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劉備爲何要稱“漢中王”的稱號?真相是什麼

劉備爲何要稱“漢中王”的稱號?真相是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8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劉備爲何要稱“漢中王”的稱號?

古代王爵有一字王、兩字王之分。一字王往往以夏商周三代的古國名,或是較大的地理區域命名,像是齊王、楚王、趙王、燕王、吳王、魯王等等。而兩字王,一般是以郡名,或是相對較小的地理區域爲名,像是長沙王、淮南王、膠東王、濟北王等等。兩字王遠沒有一字王顯貴。

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號多成爲後世諸侯爵號的來源

曹操的“魏王”自然是一字王,既取東周時古魏國之名,又代指兗州、冀州等古魏地的廣大區域。

而劉備的“漢中王”明顯是以“漢中郡”爲名的兩字王。不僅指代的地理區域只限於漢中谷地,名位上也遠沒有曹操顯貴。

按說劉備對稱王可謂是朝思暮想,盼望已久,爲什麼在王號上又如此“謙虛”呢?可以從下面幾個問題探究:

劉備爲何要稱“漢中王”的稱號?真相是什麼

爲什麼劉備不能稱“巴王”、

“蜀王”或者“楚王”?

漢代王號多以地名命名,劉備既然要稱王,自然得選擇自己控制區域內的地名作爲王號。

從劉備在建安二十四年實際統治的區域來看,能夠構成一字王王號的地理單元,只有代表荊州的“楚”以及代表“益州”的“巴”和“蜀”。

先來看“楚王”爲什麼不行。秦漢之間,“楚”作爲最大的一支反秦勢力,先後有陳涉建立的“張楚”、楚義帝熊心建立的“後楚”和項羽建立的“西楚”。而漢高帝劉邦曾經先後作爲後楚和西楚的臣子,之後也是擊敗西楚霸王項羽,才建立的漢朝。

雖然東、西漢都設立過楚王,但是考慮到王號與之後的帝號之間的連續性,劉備稱帝時若是以“楚”爲正式國號,豈不是數典忘祖。

劉邦的漢王爵位是項羽依據“懷王之約”分封的,理論上是後楚和西楚的封臣

而“巴”特指益州東部的以巴郡爲核心的區域,“蜀”則更寬泛的代指整個益州。雖然巴、蜀都是周代之前就已存在的古國,但是自戰國時秦國吞併巴、蜀兩國,截止漢末,再也沒有設立過巴王、蜀王的爵位。大概是兩漢都已將巴蜀地區作爲關中地區的延伸,視爲朝廷直轄領地,因而不再設立獨立的諸侯國。

劉備如果稱巴王、蜀王,則缺乏漢代政治傳統作爲支撐。同時,巴、蜀在當時的歷史語境中仍隱隱帶有邊陲、蠻夷之地的含義,劉備以巴、蜀爲王名,也不利於彰顯正統地位。

劉備爲何要稱“漢中王”的稱號?真相是什麼 第2張

劉邦其實是歷史上

第一任“漢中王”

漢中雖然只是漢朝的一個郡名,但漢中郡在漢朝歷史語境中卻享有特殊的地位。

項羽分封劉邦的王號,其實就是“漢中王”。因爲劉邦“漢王”的“漢”就來源於漢中郡和漢水。

在劉邦稱王之前,歷史上從未有過以“漢”爲名的政權和爵位。項羽分封諸侯時,沒有按照“先入關中者爲王”約定封劉邦爲關中王,而是以巴、蜀、漢中四十一縣封劉邦爲“漢王”,國都就在漢中郡的南鄭縣。這說明“漢王”的“漢”,就來源於“漢中郡”。

漢中郡“夾在”秦嶺和大巴山之間,因漢水流經而得名

同樣,當時劉邦不想入漢中就藩,蕭何勸他,漢中“語曰天漢,其稱甚美”,說明漢中得名於漢水,又與天上的“天河”(天漢)相對應,是美名。這也說明了漢國號來自於“漢中”。

由此可見,“漢王”就是“漢中王”的縮略語,劉邦其實是歷史上第一任漢中王。

那麼反觀劉備,爲什麼不直接稱“漢王”以彰顯自身“漢室苗裔”的正統地位呢?

漢獻帝劉協雖然只是傀儡,但名義上的統治依然延續至延康元年(公元220年)

主要是因爲當時以漢獻帝爲首的漢廷在名義上依然存在,公然以“漢”作爲王號,與大漢國號重名,明顯有僭越之嫌,容易陷入和曹操同樣的“篡位”語境之中。

因此,以一個似是而非的“漢中王”作爲王號,既能以兩字王向朝廷表現出恭順,又能和老祖宗劉邦搭上聯繫,劉備何樂而不爲呢?

劉備爲何要稱“漢中王”的稱號?真相是什麼 第3張

劉備稱“漢中王”

暴露出怎樣的政治野心?

劉備稱“漢中王”其實是他一貫堅持的政治主張和政治路線的一種具體表現。

劉備出身草根,自然不能和二袁兄弟、曹操、劉表、劉璋等這些士族、權貴、宗親相比,就連孫堅這種普通的庶族地主,也無法與之相比。

唯一可以依仗的,就是“信義”的好名聲和自吹自擂的“漢室宗親”身份。

劉備意識到雖然黃巾起義導致天下大亂,但是東漢末年諸帝只是昏庸卻非暴君,對人民直接傷害較小,四百年大漢在百姓心中仍有很高的地位。

因此,他用盡全力打出了“漢室宗親”“興復漢室”的旗號,以博得百姓的同情和支持。在自身性格和行事風格上處處模仿漢高帝劉邦,以至於陳壽在《三國志》裏都說劉備“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

諸葛亮是劉備以“帝室之胄”身份晉位漢中王的主要幕後推手

在三顧茅廬後,諸葛亮更是進一步發掘了劉備的這一特點,在各類外交場合中積極營造劉備“帝室之胄”的身份。因此,漢中稱王,自然也是劉備和諸葛亮“復興漢室”大計中的一步棋。

在益州之戰後,劉備隱忍五年,都未見諸葛亮勸諫劉備稱王,而漢中之戰結束後僅兩月,劉備即稱王。這說明劉備早已將稱“漢中王”,作爲仿效“高帝故事”的一部分,只有佔據了漢中才能實現。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擊敗曹操攻佔漢中,同年七月晉位漢中王,勢力達到頂峯

當劉備將王號確定爲“漢中王”時,他已將自己定位爲“劉邦第二”了。而他所控制的國土,囊括荊南、益州、漢中諸地,遠比劉邦受封漢王時的三郡四十一縣廣闊。待到時機成熟,隆中對策完全實現之時,漢中王也自然會還於舊都,“受天命,稱漢帝”了。

只可惜老天並沒有給他們機會,隨着孫權背盟、關羽毀敗,隆中對策化爲泡影,劉備的漢帝國也只能侷限於巴蜀漢中的“漢王故地”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