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馮道爲什麼會杯稱爲不倒翁?歷仕五朝,爲官40多年

馮道爲什麼會杯稱爲不倒翁?歷仕五朝,爲官40多年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7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官場有“不倒翁”之稱馮道是什麼評價是很多人要的問題?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解答。

俗話說:寧做太平犬,不做亂離人。中國歷史上的五代十國時期,堪稱是一個真正的亂世,在走馬燈般的朝代更迭中,人們可以說是基本上無所適從,特別是官員,一般都很難善終。但是,在這個歷史時期,卻有這麼一個人,他經歷了五代的整個過程,共輔佐了5朝8姓13位皇帝,爲官的40多年,“累朝不離將相、三公、三師之位”。他就是自稱“長樂公”、充滿神奇色彩的人物---馮道。

馮道(882年-954年),字可道,號“長樂老”,瀛州景城(今河北滄州西北)人。早年曾侍奉燕王劉守光,後歷仕後唐、後晉、契丹、後漢、後周五個王朝,先後效力於後唐莊宗、後唐明宗、後唐閔帝、後唐末帝、後晉高祖、遼國耶律德光、後晉出帝、後漢高祖、後漢隱帝、後周太祖、後周世宗等,而且始終官居將相、三公、三師之位。後周顯德元年(954年)四月,馮道病逝,追封瀛王,諡號文懿。

據史料記載:馮道不貪財、不好色、有才幹,不結黨、不樹敵、有容人之量,知進退、關心民生疾苦。馮道爲官期間,事親濟民、提攜賢良,在五代時期有“當世之士無賢愚,皆仰道爲元老,而喜爲之偁(cheng)譽”。蘇東坡說他是“菩薩再來人也”,王安石評價他是“佛位中人”。但是歐陽修卻認爲他是“無廉恥者”,司馬光稱斥責其爲“奸臣之尤”。爲什麼一個人,歷史上會對他有截然不同的評價。

馮道爲什麼會杯稱爲不倒翁?歷仕五朝,爲官40多年

有一般人不具備的私德。馮道出身於耕讀之家,年輕時品行淳厚,勤奮好學,善寫文章,且能安於清貧。他平時除奉養雙親外,只以讀書爲樂事,即使大雪擁戶、塵垢滿席,也能安然如故。天佑年間,馮道被幽州節度使劉守光闢爲掾屬。

馮道爲人刻苦儉約。在晉樑爭霸時,馮道隨軍出征,在軍中任掌書記,也算是個有級別的人物,但是他不講究排場闊氣,只搭建一間茅屋,室內不設牀蓆,睡覺就睡在一捆餵馬用的乾草上。他用自己的俸祿備辦飲食,與僕役們同鍋吃飯。戰役勝利後,諸將們把在戰爭中掠得的美女送給馮道,馮道卻總是推脫不受。當他確實無法推卻時,就將這些美女安置於別室,待尋訪到她們親人後再將她們送回。

唐莊宗時期,馮道任戶部尚書,其父去世了,馮道回家鄉奔喪,竟然是徒步而行。當地的官員聽說馮道回到了老家,紛紛置備禮品來看他,但都無一例外地被馮道客客氣氣地婉言謝絕了。在父喪丁憂期間,正趕上鬧饑荒,馮道就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傾其所有救濟鄉鄰,而且親自種田背柴。當遇到有荒廢的田地無人耕種或是沒有能力耕種的人家,馮道就不聲不響地在夜裏幫助他們耕種。事後主人感到十分慚愧,前來道謝,馮道卻說:這完全是他應該做的,沒有什麼值得感謝的。

後唐末帝年間,馮道出鎮同州,對副使胡饒稍有慢待。胡饒常常趁酒醉,在牙門外辱罵馮道,而馮道卻並不忌恨,每次都將胡饒召入府中,備辦酒食招待,毫無慍色。別人問其原因,馮道說:“胡饒爲人不善,以後自有報應,我有什麼可怒的。”

馮道爲什麼會杯稱爲不倒翁?歷仕五朝,爲官40多年 第2張

後晉時期,有人牽驢入市。驢臉掛着一個牌子,上寫“馮道”二字。馮道得到親信的稟報後,毫不動怒,只說了一句話:“天下同名同姓的人很多,這可能是有人在爲驢找尋失主,有什麼可奇怪的?”

在爲官時,馮道引薦任用了不少有才識的孤寒士子,而對那些品行浮躁的衣冠子弟他卻加以抑制,並且時時勸諫皇帝要愛惜百姓。

政治生活中非常務實。據史料記載:潞王李從珂造反時,唐閔帝棄京城而逃。時任宰相的馮道正要入朝,聞聽閔帝出逃,便欲返回家中。大臣李愚說:“天子出走,我們並未參與謀劃。如今太后還在宮中,我們應到中書省,讓小黃門去探取太后意見,然後再回自己宅第,這是作人臣的大義!”馮道卻說:“主上失守社稷,國家已無君主。我們作爲人臣,只能侍奉君主,沒有君主便入宮城,恐怕不合適。再說,潞王已經到處張貼榜文,大事如何,尚不可知,我等不如回去聽候命令。”說完便打道回府。

剛行至天宮寺,遷順化軍節度使安從進派人告知:“潞王已急速而來,馬上就要到了,相公應率百官到谷水迎接。”馮道便在天宮寺停下就地召集百官。中書舍人盧導來到之後,馮道讓他起草勸進文書。盧導說:“潞王入朝,百官列班迎接便可。就算有廢立之舉,也應聽太后教令,怎可由我等倉促勸進。”對於盧導的說法,馮道只說了四個字:“事當務實”。

盧導反駁道:“自古哪有天子在外,大臣便對他人勸進的道理!如果潞王不想做天子,以君臣大義責備我們,我等何言以對?”馮道未及回答,而安從進又派人前來催促,馮道便連忙出城迎接,但潞王尚未到來,馮道便與宰相劉昫(xu)、李愚在上陽門外歇息。這時,盧導從他們面前經過,馮道再次提及勸進之事,盧導對答如初。李愚嘆道:“盧舍人說的很對,我們這些人的罪過,擢髮難數。”

李從珂順利當上皇帝(後唐末帝)後,根據馮道的所作所爲,先是免了馮道的宰相職務,而後又委其任司空,職責是祭祀的時候負責掃掃地。被人認爲這是奇恥大辱,而馮道對此卻十分樂意,還表現出沾沾自喜,隨遇而安的樣子。對此,外人覺得馮道是一個沒有骨氣的人。

後唐亡後,馮道又爲後晉效勞。晉高祖石敬瑭欲命大臣出使契丹,羣臣甚懼都不敢前往。當時馮道正在政事堂,獲悉此事,便在紙上寫下“道去”二字,並命書吏草擬出使敕令。書吏聞之變色,雙手顫抖,淚流不止。而馮道決心出使契丹,他連家也不回,只命人代他向妻子告別,當晚便住在驛館中,準備出使。晉高祖擔心他的安危,說:“你官高德重,不宜深入契丹。”馮道回答說:“陛下受契丹的恩惠,臣受陛下的恩惠,臣去有何不可。”

馮道爲什麼會杯稱爲不倒翁?歷仕五朝,爲官40多年 第3張

到達契丹後,遼國皇帝耶律德光欲到郊外迎接,以示尊敬。契丹羣臣諫道:“自古沒有天子迎接宰相的禮節。”耶律德光這才作罷。後來,耶律德光賞賜馮道牙笏、牛頭等,這在契丹是一種特別的禮遇。馮道爲此賦詩紀念:“牛頭偏得賜,象笏更容持。”耶律德光大喜,有意將馮道留在契丹。馮道說:“晉朝與契丹是父子之國。我在兩國都是臣子,在哪都一樣。”馮道在契丹呆了兩年,將獲得的賞賜都用來購買薪炭,還揚言說:“北地苦寒,我年老不堪忍受,所以早做準備。”並作出要永遠留在契丹、爲契丹國效勞的樣子。

當馮道獲准契丹允許他歸國時,他三次上書表示願意留下,被拒絕後又磨蹭了一個多月,方纔啓程南下。馮道走後,每到驛站都要停留,用了兩個月才走出契丹國境。隨從問道:“別人能從契丹生還,都恨不能肋生雙翼,您爲什麼慢慢騰騰、還要住宿停留呢?”馮道說:“縱使急速返回,若契丹人真要追趕,也終究逃不掉。慢慢走反倒安全。”

自契丹歸來後,馮道得到了石敬瑭的高度信任,大小朝政都委託馮道處理。有一次,石敬瑭問他軍事戰略,馮道回答:“這事我不懂,皇上你自己‘聖心獨斷’,當年後唐明宗也問我這事,我也是用這句話回答的。”公元946年,耶律德光進軍中原,廢掉了後晉的孫皇帝晉出帝。在後晉的首都汴州,耶律德光想起了幾年前出使契丹的馮道,便令人將他從外地召回。

耶律德光戲問馮道:“你是個什麼樣的老傢伙?”馮道回答說:“我只是個無才無德又癡頑的老東西罷了。”耶律德光又問:“天下蒼生如何救得?”馮道說:“現在哪怕是佛祖出世也救不得,但唯有陛下您可以救得。”歐陽修對馮道此舉評價道:“人皆以謂契丹不夷滅中國之人者,賴道一言之善也。”契丹滅掉後晉以後,馮道依然向沒事人一樣入朝,遼主讓他做太傅。後漢建立後,高祖讓他做太師,官居最高位。後大將郭威舉兵入開封,漢隱帝被殺,但是馮道仍率百官謁見,依然官拜太師。

馮道歷仕五朝,對喪君亡國毫不在意,晚年自號“長樂老”,著《長樂老自敘》,歷敘平生所得官爵,引以爲榮。元代詩人劉因作《馮道》一詩嘲諷道:“亡國降臣固位難,癡頑老子幾朝官。朝梁暮晉渾閒事,更舍殘骸與契丹。後人便用“朝梁暮晉”比喻人反覆無常,沒有節操。然而,馮道卻有自己的爲人處世之道,這從他的一首詩中可以體現出來。馮道說:“莫爲危時便愴神,前程往往有期因。須知海嶽歸明主,未必乾坤陷吉人。道德幾時曾去世, 舟車何處不通津。但教方寸無諸惡, 狼虎叢中也立身。” 由此可以看出:“但知行好事不必問前程”正是馮道爲相30多年不倒的奧祕所在。

馮道爲什麼會杯稱爲不倒翁?歷仕五朝,爲官40多年 第4張

馮道去世時正好是73歲,與孔子同壽,故“時人皆共稱歎”。死後葬禮萬人空巷,紙錢飛揚,使道路兩旁樹枝染成灰色,後周世宗爲此罷朝三日,以示悼念,並追封其爲瀛王。

中國經歷了漫長的封建社會,歷代統治者強調“君權至上”,推崇“仁義禮智信”,奉行的是“一臣不事二主”“一女不嫁二夫”。而馮道在亂世中,歷仕五個朝代、13個皇帝。爲了自保,馮道表現出了超人的政治智慧,他能夠及時辯明政治風向,調整政治立場和服務對象。每當政權革故鼎新之際,他善於見風使舵,從不提早表明自己的立場,只有到新政權全面控制局面時,他纔會站到臺前來幫助新皇帝“穩定”局勢,理順方方面面的頭緒,使新政權儘快進入角色。

他能永遠跟成功的當權者合作,能“獨善其身”,能忍辱負重,盡心去爲百姓做善事,有益的事,以實現自身的價值,所以在官場上成爲“不倒翁”。然而,在歷代正史評論家的眼中,馮道是個無原則、無立場的人,在政治生涯中善於投機,他的腦子裏根本就沒有臣子要從一而終的念頭,因此他常常吃裏扒外,是一個奸詐圓滑、缺少做人氣節、“有奶便是娘”的小人,正如王若虛評價的:“馮道忘君事讎,萬世罪人,無復可論者”。

筆者認爲,馮道不好色、不貪財、有才幹、不結黨營私、不樹敵、有容人之量、知道進退、忠於老百姓,潔身自好的做法也值得借鑑。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