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歐陽修爲什麼要“陷害”狄青?狄青之死的真相是什麼?

歐陽修爲什麼要“陷害”狄青?狄青之死的真相是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5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究竟誰該爲狄青之死負責?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歐陽修彈劾狄青的行爲甚至可以說是“陷害”,我們既然說一個人陷害另一個人,那麼自然是指其所編造之事實乃是無中生有。

鑑於宋朝特殊的政治意識形態,也就不難怪狄青在取得軍事勝利後,得到的並不是朝廷的信任和擁戴,反而是猜忌和排擠。

狄青的死歐陽修要擔任一部分責任,但並不是首要者,狄青的死並不是某個人的罪行,但“雪崩來臨的時候,每一片雪花都有罪”。

狄青的死實際上就是宋朝的原罪,倘若真要找一個人爲狄青的死負責,也許只能是趙匡胤。

歐陽修爲什麼要“陷害”狄青?狄青之死的真相是什麼?

特殊的政治意識形態決定了狄青的命運

宋朝的“重文輕武”政策是一個被說爛了的話題,但就是這個政策卻給宋朝帶來無盡的困擾和悲劇。

狄青作爲武將出身,一路官拜樞密使,也就是宋朝掌管軍事的最高行政長官,武將自從趙匡胤開國以後在宋朝一直享受着被天然鄙視和排擠的性質。

狄青作爲武將,又官拜樞密使,這從根本上觸動了文官集團那根敏感的神經,趙匡胤“陳橋兵變”的歷史已經成爲宋朝統治階級心中不願去面對的顧慮。

用白巖鬆的話來說“當初推火車的人,現在都變成了攔火車的人”。

武將們把趙匡胤推上了皇帝的寶座,從此也把自己推入了飽受打壓的深淵裏,文官不願看到“陳橋兵變”的重演,這當然也是趙匡胤的意志。

狄青的崛起讓文官們變得惶恐不安,敏感的神經促使他們必須想盡辦法的打壓武將。

這種特殊的政治意識形態決定了武將只能是朝廷聽命於朝廷使喚的一隻獵犬,是受命之犬,而非授命之人,狄青在樞密使的位置上待了四年,遭受了四年的攻擊。

這些攻擊並不是要置他於死地,而是要把他排擠出權力的中心,永遠的遠離那個文官集團和皇帝的神聖之地。

歐陽修爲什麼要“陷害”狄青?狄青之死的真相是什麼? 第2張

流言蜚語並不是從狄青擔任樞密使就開始的,早在皇佑四年狄青擔任樞密副使時,御史中丞王舉正就認爲狄青出身行伍而位至執政,所謂“本朝所無,恐四方輕朝廷”。

一個“輕”字就把武將在宋朝的地位暴露無遺,實際上是宋朝在意識形態上的顛倒。

因爲“大國重器”除了先進的軍事武器,還有人,信陵君當初在魏國時,憑藉着自己養的大量“賢士”,使得諸侯不敢加兵魏國數十年。

但在宋朝,政治意識形態由於被趙匡胤重新塑造,人的力量於是被嚴重的削弱。

狄青擔任樞密副使時,賈黯就上疏說“國初武臣宿將,扶建大業,平定列國,有忠勳者,不可勝數。然未有以卒伍登帷幄者”,道出了宋代政治風氣上對武官的天然鄙視。

這也許能夠爲我們解答宋代爲什麼寧願和談也不願意重用武將,實際上其本質上就是對武官的不信任,而這種不信任是根深蒂固的,幾乎就是宋朝政治意識形態,是無法扭轉的。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的狄青

《春秋左傳·桓公十年》中有一句話叫“匹夫無罪,懷璧其罪”,這句話用來形容宋朝的武官真的極其合適,如果宋代武官只是服從朝廷的指令去打仗,那麼他們無疑是忠誠的,無罪的。

可一旦他們身居高位,掌握兵權,他們也就“懷璧其罪”了。

歐陽修爲什麼要“陷害”狄青?狄青之死的真相是什麼? 第3張

宋朝的權力就像一塊純潔的寶玉一樣,不能爲武官所觸碰和擁有。

當狄青擔任樞密使的時候,文官集團對他的排擠和猜忌達到了高潮,作爲掌管軍事的最高行政長官,又是武官出身,這讓文官們的神經異常的敏感和不安。

這個時候就連曾經稱讚狄青“兵興以來,所得邊將,惟狄青、種世衡二人,其忠勇材武”的歐陽修也開始站在了狄青的對立面。

正猶如《投名狀》的龐青雲身居高位後,利用完他們的官員們開始迫不及待的將他們推下懸崖。

歐陽修談不上利用狄青,但他也不願看到狄青的勢力觸角伸進朝堂中來,但狄青爲人正派,忠誠,他們編織出合理的理由彈劾狄青,於是不惜假借鬼神之說彈劾狄青,使我們看到政治之無恥、之黑暗、之骯髒。

歐陽修把嘉佑元年在京師爆發的水災歸咎在武將身上,他先是大力讚揚狄青,後又話鋒一轉說“水者陽也,兵亦陰也,武將亦陰也”。

文彥博爲了把狄青搞下臺,數次向宋仁宗請罷狄青,宋仁宗回答說“狄青忠臣也”。

歐陽修爲什麼要“陷害”狄青?狄青之死的真相是什麼? 第4張

而文彥博卻不惜大不敬的回答說“太祖豈非周世宗忠臣”,同年,宋仁宗害了一場病,制誥劉敞上疏說“天下有大憂者,又有大可疑者,今上體平復,大優者去矣,而大疑者尚存”。

意指是因爲狄青的緣故,爲了證明狄青身居高位對朝廷的威脅,這些人甚至編造出“其家狗生角,且數有光怪”的謠言,把狄青視爲不祥之兆。

水災期間,狄青避難相國寺,並居住在那裏,也被人彈劾說犯上作亂之舉,在這種種的彈劾與誣陷之下,宋仁宗架不住了。

做了四年的樞密使,狄青累了,宋仁宗也累了,文官們卻鬥志高昂。說到底,狄青有錯嗎?其實不過是“匹夫無罪,懷璧其罪”而已。

畸形的政治意識形態決定了宋朝的命運,也決定了那些武官們的命運,而歐陽修不過是這種意識形態的執行者而已,說他有罪也對,但又並不全然是害死狄青的人,只能歸咎於宋朝的整個體制吧。

所以許多年後辛棄疾纔會在《阮郎歸·耒陽道中爲張處父推官賦》中寫出自己的心聲說“如今憔悴賦招魂,儒冠多誤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