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北宋名將章楶,實力強爲何在歷史上不出名?

北宋名將章楶,實力強爲何在歷史上不出名?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5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章楶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章楶(1027年—1102年),字質夫,浦城(今屬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人,北宋名將、詩人。家世極顯貴,祖上能追溯到姜子牙,入了宋朝更世代高官。身爲貴公子,章楶天生俊秀,文韜武略全學得強,走哪都是標準搶眼的高帥富。只要看臉拼爹,一輩子都能輕鬆舒服,可他卻選了最辛苦的路:拼才能!

這一拼,就拼到三十八歲,才獲得到進京考進士的機會,眼看開考又晴天霹靂:父親章訪在魏州蒙冤坐牢,急的章楶扔下課本就狂奔。快速到魏州給老父洗冤,快速帶着撈出的老父趕回考場。接着快速答題,霸氣拿下狀元。標準的科班出身,寫得一手好詞,一首詠柳絮的《水龍吟》紅透大江南北,其遣詞之精美,用典之奇巧,意境之優雅深遠,令一代文豪蘇東坡也頓時砰然心動,立刻才情泉涌,揮筆以同曲牌詠楊花應和。這倆大詩人同曲相對的景象,締造了中國傳統文化史上一幕不朽的經典。

入仕沒幾年,就遇上王安石變法,大宋獲得重生,但大宋官場轉眼變成了鬥獸場,官員們分成新黨舊黨狠掐撕咬。連章楶的堂弟,自從跟隨王安石變法,竟也錘鍊成了心狠手辣的強人。沒錯,就是後來入了《宋史·奸臣傳》的章惇。

後來厲行變法的宋神宗駕崩,宋神宗之母高太后輔佐小皇帝宋哲宗掌權,從此大搞反攻倒算,強力廢除新法。當年曾因反對變法而倒黴的守舊官員們,大搖大擺的組還鄉團殺回。昔日曾縱橫捭闔的改革派干將們,卻是或貶或流放,處境一個比一個悲慘。

其中格外悲催的,正是章楶的堂弟,曾是王安石變法急先鋒的章惇。自從高太后掌權後,先被守舊派糾集槍手叫罵,接着又被百般挑錯貶官,一直給貶回到嶺南去。

但作爲章惇的堂兄,同爲改革派干將,章楶的處境卻好得多。入仕之後的官運,一直順風順水,從做陳留知縣起,就光輝業績不斷。而後一路高升,相繼在財政和司法各類崗位上大展宏圖,最後升遷入京,官至吏部右司員外郎。哪怕黨爭慘烈,仕途也毫無壓力。

元祐六年(1091年)章楶以直龍圖閣出任環應路經略使,兼知慶州。朝廷急於罷兵,當即戒邊吏勿動,並將葭蘆、米脂、浮圖、安疆四寨割讓給西夏。章楶提出:西夏嗜利畏威,如不給予懲罰,邊境不得休兵。應當逐漸佔據西夏疆土,用古代對諸侯削地的辦法,以削弱對方來強固自己的邊防,然後派各路兵守其要害之處。如此,發動幾次攻勢,西夏必定趨於滅亡,於是他率軍進攻西夏,章楶數遣輕兵出討,屢有斬獲,部族不敢寧居。

北宋名將章楶,實力強爲何在歷史上不出名?

元祐七年(1092年)夏軍數十萬人進攻木波鎮,章楶率數萬宋軍迎擊,一方面命宋軍在木波鎮堅守,一面在洪德城埋伏一萬精兵,授之策曰:敵進一舍,我退一舍。彼必謂我怯,不復備我邊壘,乃銜枚由間道繞出其後,或伏山谷,伺間以擊其歸,又在水中置毒,另外安排宋軍駐紮肅遠寨,約定舉火爲識,阻攔夏軍歸路。

夏軍攻不下木波鎮,開始撤軍,以鐵騎斷後。章楶命宋軍追蹤夏軍,樑太后經過洪德城時,伏兵衝擊,擊敗了夏軍,夏軍數萬鐵騎迎擊,宋軍死戰,夏軍大敗,人馬飲水,死傷不可勝計。相互踐踏,墜崖而死的夏兵不計其數,死者崖澗皆滿,樑太后幾乎逃脫不掉,章楶聲名大震,被任命爲權戶部侍郎。由這段傳記可知章楶不但頗具戰略家眼光,而且長於作戰指揮和戰術運用。尤其其發明的“堡壘戰術”配以“淺攻戰略”,可謂針對西夏騎兵的“制勝法寶”。

作爲北宋末年戰功最顯赫的名將,章楶依靠的是堡壘戰術和淺攻戰術。其中的堡壘戰術,紅軍於第五次反圍剿作戰時曾經遇到過,近人以爲那是德國指揮官的發明,殊不知在一千餘年前,被稱爲最缺少名將的北宋一朝,早就已經被嫺熟應用。而且,章楶還創造了以堡壘戰術爲依託,以淺攻戰術和縱深突襲交替使用的靈活戰法,可謂中國對世界軍事史的一大貢獻。

北宋名將章楶,實力強爲何在歷史上不出名? 第2張

然而,章楶作爲北宋名將,卻鮮爲後世所知。因爲宋後之史家,常有“北宋無將”、“南宋無相”之說。其主要歷史註解爲,大宋開國之後,因宋太祖、宋太宗二帝削奪大將兵權,且統一戰爭中,二帝常御駕親征,衆將聽命而已,是以總體來說北宋傳世名將不多,而且主要集中在建國之初。尤其到了澶淵之盟後,宋遼之間百餘年間沒爆發大的戰爭,表面上看似乎沒有名將。

另外,北宋一朝,由於明君較多,所以自趙普開始,便名相賢相輩出,其中如范仲淹、劉摯、王安石、寇準、韓琦、司馬光、李沆、陳恕、富弼、呂端、文彥博、呂蒙正、曾公亮、畢士安、曹利用、李昉、王曾、韓瑜等,可謂代代有名相,個個傳千古。而到了南宋,在靖康之恥激勵下,宗澤、岳飛、吳玠兄弟、孟珙(後有專論此人)、韓世忠、劉琦、劉光世等,可謂名將輩出。由於南宋屬於偏安朝廷,國家幾乎沒有相對長期安定的時期,是以難以產生治世之能臣。另而言之,由於北宋作戰對象爲遼和西夏,不但兩面受敵,而且缺乏騎兵和有利的地形發揮軍力,所以其將領表現的機會少。相比北宋而言,南宋的主要作戰地域是江淮地區,這裏水網密佈、山川交錯、地形複雜,不利於騎兵作戰而利於水軍發揮作用,是以許多將領能夠憑藉有利的山嶽地形,取得了不錯的戰績,因此南宋的將領表現相對出色一點。

然而,詳細審讀西夏與宋之百年戰爭,卻發現“北宋無將”之說可堪考證。因爲,且不說北宋開國之初大批由五代以來培養的名將如潘美(奇滅南漢),曹彬(計滅南唐和後蜀),楊業父子(燕雲爭奪戰以及後來楊延昭守三關),曹瑋(曹彬次子,主要戰績爲屢敗李繼遷、李德明父子),狄青(討伐西夏及南蠻),种師道(世代守西北,前期主要跟西夏作戰,後來宋金開戰种師道沿途徵兵收復洛陽),宗澤(初守磁州大敗金軍,後調任襄陽多次打退金人進攻,並在中原召集義師以圖恢復),李繼隆(宋初配享太廟的四大名將之一,曾經在滿城戰役和唐河之戰中兩次打敗了遼國第一名將耶律休哥)等人之外,尚有以章楶爲首的一大批西北邊將。他們中間,有五路伐夏時的李憲,有機智善戰的王韶,有被譽爲“禦敵長城”的“折經略”折可適(其先祖是“楊家將”裏佘太君的父親折德扆),還有平夏城守將郭成,被譽爲熙帥的劉仲武,以及與狄青齊名的郭逵。

上述名將,因爲長期在夏邊作戰,而他們立功之時,正值北宋由盛轉衰的末年時期,當他們終於將要完成平夏之功時,北宋卻突然亡於金朝的鐵騎。而後,南宋南渡,又被金人長期追撓,是以一直沒有史家對他們進行梳理記載,而滅亡了北宋的金朝和北宋的勁敵西夏又相繼被蒙古人所滅,戰亂頻仍之間,更無人記起這些邊關的名將戰史,等到近三百年後的元末時期,由元人治《宋史》之時,名將事蹟漸滅,戰功意義已無(他們開拓疆土的軍功與元朝的軍功相比,難以相提並論,且對於元朝來說,西夏與宋、蒙,已經合爲一體),是以他們便漸漸被湮沒和忽略,而因此北宋一朝被冠以“無將”之說,成爲後世定論。

而小編以爲,北宋所以缺少振聵古今的名將,其根本原因在於其所秉持的重文抑武和消極防禦戰略之故。北宋一朝,雖然自太宗開始, 一直都懷有收復燕雲十六州和平定西夏的雄心壯志,但是,在“防內”重於“安外”的國家政治體制之下,將領常常被特殊的軍事體制所束縛而難以發揮作用。終宋一朝,民雖富庶而國無尊嚴,文化雖然繁榮而國力依然孱弱,實既爲後世之歷代王朝帶來了正反兩個方面的深刻經驗教訓。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