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伺候了四任皇帝,賢相文彥博都有哪些人生經歷?

伺候了四任皇帝,賢相文彥博都有哪些人生經歷?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4.3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文彥博是北宋的四朝元老,伺候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任皇帝,兩度拜相,宦海沉浮50多年,接下來小編講講他的一些故事。

在位期間,他忠君愛民,秉公執法,被世人尊稱爲賢相。可就是這樣一位賢良君子,在北宋重文抑武、以文制武的大環境裏,出於猜忌和防備,卻將一位蓋世名將百般防備和壓制,致使其憂思惶恐而死,實在令人不解和惋惜!

伺候了四任皇帝,賢相文彥博都有哪些人生經歷?

北宋四朝元老文彥博

文彥博是山西人,他和司馬光一樣,從小就聰慧異常,號稱神童。司馬光是“砸缸救人”,文彥博則是“灌水取球”,說他小時候跟一羣小夥伴蹴鞠(踢球),球掉到樹洞裏拿不出來,別人都束手無策,文彥博卻想到往樹洞裏灌水,球浮起就取出來了。這樣的神童,學業自然優異,22歲就考中進士踏入仕途,從知縣、通判做起,不斷升遷,最後當上了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院大學士(宰相)。

與文彥博同時代的有一位蓋世名將狄青,與文彥博是老鄉,也是山西人。在名將短缺的北宋時代,狄青是難得的一位武功高強、武略超羣的名將,馳騁沙場,屢建奇功,被皇帝破例任命爲朝廷的最高武職——樞密使。說破例,是鑑於唐朝五代時期藩鎮割據、武將造反的教訓,北宋建國伊始就制定了重文輕武、以文制武的策略,文官是各地的一把手,武將都受文官節制,朝廷的最高武職樞密使也一直由文官擔任。

所以,名將狄青擔任樞密使,深深觸動了文臣們的神經,歐陽修、龐籍等人紛紛上書反對,文彥博絲毫不顧老鄉面子,直接建議皇帝讓狄青出任兩鎮節度使,離開朝廷中樞。宋仁宗說狄青是忠臣,不會出問題,文彥博回了一句大逆不道又錐心刺骨的話:“本朝太祖皇帝(趙匡胤)難道不是後周的忠臣嗎?但因爲得到軍隊支持,纔會發生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事。”宋仁宗聽了,心裏驚詫、憤懣、擔憂啥滋味都有,半天說不出話來,最後只能同意了文彥博的建議。

狄青不服氣,跑到中書門下爲自己辯解,質問外調自己的理由。文彥博直截了當地對這位老鄉說:“沒有其他原因,就是朝廷有些懷疑你罷了。”狄青一聽,唬得魂飛天外,只能乖乖地到外地就任。到地方以後,朝廷每個月都會派使者去看望他兩次。每次聽說朝廷的使者要來,狄青的心裏都七上八下的打鼓,結果不到半年,就憂思得病去世了。一代名將沒有戰死沙場,卻倒在了北宋文官集團的口誅筆伐中!

客觀說,文彥博也不是純心要迫害狄青,而是源於北宋文官集團那種“輕武、制武、防武”的根深蒂固情節,畢竟前朝藩鎮割據、武將叛亂的例子太多了,北宋文臣們有了心病,有了一種未雨綢繆、防止武人作亂的執拗心理,這種心理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理解爲對江山社稷的高度責任心。

文彥博確實是一個有責任、有擔當的人。他擔任監察御史的時候,負責審理將領劉平的案子。劉平在三川口之戰中兵敗被俘,但臨陣脫逃的另一個將領黃德和卻誣陷劉平投降西夏,而且收買了劉平的奴僕做假證,致使劉平的家族兩百多人都被下獄。文彥博仔細探究案情,很快弄清了事情的原委。但黃德和的活動能量很大,竟然活動到讓朝廷另外派了官員來審理此案。文彥博對來的官員說:“現在案情已經有了結果,你應該馬上趕回朝廷稟報。如果這件案子出現反覆,我自己承擔責任!”在文彥博的堅持下,案件真相大白於天下,黃德和被明正典刑。

文彥博當了宰相後,主動碰了一件別人都不太願碰的事,就是裁撤“冗兵”。北宋“冗官”“冗兵”“冗費”的“三冗”問題根深蒂固,牽一髮而動全身,處理起來非常棘手。文彥博卻“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會同樞密使龐籍先從裁撤冗兵入手,制定了裁軍八萬人的方案。動靜這麼大,朝野內外一時議論紛紛,很多人擔心這些裁撤下來的兵士會成爲盜賊,仁宗趙禎也很擔心。文彥博說:“現在國家和百姓都很窮困,就是因爲兵員過多,所以一定要裁撤。如果這些裁撤的兵士作亂,我就是死,也要把這件事平定下去。”在他的勇於擔當下,裁軍計劃順利實施,被裁的兵士也沒有鬧事。

文彥博堅決反對新法,不惜頂撞皇帝。他曾經和宋神宗討論王安石變法問題。在文彥博看來,王安石推行的青苗法、免役法等新政不合實際,純屬添亂,天下士大夫沒幾個會贊成的。宋神宗聽着有些不高興,質問道:“你們士大夫不贊成,是因爲新法對你們沒好處,可在朕看來,這些新法對老百姓有益無害,爲什麼不能變法?”

此時,執拗的文彥博回了句很出名、也很噎人的話———“爲與士大夫治天下,非與百姓治天下也”。意思是陛下您是跟士大夫一起商議國家大事,不是跟老百姓,變不變法的,當然得聽士大夫們的意見,老百姓的意見沒那麼重要。這句話顯露了文彥博作爲一名封建士大夫的清高孤傲,以及骨子裏對百姓意見的淡然和漠視,更是對皇帝陛下的不滿和指責。可能因爲文彥博是元老重臣,又在擁立神宗父親英宗繼位上立有大功,血氣方剛的宋神宗沒有勃然發作,只是擰着眉頭不高興、不說話。

文彥博反對新法的態度是堅定和一貫的,不隨皇帝更替、哪派黨人掌權而有所變化。公元1097年,有人上書彈劾文彥博,說他與司馬光是朋黨,反對王安石變法,詆譭神宗皇帝,宋哲宗只好將他由太師降職爲太子少保。同年6月16日,文彥博病逝,享年九十二歲。

縱觀文彥博、富弼、韓琦、王安石、司馬光等北宋名臣,他們或許政見不同、執政理念有異,也爲此而激烈抗爭,但這些人所爭都是國事之爭、道路之爭、理念之爭,不是爲了個人私慾。他們之間都是正大光明地過招,不會用下三濫的構陷污衊手段。

伺候了四任皇帝,賢相文彥博都有哪些人生經歷? 第2張

就像王安石和司馬光這對政敵,王安石大權在握時,皇帝詢問他對司馬光的看法,王安石大加讚賞,稱司馬光爲“國之棟樑”。後來變法失敗,王安石被罷相,很多人跳出來告王安石的黑狀,要求朝廷治他的罪。神宗皇帝徵求司馬光的意見,司馬光說,王安石嫉惡如仇,襟懷坦蕩,忠心爲國,有君子之風,皇帝千萬不可聽信讒言。神宗皇帝不禁感慨道:“卿等皆君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