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傳統國學 > 詩詞名句 > 顧炎武《酬朱監紀四輔》:哀傷悲涼之中洋溢着慷慨激昂

顧炎武《酬朱監紀四輔》:哀傷悲涼之中洋溢着慷慨激昂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4.4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顧炎武(1613.7.15-1682.2.15),漢族,明朝南直隸蘇州府崑山(今江蘇省崑山市)千燈鎮人,本名絳,乳名藩漢,別名繼坤、圭年,字忠清、寧人,亦自署蔣山傭;南都敗後,因爲仰慕文天祥學生王炎午的爲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學者尊爲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傑出思想家、經學家、史地學家和音韻學家,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稱爲明末清初“三大儒”。其主要作品有《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肇域志》、《音學五書》、《韻補正》、《古音表》、《詩本音》、《唐韻正》、《音論》、《金石文字記》、《亭林詩文集》等。那麼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顧炎武的《酬朱監紀四輔》,一起來看看吧!

顧炎武《酬朱監紀四輔》:哀傷悲涼之中洋溢着慷慨激昂

酬朱監紀四輔

顧炎武〔清代〕

十載江南事已非,與君辛苦各生歸。

愁看京口三軍潰,痛說揚州十日圍。

碧血未消今戰壘,白頭相見舊征衣。

東京朱祜年猶少,莫向尊前嘆式微。

詩的首聯是大難之後的感喟之詞。“十載江南事已非,與君辛苦各生歸。”古人感嘆世事變遷,常以物是人非相稱。而在這清初的十年中,經歷了生死交關的艱難歷程不僅人非、物非,事事皆非,詩人和朱四輔都是經過了曲折艱辛的“辛苦”歸程,九死一生,才得以“生歸”活着過來。回首往事,自心中升起一種沉痛悲涼的滄桑感。更尤有盛者,明清易代之際的歷史,尤其在江南一帶,是比任何改朝換代都更加慘絕人寰的。

頷聯是對歷史的沉痛回顧。“愁看京口三軍潰,痛說揚州十日圍。”明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北京城破。五月,福王朱由崧稱帝,命史可法督師於揚州。由於南明朝廷昏庸,內訌不斷,致使清兵長驅南下。順治二年(1645)四月,清兵制造了“揚州十日”歷史事件。五月,南明弘光帝被俘,次年死。顧炎武這裏只是指出了當時歷史最沉痛的一刻。“愁”是愁南明舊朝的昏聵,“痛”是痛滿清新朝的暴酷,一“愁”一“痛”之間,蘊含了歷史的悲感。

顧炎武《酬朱監紀四輔》:哀傷悲涼之中洋溢着慷慨激昂 第2張

頸聯寫時光如水逝,歷史猶在目。“碧血未消今戰壘,白頭相見舊征衣”。據史料記載,明末清初,各地反清武裝鬥爭連綿起伏,一直延續了四十年, “碧血末消”既表現了反清鬥爭的激烈、烈士們的血灑疆場,又表現了仁人志士堅強不屈的意志。詩人寫詩時是四十歲,不當以老人自稱的,這裏的“白頭相見”顯然流露出了一種人生短暫功業未就恢復大計遙遙無期的惆悵與感慨,然而顧炎武雖然是艱難困苦,他還是念念不忘那爲之奮鬥的理想,於是與友人相見,自然而然地敘起了從前的戰爭生涯。這一聯看似平淡,然而平淡之處自有心胸的流露,與友人相對,他想到的不僅是舊日的那不堪回首的往事,他爲之奮鬥的是未來他那復明的理想境界。

尾聯詩人與友人互勉,寄希望於來者。詩人爲了理想的未來,他告誡友人不要嘆息,要像古代的英雄那樣去奮鬥:“東京朱祜年猶少,莫向尊前嘆式微”。這兩句,詩人是以朱祜比朱四輔。“式微”這裏代指哀嘆,是鼓勵朱四輔不要意志消沉,不要只是哀怨悲嘆,而要像東漢的朱祜那樣建功立業,爲恢復故國而努力。這裏不僅是鼓勵友人,實際上也是在表現自己那不屈服的堅強意志。

這首詩悲嘆往事悽楚動人,但格調並不僅僅流於低沉悽婉,在哀傷悲涼之中同樣也洋溢着慷慨激昂積極向上的熱情,這熱情是顧炎武其詩的熱情,也是其人的熱情。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