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是什麼導致韓信不得善終?“思想偏科”想救都難!

是什麼導致韓信不得善終?“思想偏科”想救都難!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7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是什麼導致韓信不得善終?“思想偏科”想救都難!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早在900多年以前,司馬光便對韓信大加評價,其言:“世或以韓信爲首建大策,與高祖起漢中,定三秦,遂分兵以北,禽魏,取代,僕趙,脅燕,東擊齊而有之,南滅楚垓下,漢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

可見韓信爲大漢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如若沒有他的付出和堅定的支持,劉邦說不定到死也無法一統天下。然而,就這樣一個功勳卓著的國之重臣,後期卻落得一個因謀反而罪死的悲慘下場,着實窩囊。

是什麼導致韓信不得善終?“思想偏科”想救都難!

清代淮陰侯像

史載稱他是密謀造反,後被人告發纔有的罪死。但很多人會覺得韓信這樣一個功高無二的軍事天才,怎麼會做出謀反的愚蠢之舉呢,這很有可能是栽贓,正所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因爲對於劉邦來說,不論韓信反不反,都要處死。

理是這個理,那韓信就真的笨到察覺不出這其中的危險嗎?還真別說,非常有可能。因爲他個人的特性非常奇葩。軍事才能過於優秀,處事能力嚴重偏科。

這種偏科帶來的認知,就會使他在非軍事領域上產生幼稚的思維。不論是對於時局得把握還是人事問題上的判斷,往往多淺顯。

當涉及個人發展時,他就看不透自己。

韓信率軍擊破趙軍後,戰俘李左車對韓信獻計,其中就說到他已是名聞海內,威震天下了。言下之意則是暗示他,現已擁有成就大業的潛力,將來可以建立一番霸業。

但是韓信卻一點也看不透這其中的意思,不懂得提早做準備,應對爲未來的變化。卻只是覺得自己擁有聞名天下的成就是理所應當,毫不驚訝。他眼裏所看到的,更多的侷限於相關軍事方面的事態。

是什麼導致韓信不得善終?“思想偏科”想救都難! 第2張

韓信影視劇照

再當他平定北方諸侯後,項羽派盱眙人武涉去遊說他以求聯合,人對他說,如今你人已是非常危險了,如果你支持漢王,項羽一死,你就是下一個。建議他不如聯合項王,一起三分天下。

但是韓信卻一點也看不透這其中的意思,對於自己可以暗地裏聯合項羽,牽制劉邦,進而三分天下的行爲不敢正視。反而謝絕地說:“夫人深親信我,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幸爲信謝項王!”在天下即將變幻之際,不去想如何保住自己又不失對劉邦的忠誠,而去琢磨那個可有可無的名節,非常愚蠢。

是什麼導致韓信不得善終?“思想偏科”想救都難! 第3張

武涉影視劇照

最後齊人蒯通也來遊說,給他做了更進一步自立爲王的分析。認爲他已經擁有了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條件,而且他已成爲了功高蓋主之人,握持着累累戰功和赫赫威名,投漢或楚都有殺身之禍,自立纔是最佳選擇。

但是韓信仍舊是看不透這其中的意思,不知道自己手中擁有的政治資本,更不懂得利用這些資本,使自己自立爲王,迎合天下人心,統一全國,改變自己乃至中國的命運。而是傻傻的認爲自己拼搏奮鬥的結果都是屬於大漢的,通過這些功勞可以安然的獲得封王和土地。他這種偏科的扭曲認知,最終使得他與良機失之交臂。

當涉及政治鬥爭時,他看不破劉邦。

韓信不知道劉邦的狡詐性。當他們二人對論天下之道時,劉邦當時的內心就對他產生了防備。一個心懷帝王之志的諸侯,統一天下的想法,怎麼可以被一個武將所知所曉。且韓信素有大志,不提早防備,恐以後發生難以控制的大禍。

而韓信看不到劉邦內心活動,幼稚的以爲,漢王是十分信任他的能力。如果真的是這樣,那每次他的軍權被剝奪時,就不該是被漢王奇襲迅速扣下了。

是什麼導致韓信不得善終?“思想偏科”想救都難! 第4張

對於劉邦給自己的厚愛他也頗爲感動。其曾對之前前來遊說的武涉說“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衆,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

也曾對蒯通說:“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鄉利倍義乎!”

是什麼導致韓信不得善終?“思想偏科”想救都難! 第5張

蒯通影視劇照

言語之間無不流露出自己對於劉邦知遇親信之恩的感激。劉邦信任他,扶持他,給他軍官,給他兵將,給他封王。盡己所能的滿足他。這就使得韓信對於劉邦的認知,更傾向於真善美。

可是他還不知道的是,他每次立功以求封王時,劉邦內心是非常的記恨。尤其是漢王被楚軍圍於滎陽時,韓信遣使請立自己爲假齊王,劉邦就怒罵,我日夜盼望你來支援我,你竟然給我來了個請求封假王的文書!

韓信由於偏科的思維,便始終認爲漢王對他十分寬容,因爲自己的才能十分優秀,漢王再如何狡詐,對於有才能者定不會隨意拋棄或者斬殺,但劉邦的真實的手段,則是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才用已盡,價值便失,不是棄之就是滅之。韓信看不透,着實可悲。

當涉及時勢時,他看不清天下的變化走向。

韓信一心想的是,憑藉自己的功勞封王分地。一個靠自身打拼而崛起的強者,會不自覺的傾向於貌似能滿足強者功勞的分封制度。這就使得他對於分封制存在幻想。

自秦國一統天下後,華夏大地已經不再是戰國時期諸侯各異的時代了。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度量衡和貨幣也形成了統一。諸侯割據不會持久,而且天下混戰還會成爲主流,最終合爲一個統一的國家。

想要裂土封王,偏安一隅,是不可能的。最終不論哪個諸侯國都會被拉進統一戰爭中。這一方面,項羽就沒看透。先入關中者王之,結果卻是項羽成爲老大,分封諸侯,取代義帝,將自己的親信分封到優勢地區,將討厭的敵對的分封到偏遠惡劣地區。前者背離盟約,後者分封不公(其實,分封根本就不存在公平),然後仍舊繼續分封制,天下不亂纔怪。

是什麼導致韓信不得善終?“思想偏科”想救都難! 第6張

項羽影視劇照

另一方面,即使不行分封制,採用中央集權制,戰時君主沒有做好權力授受問題,矛盾必然在戰後萌發,進而中央與地方相互猜忌,相互鬥爭,君主爲了維護新政權,必然走向消滅功臣這一步。且封王是不可能公平公正的,也不可能使得諸侯都自我滿足,分封的異姓諸侯之間會因爲利益分配不均,或者聯合反叛,或單一反叛,或諸侯間敵對,或諸侯間聯合。社會之亂,不可盡也。所以,此等後患建國後不除,就會貽害無窮。

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亡秦綱紀廢馳,法治社會的生態已經蕩然無存。在沒有法治支持的社會裏,皇權得不到法治保護,地方封權得不到法治限制,皇帝會想盡辦法不擇手段向中央集中權力,剷除地方藩王。隨着戰爭的結束,新政權的建立,求得封王和土地的功臣,想要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非常艱難。

是什麼導致韓信不得善終?“思想偏科”想救都難! 第7張

垓下之圍

作爲異姓王的韓信,在戰爭期間,軍事能力居於主要作用的情勢下,很難看清時代的進步和天下的變化。一旦戰爭結束後,在自身政治鬥爭能力不具有優勢,又缺乏法治保護的形勢下,卻又心存幻想的想要不被皇權蠶食鯨吞。當他從楚王貶爲淮陰侯時,仍舊想按着自己的功勞行事,就說明了他看不清時代的變化。真看清的人,早就謙虛謹慎自我貶低了。

韓信偏科的思維最終葬送了自己的未來。

在秦後的諸侯戰爭中,韓信的身影日益凸顯。累累成就,赫赫戰功,令其成爲當空之日月,掩蓋一切星芒。由於自身能力的偏科以及功勞的巨大,就使得他心態走向膨脹,對於現實的認知也不夠清醒。

雖然知道恥於與周勃樊噲同列,卻不知自己功大之特殊性,看不到自己手中巨大的政治資本。在劉項相爭之時,就做不到裂土稱王,三分天下。反而錯誤的以爲功大會使劉邦更加器重。

這種扭曲的思維,使得他面對時來運轉之時,多是與良機失之交臂。最終貽誤了成就自己的最佳機會,送了性命。可惜了,堂堂戰神,不能善終。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