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揭祕諸葛亮主政初期的三大功臣,他們分別是誰?

揭祕諸葛亮主政初期的三大功臣,他們分別是誰?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0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諸葛亮的故事,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是漢末三國時期的一個分界點。五月份的魏、蜀定軍山大戰結束之後,標誌着漢末“三足鼎立”的局面已經結束,進入了“三國對峙”的新格局。劉備在經歷了漫長而心酸的戰敗、逃亡、寄人籬下等境遇後,終於在這一年出現了轉機,從“漢中王”到“昭烈皇帝”的轉變,僅僅用了一年多的時間。然而,對於劉備來說,心中的竊喜也就這麼短短的一年多時間。

劉備的“無奈”;

劉備在定軍山取得豐碩戰果的同時,一向高傲自大的關羽,不僅痛失了荊州重地,沉重削弱了蜀漢集團的實力,打擊了蜀地軍民的士氣。而且,還落得一個身首異處、父子同喪的下場。東吳集團在劉備心中紮下的這根“毒刺”,使他整日處於一種“痛並快樂”的矛盾生活之中。於是,劉備登基之後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告知孫權引頸待戮,舉國之重器開啓了東征伐吳的征程。

當時,滿朝文武對伐吳都持反對意見,劉備任誰怎麼勸諫就是聽不進去,力排衆議、一意孤行,在舉兵初期,還未交戰就先折損了五虎將張飛,之後在戰場上又遇到了“扮豬吃老虎”的東吳名臣陸遜。劉備此次出征不僅損兵折將,空耗了還未穩固的實力,自己也因爲憂憤難平,在白帝城一病不起。劉備對這樣的結局不甘心,但又沒有破解的好辦法,只得無奈地將兒子及剛剛坐了沒多久的江山,拱手轉託給諸葛亮。

揭祕諸葛亮主政初期的三大功臣,他們分別是誰?

諸葛亮接手的“燙手山芋”;

劉備病逝之後,當時的局面對諸葛亮非常不利。

首先,劉備對諸葛亮並非完全信任。據《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載,劉備在白帝城重病不起時,緊急將犍爲太守李嚴召至永安宮,先任命其爲尚書令統攬政務,又任命其爲中護軍統御軍務。並且,劉備病逝時詔命的託孤重臣中,諸葛亮爲主,李嚴爲副。通過劉備的這一舉動與刻意安排,足能看出劉備對諸葛亮還是有一定戒備之心的,在朝廷中安插了一個與諸葛亮制衡的重臣。

筆者認爲,諸葛亮聰慧絕頂,對劉備的心思不可能沒有察覺。當然,這對諸葛亮來說也不是一件什麼大事,論資歷、功績與威望,李嚴對他根本構不成任何威脅。

其次,劉備的東征,迫使孫權爲了自保,向曹魏投誠靠攏。蜀漢本就只剩下益州地區,綜合實力在三方之中明顯處於弱勢,如果再失去東吳這個盟友,別說發展,就連生存都會成爲很大的問題。

最後,《資治通鑑》中用了三個詞彙描述了蜀軍在夷陵戰敗時的慘狀:死者數萬、屍骸塞江、全軍覆沒。可以說,這一戰對蜀漢集團來說損失是非常嚴重的,不僅令益州地區的軍民內心惶恐不安,就連原本歸附蜀漢的南中豪強們,也趁着這個機會紛紛舉兵反叛。所以,諸葛亮當時面對的局面,其實就是一個內憂外患並存的“燙手山芋”。

諸葛亮主政初期的三大功臣;

諸葛亮主政初期的時間界定爲:後主劉禪登基改元建興始,至建興三年(公元225年)南中之戰結束止的三年多時間。

劉備病逝之後,諸葛亮在蜀漢衆臣的幫助下,迅速穩固了局面。期間涌現出了許多在軍、政等各方面能力出衆、表現出色的能臣名將。筆者翻閱史料發現,其中有三位名臣的功績非常突出和顯眼。

1.出訪使節:鄧芝;

揭祕諸葛亮主政初期的三大功臣,他們分別是誰? 第2張

鄧芝,字伯苗,河南省南陽市新野縣名人中的突出代表,先祖是兩漢之間的名將兼軍事家鄧禹。鄧芝充分繼承了家族中的優秀基因,聰慧機敏、思維敏捷,口才出衆、學識淵博,可以說是一個文韜武略無一不通的全才。漢末大亂時,鄧芝家道中落,爲了避禍遷居至蜀地。當時善於識人看相的益州從事張裕,曾斷言鄧芝前途不可限量,年過七十會封侯掛印,高居大將軍一職。

不過,當時鄧芝剛到蜀地,人地生疏,根本沒有人在意他這樣一個貌不驚人的外鄉人。直到遇見了劉備,二人通過一番深入的交談,令劉備非常驚異,自此出仕爲官,開始在蜀漢集團中建功立業。

鄧芝早期擔任過廣漢太守,劉備病逝時已經遷升爲朝中的尚書。諸葛亮主政之初,爲了消除外患,準備派一精明強幹的使者前往東吳修復聯盟舊好。此時,鄧芝自告奮勇,擔當起了出訪使節的重任。鄧芝到達東吳之後,受到了孫權的刁難,從起初的閉門不見,到對後主劉禪的年幼無能及蜀漢國小力衰的擔憂等等,處處拋難題。

面對一系列難題,鄧芝表現出了過人的機敏與才華。孫權閉門不見時,鄧芝聲稱,此次出使不僅爲了蜀漢,也爲了東吳的將來。面對後主年幼及國小力衰,鄧芝的回答則更爲絕妙。鄧芝稱,後主雖然年幼,但諸葛亮卻爲當世人傑,由他輔政,加上吳主的英明,大業仍就可定;蜀漢雖國小力衰,但有天險可守,而東吳也有三江阻隔,兩國結爲脣齒之勢,必能鼎足立於天下。

經過鄧芝的這一番說辭,孫權心中樂開了花,不僅盛情款待了鄧芝,而且爲了表示誠意,隨即命張溫跟隨鄧芝一同返回蜀漢進行回訪,並與蜀漢確定了友好互助的聯盟關係。鄧芝這一次成功的出訪,爲諸葛亮主政初期清除了外患,功績非常突出。

2.長史:王連;

王連,字文儀,河南省南陽市名人中的代表。王連相對於鄧芝,沒有那麼醒目的出使經歷,在蜀漢集團也不算太引人關注。但是,他卻是一個典型的幕後工作者。諸葛亮主政初期,王連提出“安民撫兵、休養生息”的主張,爲蜀漢朝局的穩固,立下了汗馬功勞。

諸葛亮主政時,將王連召至身邊任長史,並命其一同參議平定南中叛亂的決策。當時,衆人都主張出兵南中,唯獨王連極力勸阻。他的理由有兩點:一、蜀漢剛經歷夷陵戰敗,實力大損,益州軍民人心不安,此時再舉重兵,不利於朝局穩固;二、南中豪強皆屯兵於煙瘴叢生的險峻之地,憑現有之力,很難一舉蕩平。如此,不如暫且屯田養民、休養生息、演練兵馬,待時機成熟再舉兵南中。

揭祕諸葛亮主政初期的三大功臣,他們分別是誰? 第3張

諸葛亮採納了王連的建議,用了兩年多的時間,爲南中之戰速戰速決做足了準備。所以,王連在諸葛亮主政初期,也是一位功不可沒的名臣。

3.庲降都督:李恢;

李恢,字德昂,雲南省玉溪市澄江縣名人中的代表。李恢是蜀漢集團中的第二任庲降都督。關於“庲降都督”的釋義與重要性,筆者會在後面的文章中加以敘述,本文中不再延伸。

諸葛亮於建興三年(公元225年)舉兵平定南中時,李恢不僅爲諸葛亮大軍提供了充足的軍械物資等後勤供應。而且,李恢親自率領幾千兵馬,輾轉於煙瘴叢生的險峻之地平賊滅寇。李恢經過六個月艱苦的戰鬥,輾轉了上千餘里,剿滅了幾倍於己的叛軍。諸葛亮在南中之戰結束後,論功行賞時,以李恢爲最,在原任的基礎上加升安漢將軍,並賜爵漢興亭侯。

當然,除了這三位功臣之外,還有許多名臣及將領在諸葛亮主政初期的功績也同樣顯著和耀眼。但限於篇幅限制,筆者在此不再一一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