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亡國之君崇禎帝,爲何沒有揹負罵名還在歷史上贏得了好名聲?

亡國之君崇禎帝,爲何沒有揹負罵名還在歷史上贏得了好名聲?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4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亡國之君崇禎大家都熟知嗎?接下來小編給大家帶來相關的文章

明王朝的統治長達近三百年,最終亡於崇禎帝之手。然而,讓人覺得非常奇怪的一個現象是:崇禎並沒有像歷史上衆多亡國之君那樣,被世人大加撻伐,反而有很多人非常同情他,連取代他的清朝統治者(比如康熙)都爲他說好話,幫他開脫亡國之罪。

放眼中國歷史,死後能享受這種待遇的亡國之君可以說是極其罕見的。那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通過對各種史料的分析,可以發現,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善於作秀讓崇禎贏得了臣民的理解

從主觀方面而言,崇禎在位時體現出了“重名輕實”的風格,這正是儒家思想中存在的一大致命缺陷。那麼,崇禎的“重名輕實”到底體現在哪些地方呢?最直接的表現就是,他治理國家政事十七年中,往往首先考慮自己的名聲,所做的事往往不切實際,只是一些虛頭巴腦的玩意兒。他這種愛作秀的搞法確實會讓一些不明就裏的臣民覺得不同凡響,但是又怎麼可能真正對國家人民有利呢?

崇禎“重名輕實”有什麼具體表現呢?最突出的當然是他瘋狂頒佈“罪己詔”的做法。

亡國之君崇禎帝,爲何沒有揹負罵名還在歷史上贏得了好名聲?

歷史上,漢武帝是“罪己詔”的首創者。在大臣們勸他在輪臺戍兵備戰時,他力排衆議,發佈詔書反省自己過往過分注重武備之罪,提出止兵養民的主張,從而完成了施政綱領的重大轉變。這是歷來爲史家所稱頌的。

然而崇禎似乎完全把罪己詔當成了一種博取臣民點讚的作秀工具,三天兩頭就反省一下自己。如果那個年代有微信朋友圈,相信崇禎的很多條朋友圈裏主題只有三個字“我錯了!”

比如說,1635年,李自成率領的起義軍在鳳陽大肆破壞皇陵。崇禎卻發佈罪己詔說,皇陵被毀的責任主要還是在自己這邊,如果不是我用人不當,也不至於出現這種情況。爲了進一步表達自己的愧疚之心,他還通過降低辦公、居住和伙食等各項標準,不準宮中搞娛樂活動等方式懲罰自己。有一段時間,甚至連肉都不吃了,以表誠意。這還不算,他又號召朝中百官一起來反省各自過失,再加上埋頭苦幹,來感動老天、拯救萬民。

1640年春,全國出現大面積的饑荒,餓死了很多老百姓。崇禎覺得這時候又露兩手了,於是連發兩道罪己詔,認爲這是老天爺在警告在我們,要麼是國家政事出了很多差錯,要麼就是貪官奸臣在興風作浪。爲了讓老天爺回心轉意,他認爲自己應該每天吃齋禱告、清心寡慾,並且要求大小官吏全部要深刻、沉痛地反省自己,更以往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工作當中去。結果呢,大饑荒根本沒有緩解,反而越來越嚴重,餓死的百姓越來越多。

兩年後,崇禎再次發詔,痛心疾首地唾罵自己缺德,表示一定要好好贖罪。可是,發完這些奪人眼球的朋友圈後,他卻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恤民措施,該加徵的賦稅一點也沒減少,只不過說了一句要求各級官吏好好撫諭的空話屁話。

類似這樣的搞法層出不窮,對國家對人民沒有任何實際的價值,唯一的好處是,他博得了天下臣民的同情和理解,相當於朋友圈裏滿屏點贊,在歷史上也留下了好名聲。

二、剷除魏忠賢集團讓崇禎獲得士大夫階層的支持

從客觀方面來看,特殊的歷史條件也有助於他獲得人們的支持和同情。比如說,在當時和後世,崇禎被肯定最多的一件事就是打擊了魏忠賢集團,這成爲評價其政治生涯的主要加分項。

他即位不久,就盯上了極爲猖獗的魏忠賢和他背後的閹黨集團。在經過多次調查和試探之後,他不動聲色,以頗具鐵腕手段的方式,一舉剷除了這顆碩大的帝國毒瘤。黑暗了很久的明朝政壇或多或少有了一些面貌一新之感,這當然贏得了臣民們對“聖明之君”的熱烈歌頌。

此舉除了能夠將整個國家的權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之外,另一個最大的受益者羣體就是以東林黨人爲首的士大夫階層。要知道東林黨人長期被魏忠賢集團進行政治迫害。崇禎大發神威,殺了魏忠賢,端掉了他背後的閹黨集團之後,當然幫助東林黨人狠狠地出了一口惡氣。

亡國之君崇禎帝,爲何沒有揹負罵名還在歷史上贏得了好名聲? 第2張

即便是在明亡以後,仍有一批東林黨人以及他們的同情者,活躍在政壇或民間,而且他們在整個社會都是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江山雖然易主了,但是他們沒有忘記崇禎曾經帶給他們的“恩澤”,就算是有一些人並不認同崇禎的總體施政綱領和某些具體措施,但整體而言,他們對其始終抱有同情和理解的態度。這些人又把他們的聲音輻射到更大的範圍,在社會輿論和歷史評價方面都對崇禎的政治聲譽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三、敵視滿清的民族心理讓崇禎獲得持續同情

衆所周知,明朝滅亡,清朝取而代之,在當時的人們看來,滿清代表的一個異族政權。要知道,漢族人尤其是士大夫羣體自古以來都有一種優越感,對少數民族政權一律視爲“夷狄”,漢族統治者也特別注重內政外交上的“夷夏之防”。

在這樣一個深刻的大背景下,士大夫羣體始終明裏暗裏對清政權採取一種排斥、反對的態度。明亡後,這種敵視心理又自然而然地轉化爲對故國和舊主的深深懷念。民間也把這種情緒傳承、擴散開來,有清朝初年經常打出“反清復明”的旗號發動了大大小小的多次起義、起事。這種氛圍就爲同情崇禎帝的觀點提供了豐厚的土壤。

四、滿清統治者的背書讓崇禎的名聲沒被搞臭

亡國之君崇禎帝,爲何沒有揹負罵名還在歷史上贏得了好名聲? 第3張

有意思的是,清朝統治者不但沒有攻擊甚至詆譭崇禎,搞臭他的名聲,反而爲他說好話。造成這種現象,與當時複雜、特殊的政治局面是密不可分的。

在崇禎自殺之後,李自成領導的起義軍佔領了北京。他們焚太廟、毀宮殿、辱崇禎、拷掠明臣、敲詐勒索,甚至趁火打劫,殃及大量無辜百姓,給北京帶來了深重災難。

清軍把起義軍趕出了北京,他們充分運用了李自成等人可比的政治手腕:大張旗鼓地宣稱國家政權是從李自成他們這些草寇流賊手中奪來的,而不是取之於崇禎之手,甚至打出了要爲崇禎復仇雪恥的口號。滿清政權還爲崇禎風光大葬、大修陵墓,在道德倫理層面獲得了衆多明朝官員的認可和支持。

康熙皇帝出於政治需要,也多次有意給崇禎作死後的背書,爲其開脫罪責。他把崇禎端掉魏忠賢集團的作用,與自己剷除鰲拜相提並論。他還經常以大V的身份,點評前朝得失,認爲明朝滅亡崇禎並非罪魁禍首,根本原因在於朋黨紛爭互相傾軋。

當然了,他爲崇禎說那麼多好話,並不一定出自真心,其目的無非是爲了收買人民,讓明朝遺民心甘情願地歸附、順從他。既然當今皇上都爲崇禎站臺,那些遺老遺少們自然也應聲附和。於是,一種奇怪的現象由此產生:崇禎明明是一個親手葬送明朝江山的“亡國之君”,在他在位時老百姓也的確苦難深重,但他偏偏贏得了後世的好名聲。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