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刎頸之交的陳餘張耳,爲什麼會反目成仇?真相是什麼

刎頸之交的陳餘張耳,爲什麼會反目成仇?真相是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3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刎頸之交的陳餘張耳,爲什麼會反目成仇。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從古至今,任何一個段關係的維持都不是易事。稍不注意,兄弟反目,閨蜜成仇的橋段就會在我們身邊上演。

刎頸之交的陳餘張耳,爲什麼會反目成仇?真相是什麼

而張耳陳餘可以說是歷史上兄弟反目的典範(主要是廣爲知名)了,二人本來一見如故,情同父子。但不知爲何,最後怎麼成了互相都要至對方於死地的人呢?

張耳,魏國大梁人(今河南開封),與陳餘是老鄉,二人早些年關係很好,但具體什麼時候相識已經不可考。張耳要比陳餘年長十歲,他兩的關係比起兄弟來更像父子一些(餘以父事耳)。張耳年輕時是魏國信陵君的門客(相當於和現在的省長交朋友)。比起陳餘,張耳的名聲更大一些,當時在信陵君內部,張耳因爲經常主動替其他門客背黑鍋,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評(衆皆稱耳賢)。那時候陳餘還在打醬油。所以大家記住,沒事多爲領導同事背點黑鍋,對於增進同事關係大有益處。

刎頸之交的陳餘張耳,爲什麼會反目成仇?真相是什麼 第2張

張耳這個人,有點意思,但是大家不要因爲他的名字有“耳”這個字就誤會他耳朵大,這個張耳名字其實有點普通。就像現在的“博軒、浩文,梓睿”一樣的。古代人取名字,也和現代人差不多,平民百姓是沒什麼講究的。一個時代一個詞(老一輩的建國、援朝等),這個“耳”的意思相當於罷了,所以張耳相當於姓張罷了(看我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

“陳餘”的意思也相當於吃飯不要錢,吃了這頓還有下頓,飯飯有餘嘛(當然這也是胡說八道)。

古代,人們對於女子二婚是很難接受的(萬惡的封建社會),女子的丈夫去世了之後,只能守活寡。至於改嫁,那是達官貴人家的女兒纔能有的事。對於再婚女子,男人避之不及,更不要說考慮接手了。但張耳絲毫不介意別人的眼光,娶了他的二婚妻子,後來這位妻子給他生下了趙王張敖。陳餘也是才華橫溢,愛好儒家學說,遊歷趙國的時候,一位富商公乘氏看他不是一般人(論學習好的重要性),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物以類聚,人以羣分,二人都是英才,又是老鄉,於是走到一起,結爲刎頸之交。

秦滅魏後,秦始皇擔心六國貴族會造反,於是收天下之兵器,就連村頭王屠夫殺豬用的刀都給收走了。同時又怕六國內部有才能的人會幫助貴族造反,於是全國通緝這些人。 張耳陳餘也在其中。他兩從此就隱姓埋名,逃了起來。張耳經常像長者一樣教育陳餘,這點《漢書--張耳陳餘列傳》也有記載:“兩人相對。裏吏嘗有過笞陳餘,陳餘欲起,張耳躡之,使受笞。吏去,張耳乃引陳餘之桑下而數之曰:“始吾與公言何如?今見小辱而欲死一吏乎?”陳餘然之。”意思是自從陳餘和張耳逃到其他地方後,謊稱自己是張三李四,一塊在里正(村長)那裏當了個里正衛(村裏的衛兵),有次陳餘在上班時打王者被領導發現了,領導瞪他。陳餘被這眼神盯得很不爽,於是來了句:

“你瞅啥?”

“瞅你咋地!”

於是光榮捱揍(領導親自動手),但過程中陳餘同學就忍不住了,一句“靠恁娘!”幾乎要脫口而出(陳餘是河南人,會河南話很正常)。張耳見狀,踩他腳示意他忍下去。事後張耳說:“瞧你那損樣,咱倆是乾的大事的人,能忍則忍,這都是小事,不要動不動就賽臉。”陳餘覺得他說的有道理。於是表示以後要穩一點。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敲響了秦朝滅亡的喪鐘,張耳陳餘過來投奔。陳勝早就聽過這兩人的名號,於是隆重地接待了他。並把這兩人交給自己老部下武臣帶領。

刎頸之交的陳餘張耳,爲什麼會反目成仇?真相是什麼 第3張

陳勝要稱王的時候,曾經問過二人的意見,當時張耳明確表示反對,他認爲應該立六國後裔爲王,這樣起義纔會持久,而陳勝名義上只是帶大家反抗暴秦而已,稱王不必急於一時。但陳勝沒聽進去,失去了一大批追隨者。起義軍隨後在戰略方向也出現了分歧,是向西攻打函谷關還是北上攻打趙地(今河北大部),大家議論不休,最後陳餘建議:大軍不必前去,選一個熟悉趙地的人出其不意地攻下趙地,而陳餘正熟知趙地的風土人情。於是陳勝派武臣爲主將,張耳陳餘爲校尉,領了三千兵馬就北上了。平定趙地後,武臣因爲部下叛亂而被殺,於是陳餘又平定了叛亂, 然後找了個趙國的後裔趙歇爲趙王。趙地被破,秦軍肯定會反撲。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章邯帶四十萬大軍包圍邯鄲,趙軍不敵,城破。張耳帶趙王歇逃到鉅鹿城(今河北平鄉),被秦將王離圍住。陳餘收拾殘兵敗將駐紮鉅鹿城的北邊。王離並不急,他的兵有很多,糧食也不夠吃,但張耳很急,他兵弱且少,城中糧食越吃越少,他派人出去給陳餘送信,信中說:“兄弟,大哥我快撐不住了,你趕緊帶人過來救我!”陳餘收到信後,覺得自己兵力太少,去了也是白白送死。回答道:“我並非不救大哥,秦軍虎狼之師,不是我這點弱兵殘將打得過的,我不救你,是想活着留一口氣在,伺機爲你報仇啊。”這時張敖(張耳兒子)和其他諸侯也帶一萬多人來救趙,見秦軍軍威正盛,徘徊不前,不敢進攻。眼看張大哥就要把命交代在鉅鹿,項羽帶了五萬楚軍破釜沉舟,硬抗王離二十萬秦軍,把對方打的落花流水,解除了鉅鹿之圍。

事後二人見面,張耳一見面就怪陳餘見死不救,陳餘解釋道:你的使者以死相逼,我不得已派了五千健兒去救你,結果全都被秦軍殺死了(張、陳澤以必死責臣,臣使將五千人先嚐秦軍,皆沒不出)。但張耳依然不停追問使者下落,陳餘有氣,一怒之下把將軍大印放在桌子上,說:你要是這樣不信任我的話,那麼這個大將軍我看我也沒有做下去的必要了(不意君之望臣深也!豈以臣爲重去將哉?)。說完,就出去上廁所了。

到這時,二人只是朋友鬥氣,但事情就壞在張耳身邊的幕僚上。他的幕僚勸他:“天予不取,反受其咎”。看着大軍的印綬在這,張耳動心了,於是把它握在手心裏,收了回去,陳餘上完廁所回來後,見到張耳一點面子也不給,心中憤憤不平,投奔齊王田榮去了。及至項羽攻破潼關,秦王子嬰投降。於是項羽大封諸侯,張耳封爲常山王,陳餘只得了一個侯爵,這讓他更爲不滿,於是說服齊王田榮攻打張耳,張耳敵不過他,便投奔了劉邦。後來楚漢爭霸,劉邦需要趙國(此時陳餘在趙國做大將軍)的力量幫助他,想和他結盟,但陳餘給的條件是:“殺掉張耳。”但劉邦無法接受這個污名。找個和張耳相像的人,殺了他,拿他的的人頭糊弄陳餘,後來陳餘發現後,又背叛了劉邦。

刎頸之交的陳餘張耳,爲什麼會反目成仇?真相是什麼 第4張

公元204年,韓信和張耳伐趙,陳餘不聽李左車建議,帶大軍出戰,在河邊輕視韓信的背水列陣,被打的大敗,他本人也死在亂軍之中。陳餘的結局就是這樣,因爲攻滅趙國有功,殺掉趙王歇後,張耳受封爲趙王,兩年後去世,諡號爲景,史稱爲趙景王。他的兒子張敖還娶了劉邦的女兒魯元公主,後來有罪,被削爵,改封宣平侯。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