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號稱“救世宰相”的張居正,他一生做過哪些錯事?

號稱“救世宰相”的張居正,他一生做過哪些錯事?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7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小編知道讀者都很感興趣張居正的故事,今天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在中國歷史上,張居正絕對算得上是一代牛人,他不僅是赫赫有名的改革家,而且還是明朝時期最強勢的權臣;按理說,張居正實行“一條鞭法”,對明王朝進行了一個全面改革,使得明王朝國力日益興盛,而且還重用戚繼光抵禦倭寇,因爲功績卓絕,死後被追贈上柱國,諡文忠,但歷史上卻對張居正評價很低,這究竟爲何呢?

據說這張居正乃是神獸白龜轉世,故而張居正的祖父替其起了個小名“白圭”,而這張居正也的確天資聰穎,是遠近聞名的小神童。在其二十三歲時,便一舉中了舉人,位列二甲第九名;雖然沒有高中狀元,但頗受當時的重臣的徐階賞識;在徐階的栽培下,張居正一路平步青雲。

尤其是在嘉靖皇帝去世後,徐階起草遺詔,引張居正與之共謀,不久張居正升任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之後張居正以裕王府舊臣的身份,又迅速升爲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進入內閣,參與朝政;接着又改任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不到半年的時間,張居正從一個侍講侍讀迅速成爲掌握朝政大權的重臣,這是無數人奮鬥一生都達不到的,稱之爲傳奇也不爲過。

在徐階因年邁致仕後,高拱上位,但高拱沒享受兩年,就因口無遮攔觸動萬曆生母李太后神經,加之司禮監秉筆太監馮保對高拱不滿向李太后進讒,李太后以“專政擅權”之罪令高拱回原籍。於是張居正成了首輔,而當時的明神宗年僅十歲,朝政大權由李太后、馮保和張居正三人掌握,這三人就是當時的“鐵三角”組合。

而最關鍵的是,李太后和馮保是支持張居正的,或者說,這三人就是同黨。在這種情況下,張居正終於可以完完全全施展自己的才華,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了,他從省議論、振紀綱、重沼令、核名實、固邦本、飭武備等六個方面提出改革政治的方案,其核心就是整飭吏治,富國強兵。

號稱“救世宰相”的張居正,他一生做過哪些錯事?

他批評空作王霸之辯的人“不知王霸之辯、義利之間在心不在跡”,而誤認爲“仁義之爲王,富強之爲霸”。明確地把解決國家“財用大匱”作爲自己的治國目標。而要實現這個目標,首先鞏固國防,整頓吏治。不可否認,“一條鞭法”的積極性,的確做到了富國強兵。

但是就在張居正爲國事夜以繼日地操勞的時候,他多年未見的父親張文明去世,按照祖制,朝廷官員的父母過世,必須回到祖籍守制二十七個月,期滿起復爲官。而當時,張居正的改革纔剛剛開始,此時離開必使改革功虧一簣,所以張居正做出了唯一的選擇:奪情。在家事和國事之間,他選擇了國事爲先。

但明朝的士大夫忠君盡孝的觀念根深蒂固,未能盡孝何來忠君。如此一來,人情洶洶,無論是御史還是六部官員都上疏要張居正守制,雖然張居正權勢滔天,但卻是絲毫不敢給自己辯解,更不敢打壓那些言官,一招不慎,就成了千古罪人。因爲這件事,滿天下都鬧得沸沸揚揚,甚至危及國本;最終還是由明神宗詔諭羣臣,再言張居正奪情者,誅無赦,非議才消止。

但這種事,雖然被明神宗表面上解決了,但也只是表面上壓下來了而。而且張居正爲了貫徹實施“一條鞭法”,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甚至還公然和明神宗對抗,但明神宗深知張居正的爲人,爲了變法可以做出任何事,包括改立新君,而以張居正的權勢,的確可以做到,所以明神宗只能選擇隱忍。

故而,在張居正去世後,雖然當時明神宗爲之輟朝,贈上柱國,諡“文忠”。但就在張居正逝世後的第四天,御史雷士幀等七名言官彈劾潘晟,明神宗命潘晟致仕。潘晟乃張居正生前所薦,他的下臺,明瞭張居正的失寵。言官也把矛頭指向張居正,明神宗於是下令抄家,並削盡其宮秩,迫奪生前所賜璽書、四代誥命,以罪狀示天下。

而且張居正也險遭開棺鞭屍,家屬或餓死或流放,後明神宗在輿論的壓力下中止進一步的迫害;但張居正在世時所用一批官員有的削職,有的棄市。由此可見,明神宗內心是多麼的恨張居正。而在歷史上,對張居正的評價的確也是兩個極端,比如明朝文學家、史學家王世貞就評價張居正:器滿而驕,羣小激之,虎不可下,魚爛不復顧。

號稱“救世宰相”的張居正,他一生做過哪些錯事? 第2張

究其原因,還是因爲張居正掌權之後,太過於獨斷專權,得罪的人太多,尤其是當時的士大夫階級;而且張居正還給了這些恨他的人把柄,這個把柄就是“奪情”事件,在古代,不管多麼重要的事情,都沒有“孝”重要,所謂“百行孝爲先”,古人認爲,孝爲人之本,這是華夏文化的核心;很多時候,有人說“忠孝兩難全”,其實這在古代並不難選,因爲必須首選“孝”。

因爲首選“孝”的人,哪怕不忠,後面也有很大機率被赦免,最典型的就是徐庶;而如果選擇,那即便這人是千古忠臣,也會被後人所唾罵,甚至他所效忠的對象也不敢再用他。而這個道理用在張居正身上同樣合理,變法再大,有皇帝大麼?除了有滅國危機外,其他任何時候,都要以孝爲先;而這,也是中外文化最大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