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傳統國學 > 詩詞名句 > 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3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此詩把作者壓抑已久的情感噴薄而出,他拋棄了一切的比喻和刻畫,直接抒發心中鬱塞不平的悲慨之氣,非常動人,接下來跟着本站小編一起欣賞吧。

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②。

念天地之悠悠③,獨悵然而涕下④。

註釋

①幽州臺,即薊北樓,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

②“前不見”二句:古人,指古代的明君賢士,如燕昭王、樂毅等。來者,指後世的明君賢士。

③悠悠:曠遠無窮盡貌。

④愴然:悲痛貌。

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古詩賞析

這四句詩來自《楚辭·遠遊》:“惟天地之無窮兮,哀人生之長勤。往者餘弗及兮,來者吾不聞。步徙倚而遙思兮,怊惝恍而乖懷”。《遠遊》篇是楚辭體,以“兮”字體現出一唱三嘆、搖曳生姿的特點;陳子昂《登幽州臺歌》感嘆人生短暫、宇宙無垠、時光流逝的主題,與“遠遊”篇一脈相承,但藝術表現更加出色。“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前”與“後”兩個詞,展開了一個時間的序列,它的兩端是無限擴展的,而“見”與“不見”的主體,也就是作者,他處在這樣一個茫無涯縵的序列上的一點,就形成了一種鮮明的對照,讓人感受到這個主體的渺小。兩個“不見”,則強化了一種獨立於時間之河中的孤獨感。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這兩句雖然在語言形式上是對偶的,並且似乎以兩兩相對與前兩句自然形成兩個小段落,但在語意結構上,其實可以理解爲三一式的。就是說前三句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意思羣。“念天地之悠悠”,表現的是空間的茫無涯縵,在這樣闊大的空間中,作者的渺小同樣體現出一種鮮明對照。它與前兩句作者對於時間的感受共同形成一種廣闊無垠的時空觀照,而一個“獨”字,則強烈地表明瞭作者在茫茫時空中的孤獨感。這種孤獨感,從現實的層面來說可以理解爲是作者在現實社會中找不到知音,從思辨的層面來說則體現了作者的一種宇宙意識。時間在不斷地並且永不停歇地流逝,天地是這樣廣闊無垠,而又亙古永存,相比起時間與天地宇宙,人卻是這樣的短暫與渺小。而不管在哪個層面,由於具體背景的模糊,它其實都反映了人類的一種共通的情感與思想。事實上,這首《登幽州臺歌》,短短的四句,之所以有感動人心的力量,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它具有情感和思想的普遍意義,這種普遍意義,可以廣泛到全人類。在這四句裏,作者沒有描述任何與他的個人經歷有關的東西,正是這種背景的模糊性才更容易引發普泛的情感與思索。它之所以成爲衆口傳誦之作,就在於突破了一時一事的限制,以無限的時間和無窮的空間爲背景,刻畫出一個偉大而孤傲的形象,同時也隱含着生命短促的悲哀。而這樣短短四句之所以千古傳唱,在於它寫出了全人類共有的情感感受,寫出人對面對浩渺無垠的天地時空時深刻的孤獨感和不斷追索的宇宙意識。

作者完全以情緒貫穿始終,他的寫景其實是極爲粗線條的勾勒,省去了一切細部的描寫,因爲毫無雕飾之感反而別具樸拙之美;詩歌正是用這種粗線條的勾勒烘托着形象主體情緒的表達和宣泄,這種表達和宣泄因爲直指人心而動人心魄。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