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晉朝官員顧和,他的性格是怎樣的?他有着怎樣的心態?

晉朝官員顧和,他的性格是怎樣的?他有着怎樣的心態?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5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代有很多著名的人物,這些人物也頗受爭議,其中顧和的一生是經歷過人生百態,也是人們議論的對象。他都有什麼祕密呢,請聽我詳細道來。

顧和是晉朝官員,出生於吳郡吳縣,祖父是東吳荊州刺史顧容。其實顧和的一生並沒有太多波瀾可講,只是在《世說新語-雅量》中有記錄一個關於顧和的故事,名叫顧和“搏蝨如故”。“搏蝨如故”這個故事主要道出了一個人世常態,人心是最難看透的,可能也只有那些胸懷寬廣、博學多聞的人才能把一個常態給看破。下面就爲大家簡單介紹下顧和,看看他的一生究竟是如何度過的。

晉朝官員顧和,他的性格是怎樣的?他有着怎樣的心態?

顧和搏蝨如故

在古代官場,蝨子是一塊極有分量的“敲門磚”。比如,東晉初年的吳郡人顧和(公元288年~351年),便用小小的蝨子敲出了一條廣闊仕途。

據《世說新語雅量》載:

顧和始爲揚州從事,月旦當朝,未入,頃停車州門外。周侯詣丞相,歷和車邊,和覓蝨,夷然不動。周既過反還指顧心曰:“此中何所有?”顧搏蝨如故,徐應曰:“此中最是難測地。”周侯既入,語丞相曰:“卿州吏中有一令僕才。”

說,顧和在揚州府當官時,一日,坐車去見上司,忽停路邊。恰恰這當兒,比他官大牛掰的武城侯周顗從旁經過。孰料,顧和不僅沒下車拜見,居然連招呼都沒打一聲。

武城侯不由心犯納悶,掉頭一瞧,嘿,這老哥倒安閒,正在那兒懶洋洋地捉蝨子呢。

武城侯指其胸口問道:“這裏面裝些啥?”顧和照舊捉蝨不誤,慢吞吞道:“這裏面,是最難捉摸的地方。”

嗯,自古人心,最是難測。武城侯進府,對王導說:“你手下有一號牛人,將來定是做尚書令或僕射的材料。”

王導,東晉中興名臣,歷仕晉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也便是在武城侯的提點,在王導的扶持下,顧和平步青雲,歷任司徒掾、散騎侍郎、吏部尚書等職,拜左光祿大夫;去世後追贈侍中、司空。

每一個職務,都響噹噹有實權。而能擁有這一切,不得不說,蝨子功不可沒。

晉朝官員顧和,他的性格是怎樣的?他有着怎樣的心態? 第2張

顧和性格介紹

東晉皇帝司馬睿時期的宰輔王導(也是王羲之的伯父,東晉時著名的書法家),有一次去下面指導工作,讓隨行的下屬評判俸祿二千石的官員們在工作中的得失,於是大家各抒己見,唯獨一名名叫顧和的隨行下屬不說話,王導覺得奇怪,就問顧和一言不發的原因。

顧和說:“我覺得您作爲當朝宰輔,不應當聽信一面之詞,讓官員養成打小報告的風氣,對下面那些真正做實事的基層官員,應該從大局出發,不拘小節,要有網漏吞舟的度量,不要聽風就是雨。”

按理說,被顧和當面頂撞,王導應該惱羞成怒纔對,可是他卻非常開心,還一個勁地誇顧和“說得好!”這個事情雖然不大,卻反映了一個生活中,特別是在職場上經常遇到的現象,那就是領導與下屬的思維錯位,究其原因,還是各自的崗位不同,眼界責任還有要面臨和解決的問題各不相同,所以纔會產生這樣的衝突。

站在顧和的立場,他的觀點確實沒有毛病,他只是看問題的高度和角度與王導是不一樣的,或者說,他沒有更多地去揣摩這位王總裁的真實意圖,王導的視覺是站在高崗上俯瞰大地,而顧和則是站在半山腰仰望着山峯。

在顧和看來,大領導應該在工作上,給下屬更多的發揮空間,並且允許在一定範圍內出現錯誤,畢竟有些事情大家都是第一次去辦,如果不進行嘗試,誰又能找到合適方法呢?

如果上層領導的眼睛裏只盯着下屬日常工作的錯誤率,那麼下屬做事必定會束手束腳、謹小慎微。現代的職場上不是也有這麼一句流行語:“只要做事,就會犯錯”。可見容許有一定範圍的“糾錯成本”,不僅不會影響下級的工作質量,說不定還會成爲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的動力。

顧和的這種心態,是不是似曾相識?是不是在我們周圍,經常會有人抱怨領導給制定的規矩太多,讓下面的人沒法幹活,甚至爲了不扣獎金,只能“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看來這種高層領導與下屬員工間,因爲錯位思維產生的矛盾,真是古來有之,古今相同呀。

晉朝官員顧和,他的性格是怎樣的?他有着怎樣的心態? 第3張

一條船要走得穩走得快,除了划槳的,掌舵的更是至關重要,類似王導這樣的角色,只要穩穩掌好舵,把持好前行的方向即可,如果讓掌舵的還得琢磨着划槳,別說讓船行得穩行得快,只怕不翻個底朝天就阿彌陀佛了。

雖說下屬出現紕漏會付出一定的代價,但也要看導致問題出現的原因是什麼,如果是在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上,出現的無心之過,那的確應該有一定限度的包容和理解,並給予時間,限期糾錯。“水至清則無魚”,學會與問題並存,且能一邊解決問題,一邊帶動團隊向着既定的目標,不斷前行壯大,纔是一個真正合格的領導人。這個看似冒失的顧和,其實心裏非常明白這個道理,從這點來說,確實值得表揚,令人欣慰。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