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傳統國學 > 詩詞名句 > 《木蘭花慢·滁州送範倅》辛棄疾所作,傾吐作者滿腹的憂國深情

《木蘭花慢·滁州送範倅》辛棄疾所作,傾吐作者滿腹的憂國深情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2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詞風激昂豪邁,風流豪放,是南宋豪放派詞人的傑出代表,他是一位“文能提筆安天下 武能上馬定乾坤”的人物。下面跟小編一起了解一下辛棄疾素所作的《木蘭花慢·滁州送範倅》吧。

一年一度又中秋,在時光的輪轉裏,我們經歷過無數次聚散離合,可不管走到哪裏,每當這個時節,共望一輪秋月,總是讓在外的遊子燃起思鄉之情。中秋佳節,闔家團圓的日子,我們中華兒女的先民早就在這一天寄予了團圓之意,這一天回到爺爺奶奶、爸爸媽媽膝下,要麼夫妻情侶團聚,都是那麼美好而和諧。

說起中秋,詩詞必然被提起,說到中秋詩詞,相信絕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一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說出了多少中華兒女的共同心願。雖然蘇軾這首中秋詞,被後世譽爲千古第一中秋詞。但是我們在品讀宋詞的時候,也不要忘了其他優秀的中秋詞。比如,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創作的一首詞《木蘭花慢·滁州送範倅》,便也是一首值得一讀再讀的中秋詞作。

《木蘭花慢·滁州送範倅》辛棄疾所作,傾吐作者滿腹的憂國深情

《木蘭花慢·滁州送範倅》

“老來情味減,對別酒,怯流年。況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圓。無情水都不管;共西風、只管送歸船。秋晚蓴鱸江上,夜深兒女燈前。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賢。想夜半承明,留教視草,卻遣籌邊。長安故人問我,道愁腸殢酒只依然。目斷秋霄落雁,醉來時響空弦。”

辛棄疾說,我感到人生衰老,早年的情懷、趣味全減,面對着送別酒,怯懼年華流變。何況屈指指計算中秋佳節將至,那一輪美好的圓月,偏不照人的團圓。無情的流水全不管離人的眷戀,與西風推波助瀾,只管將歸舟送歸。祝願你在這晚秋的江面,能將蓴菜羹、鱸魚膾品嚐,回家後懷兒女團取在夜深的燈前。趁旅途的征衫未換,正好去朝見天子,而今朝廷正思賢訪賢。料想在深夜的承明廬,正留下來教你檢視翰林院草擬的文件,還派遣籌劃邊防軍備。首都故友倘若問到我,只說我依然是愁腸滿腹借酒澆愁愁難遣。遙望秋天的雲霄裏一隻落雁消逝不見,我沉醉中聽到有誰奏響了空弦!

辛棄疾的詞大多是感時撫事之作,並且詞情豪放。即使是送別詞,也多是慷慨悲吟。這首《木蘭花慢·滁州送範倅》,是辛棄疾在中秋之夜寫給範昂的,便是如此。公元1172年,詞人在滁州任上,範昂被召回臨安,詞人對他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能受到皇帝的重用,並熱情地鼓勵他到前方去籌劃軍事,充分發揮他的才能。作者借送別的機會,傾吐自己自己滿腹的憂國深情,在激勵友人亢進之時,又宣泄了自己壯志難酬的苦悶,慷慨悲涼之情,磊落不平之氣,層見疊出。

《木蘭花慢·滁州送範倅》辛棄疾所作,傾吐作者滿腹的憂國深情 第2張

這首詞一開頭即嘆息老年情趣消減,但遇到中秋月圓,應當高興了,卻又不然。因爲月雖圓而人離別。這等人間的恨事,就是江水也不會理解你的。接下來寫友人離去,回到美好的江南和家中,品佳餚,與兒女團聚,寫得十分溫馨美好。接着又寫友人爲朝廷所用。這部分情緒總體上是平緩和上升的。但轉而又聯想到自己當下不爲重用的狀況,又不覺悲從中來,而政治環境的險惡又使其有驚悸之感。用空弦落雁的典故,即暗示了他在南宋官場不受重用,處境險惡和憂懼的心態。

這首詞在藝術手法上的高明之處在於聯想與造境上。豐富的聯想與跌宕起伏的筆法相結合,使跳躍性的結構顯得整齊嚴密。全詞的感情由聯想展開。“老來情味減”一句實寫,以下筆筆虛寫,以虛襯實。由“別酒”想到“西風”,“歸船”;由“西風”、“歸船”想到“江上”,燈前下邊轉到朝廷思賢,再轉到託愁腸殢酒,最後落到醉中發泄。由此及彼,由近及遠;由反而正,感情亦如江上的波濤大起大落,通篇蘊含着開闔頓挫、騰挪跌宕的氣勢。全詞另外一個高明之處在於運用對比的手法寄託情懷,從“怯”開始,到“況”一進,再“只管”一恨;到下片“便好”到“問我”到“醉來”,層層相催,逼人欷獻嘆惋。抒發離情中透露着豪放。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