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爲什麼說張之洞是沒有政見的騎牆派 其實原因很簡單

爲什麼說張之洞是沒有政見的騎牆派 其實原因很簡單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3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爲什麼說張之洞是沒有政見的騎牆派,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張之洞是晚清時期極具爭議的一名大臣,其爭議不亞於前輩曾國藩和李鴻章。張之洞少年科第,以言官出身,後外放督撫,歷任封疆,爲近代民族工業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晚年重回樞府,其時精力已衰,目見大清氣運日薄西山,卻無力挽回。宣統元年(1909年)張之洞去世,三年之後,清王朝轟然倒塌。

我們平常說,人死後方能蓋棺定論。但對張之洞,卻很難對他的一生功過進行定論。肯定者謂其贊畫中興有功,批評者說他鋪張浪費,虛擲國帑。有人說張之洞爲官清廉,死後家無餘財,有人說他愛慕虛名,把自己名聲看得比國家利益還重。

其中對張之洞最尖銳的批評,莫過於說他是一個政治投機分子,沒有政見的騎牆派。張之洞身後,《大公報》刊文悼念,文中提到了一種對張之洞的批評聲音,謂:“張相國一毫無宗旨,毫無政見,隨波逐流,媚主以求榮之人也。”

爲什麼說張之洞是沒有政見的騎牆派 其實原因很簡單

這種批評的聲音,聽起來似乎有些過分,但考察事實,也並非全誣。張之洞的政治生涯,就有着隨波逐流的特點。

張之洞職業生涯的起步,爲翰林院編修,早期依附以李鴻藻爲首的清流派,反對改弦更張的洋務運動,經常上奏彈劾洋務派,是著名的“翰林四諫”之一。

清流黨最初爲慈禧太后扶植,以牽制恭親王的一股勢力。後來恭親王被逐出軍機,清流失去利用價值而地位下降。此時張之洞外放封疆,便搖身一變成了洋務健將,對自己過去對洋務派的批評閉口不提。

對張之洞的這種行爲,老同事李鴻章非常看不起他,評價說:

“從前有許多言官,遇事彈糾,放言高論,盛名鼎鼎;後來放了外任,負到實在事責,從前芒角,立時收斂,一言不敢妄發;迨至升任封疆,則痛恨言官,更甚於人。”

爲什麼說張之洞是沒有政見的騎牆派 其實原因很簡單 第2張

說張之洞媚主求榮,雖然有些太過,但也不完全是虛言。尤其是在一些國家重大問題上,張之洞爲了討其主慈禧太后歡心,經常猶豫不決,反覆無常。

比如在清末戊戌政變後,慈禧爲了鞏固自己的權力,打算廢黜光緒皇帝。當時有見識的大臣爲穩定政局起見,同時爲了防止慈禧權力過度膨脹,均反對廢帝一事。當時任兩江總督的劉坤一找張之洞聯名上奏,表示反對廢黜光緒。張之洞一開始表示同意,但思來想去,又怕得罪慈禧,最後找人追回已經上報的奏摺,把自己署名刪去,對此事不發表任何意見,免得得罪人。

又比如庚子之變中,慈禧太后不自量力向十一國宣戰,導致八國聯軍進犯京師,兩宮逃亡。當時東南各省紛紛宣佈不遵朝廷詔令,實行東南互保,不擅自與洋人開戰。張之洞對是否加入東南互保一直下不定決心,知道後來盛宣懷僞造慈禧懿旨,電告張之洞,張之洞才放心地加入了東南互保,穩住了大局。劉坤一謂其“見小事勇,見大事怯”,亦可謂一語中的。

爲什麼說張之洞是沒有政見的騎牆派 其實原因很簡單 第3張

由於嚴重缺乏自己的政見,與其他許多名臣相比,張之洞並不算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政治家,而是一個屁股決定腦袋的技術官僚。無論是對待洋務運動,維新變法還是其他許多事情,張之洞對此一無成見,隨波逐流。若在盛世充當文學侍從之臣,張之洞的成就或許較紀曉嵐不遑多讓。而賦予疆臣宰相之職,張之洞卻只能做出技術上的貢獻,而難得政治上的成就。

故有人評張之洞曰:“張之洞之得名也,以其先人而新,後人而舊。……以一人而得新舊之名,不可謂非中國之人望矣。然亦騎牆之見,貽誤畢世,所謂新者不敢新,所謂舊者不敢舊,一生知遇雖隆,而卒至碌碌以歿,惜哉。”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