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傳統國學 > 詩詞名句 > 朱熹《秋月》大家手筆,無一筆寫月卻又處處見月

朱熹《秋月》大家手筆,無一筆寫月卻又處處見月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朱熹《秋月》可謂是大家手筆,全詩無一筆寫月卻又處處見月,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解讀,感興趣的朋友就接着往下看吧~

秋月

宋代:朱熹

清溪流過碧山頭,空水澄鮮一色秋。

隔斷紅塵三十里,白雲紅葉兩悠悠。

譯文

清澈的溪水流過碧綠的山頭,懸空一瀉而下,澄清的水與藍天在月色的映照下構成了一副空明澄澈的秋景畫卷。

這秋色把人世間隔在三十里之外,空中是悠閒自在的白雲,山上是悠閒自在的紅葉。幽靜的秋色是多麼令人陶醉啊!

朱熹《秋月》大家手筆,無一筆寫月卻又處處見月

創作背景

據《朱文公集》,這首詩爲朱熹所作。《千家詩》將作者誤題爲程顥,當改正。根據題意,當知此詩作於一個秋高氣爽的夜晚。

文學賞析

“清溪流過碧山頭,空水澄鮮一色秋。”前兩句借水中的倒影寫景。這兩句詩實際上化用了謝靈運《登江中孤嶼》中“雲日相輝映,空水共澄鮮”兩句詩的意境。因爲清溪不可能流過碧山頭,所流過的只能是碧山頭在水中的倒影。清亮的溪水繞着碧綠的青山,緩緩流來,碧藍的天空倒映於水中,是那樣澄明、純潔,兩者融爲一色,渾然一體。如果沒有天地間瀰漫着皎潔、明亮的月光,詩人就不能在秋夜中欣賞水之清,山之碧,水之澄鮮了。

“隔斷紅塵三十里,白雲紅葉兩悠悠。”後兩句即景抒懷。詩人在靜觀秋光月色之中油然而生出一絲超塵脫俗、悠然自得之物外心境。“白雲”、“紅葉”,既是帶有象徵意義的幻像,又是詩人在秋月下所見的山林實景。從象徵意義上說,這“白雲”的任意漂游,“紅葉”的飄逸自得,更是詩人悠閒清靜心境的真實寫照。

作品題爲“秋月”,而筆墨卻始終集中在寫秋月籠罩下的山間小溪上,這就是構思的獨到之處。碧綠的山頭,碧藍澄靜的夜空,悠悠飄蕩的雲朵,飄逸灑脫的楓葉,這些都是圍繞着緩緩流淌的小溪而寫的,但是卻無一不浸染着明亮、柔和的月光。

朱熹簡介

朱熹《秋月》大家手筆,無一筆寫月卻又處處見月 第2張

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諡文,世稱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省尤溪縣)。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爲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二程”(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與二程合稱“程朱學派”。朱熹的理學思想對元、明、清三朝影響很大,成爲三朝的官方哲學,是中國教育史上繼孔子後的又一人。

朱熹十九歲考中進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東巡撫,做官清正有爲,振舉書院建設。官拜煥章閣侍制兼侍講,爲宋寧宗皇帝講學。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書章句集註》《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說》《周易讀本》《楚辭集註》,後人輯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語象》等。其中《四書章句集註》成爲欽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標準。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