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傳統國學 > 姓氏文化 > 孫姓的起源 中國百家姓中孫姓的來歷是什麼?

孫姓的起源 中國百家姓中孫姓的來歷是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5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孫氏屬地]

太原郡,今山西太原,《百家姓》中注居樂安郡,即今山東廣饒縣。

[孫氏來歷]

孫姓來源有三支。最早的一支來源於西周皇族。據《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等書的記載,孫是一個以字爲氏的姓。

周文王第八子姬叔先被封於康,後又移封於衛,故史稱衛康叔。他的八世孫衛武公生惠孫,惠孫的孫子武仲爲了紀念祖父,就以祖父的字爲姓氏,即孫氏。這是孫姓最早的一支來源。孫姓的另一支出自於楚國孫叔敖之後。春秋初期,楚國君王蚡冒有個兒子叫蒍章,生子蒍叔柏,孫蒍賈伯,曾孫蒍艾獵,艾獵即孫叔敖。叔敖,蒍氏,名敖,字孫叔,又字艾獵,史稱孫叔敖。孫叔敖任楚國令尹一職時政績卓著,後人爲了紀念他,便以他的字“孫叔”之中的“孫”爲姓氏了。孫姓的第三個來源出自齊國的陳敬仲之後。陳敬仲是陳厲公的兒子,後逃難到齊國,並改姓田,其四世孫生子齊桓子,齊桓子的第二個兒子名書,字子佔,任齊國大夫,因爲討伐莒國立了大功,被齊景公賜姓孫氏,以樂安(今山東惠民)作爲食邑,從此以後,其後代就以孫氏爲姓。

[孫氏名望]

作爲中國的一個大姓,歷史上的孫姓名人,可謂多不勝數。古之善相馬者伯樂,就是孫氏後代,名喚孫陽,伯樂只是他的號。春秋時的齊國人孫武,字長卿,曾被吳王闔閭任命爲大將,他的著作《孫子兵法》是中國最早最傑出的兵書,歷來被稱爲“兵經”,備受國內外的推崇,並被應用於現代商業戰場中。戰國時,孫武的孫子孫臏也是一位兵家,所著的《孫臏兵法》繼承和發展了《孫子兵法》的軍事思想,並對戰國中期以前的作戰經驗進行總結,是中國古代的一部軍事名著。三國時期的孫權,字仲謀,於公元229年稱帝於武昌,國號吳,後遷都於建業(今南京市)。

在孫姓文人行列中,最著名的恐怕要數唐朝醫學家孫思邈了,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在醫學上有很大的貢獻。此外,還有西晉文學家孫楚,五代詞人孫光憲,詩人孫原湘等等。到了近代,孫姓中最著名的當數孫中山先生了,他是我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終生爲革命奮鬥不息。

孫姓在當代百家姓中位列第十二位。

孫姓的起源 中國百家姓中孫姓的來歷是什麼?

孫姓由來已久,姓源衆多

第一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初期衛武公之子惠孫,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

第二個淵源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初期楚國楚莊王的令尹孫叔敖,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春秋初期,楚王蚣冒之孫蒍賈,蒍賈之子蒍艾臘,也稱孫叔敖,孫叔爲其字,出任楚莊王的令尹,其子孫以其字爲氏。孫叔敖居於期思(今河南淮濱東南部),這支羋姓孫氏也有二千六百多年的歷史。孫叔敖任楚國令尹時,爲官清廉,政績卓著,爲一代名相。其後人爲了紀念他,就以他的字中“孫”爲姓氏。孫叔敖使成爲這支孫氏的始祖。

第三個淵源

源於嬀姓,出自春秋時期齊景公賜將軍田書姓孫,屬於以帝王賜姓爲氏。

第四個淵源

源於子姓,出自殷商末期紂王叔父比干,屬於以避亂改姓爲氏。比干是殷商末期紂王叔父,官至少師。商朝末期朝綱混亂,紂王淫虐無度,國勢危殆,卻不聽勸諫,他冒着被殺頭的危險,連續三天進宮勸說紂王,希望他能改過自新。紂王惱羞成怒,下令如若有人敢再犯顏直諫者,一律斬首。可比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繼續勸說紂王。紂王暴跳如雷,讓人當庭剖開比干的胸取心。比干被紂王殺害後,其子孫紛紛避難隱姓,有的以本爲王族子孫之故,改爲孫氏。這支子姓孫氏也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

第五個淵源

源於改姓,屬於以帝王賜姓爲氏。孫氏在兩漢以後,還有其它姓氏因多種因素不斷地加入到孫氏行列之中。

三國時期東吳將領俞河因功而被賜姓孫,因稱孫河。孫河家族興旺,是爲南方孫氏的一大支派。孫河,官拜東吳威寇中郎將,領廬江太守,鎮守皖城(今安徽潛山)。孫河本姓俞,字伯海,和東吳孫氏同鄉,也是吳郡人。俞河年少時即隨孫堅征討沙場,典領親兵,常爲前驅,孫堅視他作心腹。後又隨孫策平定江東,多立戰功,孫策十分喜愛他,便賜姓予他爲孫,因而改姓。孫河有四子:長子孫助,在東吳官任曲阿長:次子孫誼,官在海鹽長;第三子孫桓,任安東中郎將,曾與大將陸遜共拒劉備,後以功拜建武將軍,封丹徒侯;少子孫俊,爲定武中郎將。孫子輩還有孫建、孫慎等,也都爲將軍。曾孫輩有孫丞,官爲黃門侍郎,略有文采,著作《螢火賦》傳世。孫河之侄子孫韶,亦少年從軍,爲廣陵(今江蘇揚州)太守。其子孫也較多,且官位顯。

第六個淵源

源於變姓,出自春秋戰國荀子後裔在西漢爲避漢宣帝名諱改爲孫氏,屬於因諡改姓爲氏。戰國時期的大思想家荀子,姓荀,名況,又稱荀卿,是荀姓家族人的驕傲。但到漢朝時,因漢皇室成員劉詢當了皇帝,即漢宣帝,爲了要避“詢”音之諱,他下令荀姓子孫不得再姓荀,一律改爲孫氏,並將戰國時代的荀卿都改爲孫卿。由是荀姓也成爲漢朝“孫”姓支脈的一個源頭。《戰國策》、《韓非子》、《漢書》、《儒林傳》及劉向《孫卿新書敘錄》、《韓詩外傳》等書篇中均稱荀子爲“孫卿”、“孫子”,荀卿自己的著作《荀子》中的《儒效》、《議兵》、《強兵》、《堯問》等篇中也多見“孫卿子”。

山東《鄆城縣誌》據李集鄉軍李村《李氏族譜》記載,李氏原姓軒轅氏,先祖軒轅斌,明初在朝爲官,奉命往梁山平亂,便落籍鄆城。後因奸臣陷害,爲避滅門之禍,遂將軒轅氏改爲孫、軒、李三姓,隱居四方。

史籍《明史》記載,明朝中葉的士人孫一元,字太初,原是安化王宗族,應姓朱,因爲安化王犯法被誅,作爲其宗族怕受株連,所以變姓名而避難人太白山中隱居,又號太白山人。孫氏在明朝又有不少新的支派加人。

孫姓的起源 中國百家姓中孫姓的來歷是什麼? 第2張

第七個淵源

源於冒姓,屬於因故改姓爲氏。據《漢書》載,夏侯嬰之後也有一支改姓孫。夏侯嬰(公元前?~前172年),沛縣人,與劉邦是少時的朋友,隨從劉邦起義,立下戰功,後封爲汝陰侯。書中說:“初嬰爲滕令奉車,故號滕公。及曾孫頗尚主,主隨外家姓,號孫公主,故滕公子孫更爲孫氏。”此話大意爲,當初因爲夏侯嬰做過“滕令奉車”官職,所以號滕公。等到其曾孫夏侯頗娶公主爲妻,該公主隨母親外家的姓,稱“孫公主”,這使夏侯頗的子女也跟隨母親外家的姓爲孫。從此夏侯嬰的後代中便有一支成爲孫氏。

第八個淵源

源於各民族變姓,屬於漢化改姓爲氏。在古今少數民族中也有不少孫氏,其中有些孫氏是漢族融入者,有些是各族中自行改姓者。這些少數民族與漢族長期混居後多數被同化成漢族孫氏。唐朝安祿山的部將孫孝哲,官至大將軍,安祿山僭位後拜殿中少監,就是契丹族人。

明朝初年,朱元璋禁止臣民使用胡姓,胡姓多爲複姓,象公孫、叔孫,長孫,土孫、王孫之類的複姓也在被禁之例,這類含“孫”字的複姓不得不省字而改孫氏。這些家族於是成爲孫氏族的又一龐大來源。除以上帶孫的複姓改爲孫氏外,另外還有孟孫、仲孫、季孫、室孫、宮孫、大孫、唐孫、縣孫、顓孫、臧孫、揚孫諸姓氏,在明朝初期省文改姓的過程中,亦大都改爲單字“孫”姓。

清朝滿洲八旗姓孫佳氏全族改孫氏。滿族建立清朝之後,把八旗統治制度推行天下,在原來的八旗中,有部分漢人淪爲滿人奴隸,後多與滿族融合。如《清朝通志》卷八《氏族略》滿洲旗分內尼堪姓:孫氏,孫天保,鑲黃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撫順地方,任護軍參領。又臺尼堪姓:孫氏,猷;尚,正黃旗人,世居蓋州地方,國初來歸,其:孫夢柯,任三等侍衛。清朝,滿族仿漢姓已成普遍現象,孫佳氏取其首音,選“孫”作爲姓。

另有魯布哩氏改姓孫氏,如歷清順治、清康熙兩朝的護軍統領、太子太傅孫達哩,本來就是姓魯布哩氏。

在今朝鮮族人的一百多個姓氏中有孫氏。高麗學者金富軾撰著的《三國史記》中記述了孫氏的起源。新羅初期,朝鮮遺民分居山谷之間,分別爲閼川楊山部、茂山大樹部等六部,均以樸爲姓。到新羅第三代王樸儒理尼師改六部名稱,並分別賜姓,其中的茂山大樹部改名漸樑部,並賜姓孫。《清朝通志》卷八《氏族略》滿州旗人中的高麗姓孫氏,原世居望京地方。玉蘭,鑲藍旗包衣人,國初來歸,其子謝祕,任郎中,其孫杭愛,任頭等護衛。

在景頗族的二十六個大姓中,格亮姓起源最早,是景頗族的祖先,其他各姓都是由她繁衍而出的,格亮姓漢化爲孫氏。另有木如氏、堵引氏等小姓的漢姓也都改爲爲孫氏。

明清時雲南臨安府方容甸長官司副長官孫氏,是傣族人。

另外,佤族中的木依庫氏音譯爲孫氏。苗族、阿昌族、哈尼族中都有孫氏。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