首頁 > 傳統國學 > 詩詞名句 > 蘇軾有多愛喝茶?賞析蘇軾關於茶的那些詩詞

蘇軾有多愛喝茶?賞析蘇軾關於茶的那些詩詞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0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蘇軾愛茶,他研究出以茶護齒的方法,用濃茶漱口,既化解煩膩,又不會脾胃失和。心煩意亂的時候,飲一杯清茶,頓時讓人心曠神怡。飲食油膩的時候,飲濃茶一碗,頓覺神清氣爽。當年,蘇軾在杭州任職的時候,三十六歲的他,精力充沛,喜歡四處遊覽。即使在病中,仍樂此不疲。

有一次,蘇軾身體不舒服,請了假。沒有上班的他,並沒有在家躺着休息。我們來看,東坡先生怎麼度過的這一天?白天,他泛舟西湖,遊覽淨慈寺,還有南屏的幾個寺院。到了晚上他又去孤山拜見惠勤禪師。這一天不但忙碌充實,還被幾碗茶水治好了疾病,未服藥而痊癒。連蘇軾自己都忍不住感嘆: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

蘇軾有多愛喝茶?賞析蘇軾關於茶的那些詩詞

而把佳茗比作佳人,也是蘇軾的獨創。他超羣的藝術眼光,不同尋常的比喻,將茶詩寫得超凡脫俗。有一次,進士曹載德送給蘇軾新烘焙的壑源新茶,並賦詩一首。收到茶葉的東坡,喜出望外,和詩一首。

次韻曹輔寄壑源試焙新茶

蘇軾 〔宋代〕

仙山靈草溼行雲,洗遍香肌粉未勻。

明月來投玉川子,清風吹破武林春。

要知玉雪心腸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戲作小詩君勿笑,從來佳茗似佳人。

這首七律,蘇軾用擬人的手法,寫出新茶的清新的內在品質,純天然的外在品像,引用茶仙的典故,讓整首詩讀起來更加生動有趣。

首聯,詩人展開想象翅膀,爲我們描繪了茶葉生長的環境。茶山宛如仙境一般,新長出的茶葉新芽,被蘇軾比喻成靈草,突顯其名貴。山間流動的雲霧滋潤新芽,氤氳着霧氣的茶葉更加晶瑩剔透,味道愈加醇美。

頷聯則幽默風趣地寫出蘇軾愛茶。詩中東坡以茶仙盧仝自居,玉川子即是茶仙盧仝,他把曹輔給他寄來的新茶,比喻成明月投奔茶仙。也只有東坡先生的奇思妙想,才能想出這樣美妙的句子。明月,特指新茶的形狀如天上的圓月。

頸聯則把新茶比喻爲玉雪,像玉一樣溫潤高貴,像雪一樣晶瑩純潔,最難得的是,如此美味,未加油膏,純天然烘焙而成。其實,這也是蘇軾的自喻,他何嘗不是世間難得的一塊璞玉?何嘗不像新茶一樣,多年來一直保持自己純真的本色?

尾聯的比喻別出心裁,爲這首詩添色,流傳至今。蘇軾對茶的喜好,猶如李白對劍的癡迷一樣。他的很多詩詞中都有對茶的描寫。在黃州的時候,蘇軾就曾從鄰居家移來茶樹,親手栽培,悉心照顧。

蘇軾的腳步,遍佈大江南北的很多城市。每到一處,他都會研究當地名茶。對於茶的歷史、烹茶方法,他都有深入的研究。蘇軾六十二歲那年,來到海南島儋州。在這荒蕪的海角天涯,他不僅傳播文化,開辦學堂,實現了海南自宋代以來,進士及第零的突破。因爲這個喜訊,東坡寫詩留念:“滄海何曾斷地脈,珠崖從此破天荒。”

此時的東坡,已是花甲老人,身體狀況大不如從前。他的性格,也由之前在黃州時的豪邁,變得越發清淡如水。曾經意氣風發在雨中寫下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東坡,如今更喜歡飲一杯清茶,親自汲水、煎茶,在茶香中慰藉自己的思鄉情。

東坡到海南後,曾在春天寫過一首煎茶的七律,最爲有名。江南才子周邦彥,對夏天情有獨鍾,因爲夏日風景最像江南,足以安慰在異鄉漂泊的遊子。愛茶的東坡,喜歡春天,因爲春天的新芽味道清醇,透着自然的香味。

汲江煎茶 蘇軾 〔宋代〕

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清。

大瓢貯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

枯腸未易禁三碗,坐聽荒城長短更。

把煎茶的過程寫得如此詩意唯美,除了東坡,還能有誰?這首詩中,他從汲水開始寫起,寫道煎茶、飲茶,從容淡定的動作,一氣呵成。全詩未寫一句惆悵,沒有一點傷感,可是讀者卻能從這淡淡的茶香中體會到一縷鄉愁,忍不住從心裏對這位老先生既敬佩又憐惜。敬佩他一如既往的堅強性格、樂觀的生活態度,憐惜他在人生暮年,離家萬里,歸期漫漫。

取江水煮茶

詩的首聯,形象地寫出東坡親自到江邊取水的過程。烹製茶用到的水最好是活水,即流動的水,然後再用旺盛的火把水煮沸。蘇軾親力親爲,一手拿着水瓢,一手提着水甕,來到江邊,汲取清涼的江水。

頷聯的比喻生動有趣,把東坡可愛的性格刻畫得淋漓盡致。你看,急性子的東坡,等不到天亮,趁着月色就來取水。天上的明月,倒映在江水中。可愛的老人家,認真地用瓢舀着江水,瓢中的水也有月影,感覺像是在撈月。東坡把水倒入水甕,然後用小杓舀取甕中的水,倒入水瓶中。這裏的描寫,細緻而富有神韻。短短几句話,就把東坡做事認真,性格執着的形象,展現在讀者面前。

頸聯開始寫煎茶的過程。雪乳即雪白的茶沫,可見懂茶的東坡烹製的是名貴的茶葉。因爲只有上好品質的茶葉纔會出現這種顏色的茶沫。茶爐中的炭火燒得正旺盛,茶葉在水中翻滾。水面上漂起茶沫,說明這茶已經煮好了,火候正好。

蘇軾有多愛喝茶?賞析蘇軾關於茶的那些詩詞 第2張

松風忽作瀉時聲,形象地寫出斟茶時發出的響聲。聽覺角度的描寫,讓整首詩讀起來更具立體感。東坡的想象力總是出人意料,他把斟茶時,茶水流入茶碗的聲音,比喻成風吹過鬆林發出的鬆聲。聽鬆聲,是陶弘景的最愛。他時常一個人跑到山上,整整一上午,啥也不幹,坐在石頭上,聽風吹松枝的響聲。東坡的內心,已然達到了隱士的最高境界。他身在塵世,心在山林。從茶聲,便能聯想到鬆聲,太奇妙了。

從多角度入手寫詩,是東坡的特點。他從嗅覺角度描寫的海棠,有着獨特的氣質和風韻。你看,他用嫋嫋一詞來形容海棠的婀娜多姿。《楚辭》中曾有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的記載,東坡化用這兩句,寫出自己的新意:東風嫋嫋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聞香識海棠,給人充足的想象空間。

細心的讀者不難發現,爲什麼東坡斟茶的聲音如此清晰呢?真的只是因爲他想象力豐富嗎?難道不是因爲他居住的房間太過安靜的緣故?大家回想一下,他在一首阮郎歸初夏的詞中,有一句:碧紗窗下水沉煙。棋聲驚晝眠。你看,夏日的午後,微風習習,一切都愜意溫馨。碧紗窗前輕煙繚繞,那是香爐裏點燃沉香升起的煙。不知何處傳來的落棋聲,驚醒了午睡中的人。蘇軾沒有明寫午後的安靜,而是巧妙地用棋聲來襯托。

如今,年過花甲的東坡來到人跡罕至的海南儋州,海島的風俗習慣與內陸有很大的差距。這裏民風雖然淳樸,但是因爲偏遠落後,百姓的文化水平都很低。東坡的適應能力雖然超出常人,但是已是暮年的他,也會在夜深人靜時心生一絲落寞,甚至有一種淒涼的感覺涌上心頭。樂觀又倔強的東坡,最不喜歡在詩中強說愁,哪怕是真的愁,也不會表現出來。

尾聯的枯腸未易禁三碗,風趣幽默。東坡說,這麼好的茶,怎能有三婉的限制呢?唐代詩人盧仝曾在詩中寫道,“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七碗吃不得,惟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最後一句,坐聽荒城長短更,真的觸動人心。我們分明感受到他的寂寞和傷感,夜晚喝完茶,閒着無事,坐在屋內聽這荒城內由遠及近、長短不一的打更聲。讀到此處,讀者甚至會產生一種衝動,想着穿越到宋朝,坐在海南的學堂中,聽東坡講學,感受海島的椰風,然後安慰一下這位歷經坎坷卻不屈不撓的才子。

東坡說,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其實,人生真的只是一場旅行,你我都只是過客。豁達如東坡,他說,此心安處是吾鄉。在海南的這段時間,上至官員,下至農夫,很多人都成爲東坡的追隨者。據說,甚至有一些粉絲不辭辛苦,千里迢迢來到海南,只爲了能跟着他學習。而東坡,也漸漸喜歡上海南,他在詩中說,“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

東坡從不言內心的悲傷,我不說自己被貶至偏遠的荒島,風趣地說自己本來就是儋州人氏,先前只不過寄生在西蜀。他已經把這裏當做自己的第二故鄉,對故鄉的深沉思念,化成一杯杯佳茗,在茶香中慢慢品味,每晚枕着波濤入眠。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