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漢文帝劉恆的皇位是怎麼來的?他登基後做了什麼?

漢文帝劉恆的皇位是怎麼來的?他登基後做了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到漢文帝劉恆,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下面小編爲各位介紹一下相關的歷史事蹟。

漢文帝劉恆生於公元前203年1月15日,是漢高祖劉邦第四子,曾受封代王,是西漢的第五位皇帝。

劉恆在位23年,期間體恤民情、勤於政事、輕徭薄賦,讓漢朝一步步從“楚漢戰爭”和“諸呂之亂”的創傷中走出,逐步走向強盛。

然而這位中國歷史上的千古明君,一生所經歷的苦難與艱險衆多,甚至能用如履薄冰來形容,同時也是一位極爲幸運的皇帝。

漢文帝劉恆的皇位是怎麼來的?他登基後做了什麼?

幸運的“漏網之魚”

劉恆母親薄姬本是魏王豹的姬妾,後來魏國被漢軍攻滅,薄姬成爲俘虜,被好色的劉邦納入後宮,春風一度生下了劉恆。但當時劉邦最寵愛的是戚夫人,薄姬儘管生下了兒子,在後宮裏卻不受重視。母親不得寵,劉恆自然也沒能得到劉邦太多關注,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庶出皇子。母子倆一直過着戰戰兢兢,朝不保夕的日子。

正是在這樣的生存環境下,劉恆在母親薄姬影響下漸漸養成了謹慎小心、沉穩內斂、堅毅剛強的性格。

8歲那年,劉恆在呂后的授意下被封爲代王(今山西北部,靠近匈奴的邊境),從此遠離政治中心長安,也遠離了宮廷是非之地。

在當時人看來,劉恆是被“趕出”長安的,一輩子也就這樣了。可殊不知老子有云禍兮福之所倚;正是因爲遠離了長安這個政治旋渦,劉恆母子才能在呂后專政那段時間裏保住性命,留得有用之身。

反觀戚夫人母子,劉邦活着的時候仗着寵信爭奪太子;劉邦一死,戚夫人就被剃掉頭髮、戴上鐵圈去做苦役,後來又被砍掉手腳、挖掉眼珠、薰聾耳朵、毒啞嗓子,被做成“人彘”。她的兒子趙王劉如意也被毒死。

在代國的一方小天地裏,劉恆不僅過得比以前舒心快樂,還在母親和身邊臣僚教導下積累了豐富的處理政務的經驗。在主政代國的15年時間裏,劉恆與民休息,發展生產,恭儉作則,代國大治。

躺來的皇帝

公元前180年,呂后去世,忠於劉邦的丞相陳平、太尉周勃等人聯手誅滅了呂氏勢力。劉恆是幸運的。非嫡非長,在繼位問題上毫無優勢。他能即位主要緣於功臣派與皇族派共同誅呂之後,需要立一個好控制的新皇帝。而呂后手中的漏網之魚、在誅呂過程中毫無作爲、看起來毫無根基、又性格低調的劉恆,正好符合功臣們的全部要求。

可以說,劉恆的皇帝是平白撿來的!

治大國如烹小鮮

所有人都小看了年輕的劉恆。

秦末楚漢戰爭讓漢朝百業凋敝、民生艱難,朝廷更是入不敷出,經不起大的動盪。所以漢朝初期崇尚的是無爲而治的治國理念。無爲,就是不要去折騰老百姓,慢慢休養生息、恢復國力。這個階段的朝廷不需要一位好大喜功、窮兵黷武的君主,需要的是一位堅強執着、謹小慎微,懂得與民休息的守成之君。

劉恆恰好就是這種性格的皇帝。

對劉恆來說,儘管當上了皇帝,可他面對的依舊是內憂外患的困難局面。

內憂:不僅有居功自傲的功臣派,諸侯國更是日漸做大,中央與諸侯國開始政令不通;還陸續發生了濟北王劉興,淮南王劉長的叛亂,造成了國家動盪。

外患:匈奴侵擾不斷,時刻威脅着漢朝的邊境安全。當時河西走廊和西域尚未被納入版圖,東北方有箕子朝鮮,南方還有東越、閩越、南越等勢力,西南各族也未歸附。

漢文帝劉恆的皇位是怎麼來的?他登基後做了什麼? 第2張

劉恆不急不躁,有條不紊地將這一地雞毛扎出了一個漂亮的雞毛撣子。

對內:根據漢朝社會發展現狀,堅持“無爲而治”的治國理念,在封賞了一批功臣的同時收回一部分權利。對於諸侯國,一方面採取韜光養晦的戰略加以安撫,爲中央換取積聚實力的時間,爲後來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打下了基礎;另一方面採取賈誼的建議,推行最原始版的“推恩令”,在合適的時機,將齊國一分爲六,淮南國一分爲三,漸漸削弱了諸侯國的實力。

對外:採取“和親”政策,向匈奴示弱,用“屈辱”換和平,然後鉚足勁打基礎,爲孫子漢武帝平定匈奴積累了足夠的人力、財力、物力。

四兩撥千斤,治大國如烹小鮮,黃老之術的無爲而治。劉恆不僅穩固了自己的皇權,也讓國家社會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一時文教大興,國力日益強盛,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也就此開始。

體恤百姓,廢除肉刑

劉恆在位期間勤儉仁愛,停止了諸多勞民傷財的工程,一改秦代的嚴刑峻法。

名醫淳于意因爲屢次拒絕諸侯王的邀請而被誣告,被判處肉刑(在臉上刺字、割鼻子、砍掉一隻腳)押送去長安。淳于緹縈是淳于意最小的女兒,爲了拯救父親,她毅然給朝廷上書,表示願意替父親服罪。

漢文帝劉恆的皇位是怎麼來的?他登基後做了什麼? 第3張

劉恆看到後也覺得肉刑不但對國家沒有用處,還會讓人心生怨憤,不但赦免了淳于意,還頒佈詔令廢除肉刑,改爲笞刑和仗刑,成爲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廢除肉刑的皇帝。

劉恆性格寬厚,再加上少年時的艱苦隱忍和在形同流放的代地歲月,讓劉恆深知民間疾苦,對生命、對生活也有了更多悲天憫人的情懷,堪稱千古仁君。

公元前157年(後元七年),47歲的劉恆病重,下令喪葬從簡,後宮沒有子嗣的嬪妃一律遣散返回孃家,全國只服喪三天。

劉恆之後,他的兒子漢景帝劉啓延續“無爲而治”。父子兩人共在位41年,這一時期也被稱爲“文景之治”,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被歷朝歷代所肯定的盛世,爲後來漢武帝劉徹開疆拓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文章的最後,我們簡單地瞭解下劉姓的源流和分佈:

劉姓有人口近7000萬,佔全國人口的5.34%,在王、李、張之後排第四位。

1、最早來源於祁姓,是帝堯的後裔,形成於夏朝後期,出自今河南魯山。

2、春秋時期源於姬姓,以邑爲氏,出自今河南偃師。

3、外族改姓

劉氏早期主要是在北方發展繁衍;公元前300多年,劉姓開始向河南及江蘇傳播。戰國時有個叫會的晉大夫,他有子孫留居秦國,稱劉氏。至戰國後期,秦國滅了魏國,劉氏宗族隨秦軍進入魏國都城大梁,即今河南開封。魏滅後遷至大梁,生子劉清輾轉到今江蘇等地。

漢朝是劉姓的鼎盛和發展時期,劉邦建立西漢王朝後,分封同姓於各地。西漢初累計皇子封王30餘人,封侯者達400餘人。漢王室大封同姓王侯的結果使劉姓貴族遍佈於大江南北,他們各據一方,很快成爲各地有權有勢的大家族。

漢末三國時期:中原的劉氏爲避“董卓之亂”不斷向四方遷徙,主要是向東南投奔孫吳和向西南進入四川投奔蜀漢。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北方又一次戰亂,中原劉姓爲避免戰亂,向南方、東南和西南遷移,部分遷往日本。

唐宋時期:劉姓已遍佈大江南北,劉氏開始遷往兩廣。唐末中原人口大批移民福建,這也包括劉姓人羣。

從明末清初開始,閩、粵劉氏陸續有人移居臺灣,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謀生。

劉姓郡望達27個,其中有名的有18個:彭城郡、沛郡、弘農郡、河間郡、中山郡、樑郡、頓丘郡、南陽郡、東平郡、高密國、竟陵郡、河南郡、尉氏縣、廣平郡、丹陽郡、廣陵郡、長沙郡、臨淮郡。

堂號:彭城堂(劉氏郡望堂號正宗)、藜照堂、中山堂、五忠堂、墨莊堂。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