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代善明明有奪位的實力,他爲什麼又會主動讓賢?

代善明明有奪位的實力,他爲什麼又會主動讓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9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小編知道讀者都很感興趣代善有奪位的實力但爲何主動讓賢,且父子三人共保舉皇太極登汗位 ,今天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當後金汗國選定皇太極爲第二代領導人的時候,筆者認爲,歷史就已經傾向於要選擇大清王朝。

在中國封建社會,一個集萬千權力與一人的社會體制,最高領導人的能力品行、執政方略對於國家和民生之發展,自然是至關重要。尤其是在動盪不安時期,王朝之興衰,江山之易主,盡在君主言行舉止、意念之間。

明清之際,實質上是兩朝君主能力的較量。就在後金汗國在關外東北立足不久,處於命運十字路口的關鍵時刻,後金汗國老汗努爾哈赤病逝,權力發生交接。對於這個剛剛建立不久的政權來說,它的興衰與否、何去何從,都依靠着這位新汗的掌控與把握,其任務之艱鉅、壓力之巨大可想而知。最終,這一重擔落在了努爾哈赤第八子皇太極的肩頭。

代善明明有奪位的實力,他爲什麼又會主動讓賢?

大清王朝歷次皇權交接都有很多撲朔迷離的故事,被歷史愛好者們津津樂道。其實早在大清前身的後金汗國,唯一一次的權力更迭就有了許多耐人尋味的故事。關於皇太極繼承汗位,《清史稿·太宗本紀》是如此記載的:太祖崩,儲嗣未定。代善與其子嶽託、薩哈廉以上才德冠世,與諸貝勒議請嗣位。上辭再三,久之乃許。天命十一年丙寅九月庚午朔,即位於瀋陽。

這段文獻在簡述皇太極繼承汗位過程的同時,也傳遞了三個主要信息:

1. 太祖即努爾哈赤生前未定儲君,所以理論上努爾哈赤的子侄們都有繼承權;

2. 是代善與他的兩個兒子嶽託和薩哈廉共同提名皇太極,並最終通過諸位家族成員一致贊同而繼承汗位。皇太極對此是推辭良久,最終同意繼承汗位。

3. 皇太極繼承汗位的時間與地點。

第三條沒什麼好說的,關鍵就是前兩條,很值得研究一下。

代善明明有奪位的實力,他爲什麼又會主動讓賢? 第2張

這段文獻提及三位重要人物,代善、嶽託和薩哈廉需要介紹一下。

代善乃努爾哈赤次子(其同母兄褚英早逝,實際上代善就是努爾哈赤長子),所以代善是皇太極的大哥,代善在後金汗國建立初期就因戰功卓著賜予“大貝勒”封號,可以說論戰功與資歷努爾哈赤子侄輩無出其右。

嶽託是代善的長子,少年時便隨祖、父四處征戰,一生戰功無數,在努爾哈赤孫輩無出其右,可以說,這父子二人都是戰神級人物。

再說薩哈廉,代善季子,雖說戰功不及父兄二人,但是薩哈廉很有政治頭腦,在政體建設方面見解獨到,是滿清初期宗室皇親中少有的治理型人才。

有此三人的舉薦,皇太極能夠脫穎而出似乎不無意外,但是似乎讓人意外的是,這三人爲何要一致舉薦皇太極,而不保舉更親近之人——代善呢?因爲代善承襲汗位,這三人獲益都是最大,如此“反常”之舉,確有不和常情讓之處,後人產生許多遐想。於是就有了許多“花邊新聞”,例如,皇太極如何耍手段,詐取嶽託和薩哈廉的信任,由此二人逼其父代善就範,推舉自己繼承汗位等。

尤其是在皇太極繼承汗位之後,“逼”死努爾哈赤遺孀大妃阿巴亥(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之生母)並且對代善執掌的兩紅旗,採取各種壓制之後,也似乎側面印證了那些流言蜚語。那真實的情況如何?是否真如流言蜚語之所言?

流言自然不是真實情況,然而流言也並非完全是空穴來風。皇太極心機之重,在其兄弟之中,是數一數二的,也許只有成年之後的多爾袞可以與其較量。事實上,皇太極爲奪汗位也確實處心積慮地做了些不光彩之事兒,當年代善與阿巴亥的“緋聞事件”,調查組長就是皇太極,組員都是皇太極心腹,在之後的調查報告中,皇太極和心腹們沒少“添油加醋”,目的就是將代善搞臭,將他從儲君的位子上拉下來。

甚至,皇太極與其支持者們,曾密謀加害代善性命,可惜陰謀被努爾哈赤得知,未能得逞。努爾哈赤極怒,遂以小罪爲由,嚴懲甚至斬殺了製造陰謀的骨幹分子,努爾哈赤雖然沒處理皇太極本人,儘量將事件掩蓋,但是皇太極在父汗心中分量大減,成爲儲君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代善明明有奪位的實力,他爲什麼又會主動讓賢? 第3張

那麼皇太極能夠承襲汗位的真實情況是什麼呢?

對於文獻中記載的,皇太極繼承汗位的方式和過程一定是準確的,絕對是代善父子三人共同舉薦的皇太極。代善父子之所以能夠舉薦皇太極,主要原因就是皇太極是汗位的最佳人選。皇太極雖然爲了汗位做了些不光彩之事,但是論文治武功之能力,努爾哈赤子侄輩無有匹及之人。代善的主動讓賢,乃至主動保舉皇太極,不但體現出代善個人良好的品行和大局觀,同時也反應出此時後金貴族們較強的凝聚力和問鼎中原的願望和決心。

皇太極對於大家的推舉是再三推辭,最終“勉爲其難”地承襲汗位。這裏必然有表演成分,但是這種“表演”是必要的,皇太極正是通過反覆辭讓,證明自己的汗位乃衆人所向,當然他也心知肚明,支持者們並非都是真心實意,因此這樣的辭讓也是對個別反對者,給予一定的震懾。面對汗位敢做再三推辭者,恐怕僅有我皇太極敢爲之,這是力冠羣雄般王者的自信,更是一種領導羣雄能力的表現。具備這般能力的皇太極,定然是後金新汗的最佳人選。

皇太極上位伊始,後金汗國領導階層並非是一人獨大的狀態,依照先汗努爾哈赤生前所定,自己百年之後,後金汗國將由“四大貝勒”共同執政,因此是四人平等面南列坐,接受大臣的朝拜。這段跟特殊的“共同執政”時期,其實對後金汗國是一段危險期。四人共同執政並沒有明確分工,所以很容易出現政令不統一,管理混亂之局面。更嚴重的還會出現其他執政貝勒僭越汗權,有作亂反上之可能,這對於初建政權的後金汗國來說,無疑是最致命的。同時,對於新汗皇太極來說,自然是不情願、也不可能容忍其他人長期瓜分自己的權力,所以後金最高管理層之間的政治鬥爭,已經在所難免。

不出所料,“四大貝勒”之間的政鬥“如期而至”。以皇太極的智慧和能力,定然不會等他人挑戰自己的汗位,他要先發制人,將至高無上的權力,牢牢地抓在自己的手中。

代善明明有奪位的實力,他爲什麼又會主動讓賢? 第4張

第一位被“收拾”的就是“二貝勒”阿敏。阿敏是努爾哈赤胞弟舒爾哈奇次子,當年阿敏父兄懷有異志,想要另立山頭,被努爾哈赤處死,阿敏也受到牽連。正是因爲皇太極、代善等堂兄弟的苦勸,才免於災禍,所以在努爾哈赤時代,阿敏與皇太極的關係還是不錯的。但是,在皇太極承襲汗位之後,阿敏就開始不安分了。天聰元年,阿敏帶兵攻打朝鮮,取得勝利之後,衆人都認爲應該與朝鮮和談後班師回朝,阿敏竟然半開玩笑地說,要將老婆孩子接過來常住在朝鮮,最後還是同胞兄弟濟爾哈朗苦勸,阿敏才同意一同回朝。阿敏的言論與行徑,明顯是不把皇太極放在眼裏,甚至另立山頭之心溢於言表。皇太極並沒有對凱旋而歸的阿敏流露出一絲不滿,嘉獎封賞如常。皇太極城府之深,確實具備梟雄本色。

天聰三年皇太極親征,永平、灤州、遷安、遵化四城主動投誠,皇太極對於他們的主動歸降十分高興,更十分重視。皇太極繼承汗位之後,重點糾正努爾哈赤時期對漢人的錯誤方針,由努爾哈赤時期的殘酷壓制,轉變爲積極籠絡併爲己所用,所以皇太極有意將此主動歸降四城作爲樣板工程,以昭示天下,凡歸降後金汗國,不論民族背景都將優待無異。由此可見,皇太極的執政理念,較其父努爾哈赤確實進步許多。個人認爲,對待漢人方針的轉變,是後金乃至大清得以成功的最關鍵之要因,如果皇太極繼續延續努爾哈赤的殘酷統治,恐怕後金汗國也就是曇花一現。

顯然,阿敏不具備這般高屋建瓴的執政理念,甚至對皇太極的“仁慈”舉措嗤之以鼻。天聰四年,奉命鎮守四城的阿敏,面對前來攻城的明軍,不但沒有積極抵抗,反而屠城並將財產洗劫一空返回瀋陽。皇太極勃然大怒,再也不想容忍阿敏如此放縱,清算過往大小罪行,天聰元年在朝鮮的反動言論,自然也在其中。經衆貝勒的決議,阿敏罪當處死,以儆效尤,皇太極念及往日戰功,網開一面改判終身囚禁。十年後,被囚禁的阿敏鬱鬱而終。

一年後,“三貝勒”莽古爾泰同樣犯下不可饒恕的錯誤。天聰五年,大淩河之戰,這是一場經典的圍城打援的戰役。在這場戰役中,隸屬於莽古爾泰的正藍旗,多次擔當打援先鋒,傷亡相對較大,所以莽古爾泰就有意識將自己的部隊撤離戰場。這種消極怠戰的行爲,很快被告發。皇太極得知消息之後,便責問了莽古爾泰爲何不竭盡全力而至貽誤戰機?誰成想,幾輪對話之後,莽古爾泰竟然怒視皇太極並把有意拔出佩刀,還好莽古爾泰的同母弟德格類及時制止了莽古爾泰的魯莽行爲,纔沒有釀成大錯。但是這一大不敬的舉動,還是讓莽古爾泰付出了代價,經衆貝勒協商,莽古爾泰大不敬之罪成立,削除和碩大貝勒爵號,罰兵五牛錄並沒收甲冑、金銀若干。莽古爾泰從執政大殿被“趕”了下來。次年十二月,莽古爾泰鬱鬱而終,年僅45週歲。

代善明明有奪位的實力,他爲什麼又會主動讓賢? 第5張

其實,莽古爾泰被處罰並不冤枉,天聰九年查出了,當年莽古爾泰與其同母妹莽古濟和同母弟德格類祕密謀反的罪證。同年莽古爾泰被追削爵位,子孫後代均有牽連。

回頭來看,阿敏和莽古爾泰的“倒臺”主要問題還是出在個人,他們貪圖權力又行事魯莽,且自視甚高而藐視汗權,毫無政治生存理念。倘若後金汗國由此流人物領導,相信中原王朝絕非易主於愛新覺羅。

在大殿之上,與皇太極共同面南而坐的只有代善一人了,天聰六年代善再次主動讓賢,徹底將大殿之上,面南而坐的位置留給了皇太極。六載有餘,皇太極終於集汗權於一身。這標誌着後金乃至後來的大清,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確立。這對於皇太極個人和後金汗國來說,都是有利無弊,皇太極將引領着後金汗國這艘“新型戰艦”建功立業,馳騁中原。

完成這一切的,除了皇太極的傑出領導力之外,還有一人很值得再表一表,他就是“大貝勒”、大清“鐵帽子王”之首的禮烈親王愛新覺羅-代善,沒有代善的主動成全,歷史潮流涌向何方還真不好說。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