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傳統國學 > 詩詞名句 > 《早行》該如何理解?創作背景是什麼?

《早行》該如何理解?創作背景是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6.0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早行

杜牧 〔唐代〕

垂鞭信馬行,數裏未雞鳴。

林下帶殘夢,葉飛時忽驚。

霜凝孤鶴迥,月曉遠山橫。

僮僕休辭險,時平路復平。

賞析

《早行》該如何理解?創作背景是什麼?

前四句寫早行所感。起早趕路,詩人沒有明說早到什麼時候,他只說自己上馬啓程以後,無力地垂着馬鞭,而讓馬自己自由地前進;走過了數裏,在這麼長的時間裏,還未聽見雞鳴。“林下帶殘夢”使人意會到詩人是由夢鄉中被喚起來上路的。以致出發以後,依然夢思縷縷,睡意綿綿,足見其趕路之早。“葉飛時忽驚”,是對上一句詩的承接和申述,進一步強調出“早行”來。“林下”和“葉飛”互文,只有在林下路過,纔會被落葉所驚醒。這就把行旅者早行時的情景,十分真切地描摹了出來。

《早行》該如何理解?創作背景是什麼? 第2張

第五、六句是詩人通過自己身處的環境來寫早行。“霜凝孤鶴迥,月曉遠山橫”正反映出晚唐時期動亂的社會現實中,詩人早行時的心理狀態。此刻天時尚早,天宇大地還籠罩於一片迷濛的夜色之中。這種情景,對於一個野旅行役者來說,是會產生一種孤獨寂寞之感的。前路漫漫,思緒紛亂,各種各樣的操心也就油然而生。“孤鶴”與其說是真實之景,還不如說是作者的自況。詩人的心緒不寧、心神不定,不言而喻。因此,這兩句詩明顯地表達出詩人早行時的那種特有的悲愴、孤度寂莫的心理感受。至此,早行時的悽清氣氛、早行者的孤苦情緒,情景交融地表現了出來。

後兩句寫作者和僮僕的交流和行爲。“僮僕休辭險”,當僮僕抱怨路途艱險,漫漫無際的時候,作者回答說“時平路復平”,當然,此“平”非彼“平”,作者結尾用這種與僮僕之間近乎玩笑般的對話作結,也正反映出了自己對於時局的憂慮和擔憂。作爲晚唐的一位詩人,杜牧對於晚唐的時局有着較爲深切的瞭解和關切,他的許多詩歌反映了這方面的內容。

杜牧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