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扶蘇接到詔書之後難道沒有懷疑真假嗎?只有自盡這一條路可走

扶蘇接到詔書之後難道沒有懷疑真假嗎?只有自盡這一條路可走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扶蘇接到詔書之後難道沒有懷疑真假嗎?是很多人要的問題?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解答。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於東巡歸途中患病,最終病逝於沙丘,胡亥、趙高、李斯三人密謀,以秦始皇的名義發佈詔書,指責公子扶蘇爲子不孝、蒙恬爲臣不忠,令兩人自殺。扶蘇、蒙恬接到詔書後,雖然蒙恬懷疑詔書真僞,但公子扶蘇最終還是選擇了依照詔書命令自盡。那麼,扶蘇爲何接到詔書之後,不懷疑其真僞便自盡呢?

原因之一:扶蘇推崇儒家思想,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秦始皇曾試圖推動各國文化融合,爲此不僅接納六國文化,且設立博士職位邀請六國學子擔任,使得大量諸子百家學子涌入咸陽。與秦始皇崇信法家思想不同,公子扶蘇因性格原因,反而更爲推崇儒家思想。

扶蘇對於儒家思想的推崇,在“焚書坑儒”事件中可謂體現的淋漓盡致。“焚書”事件爆發之後,秦始皇曾下令不得公開非議朝政,然而就在次年,即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術士侯生、盧生對秦始皇的一系列政策一番譏諷之後,就此逃離咸陽宮,秦始皇一怒之下令人大肆搜捕咸陽城內的術士,並將四百六十多人全部活埋。

扶蘇接到詔書之後難道沒有懷疑真假嗎?只有自盡這一條路可走

針對秦始皇坑術士一事,扶蘇便曾上書勸諫道,“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結果惹得秦始皇大怒,將其發配到上郡邊地,協助蒙恬修築長城,抵禦北方遊牧民族。

這種理念上的根本差異,不僅使得公子扶蘇與秦始皇的關係極爲緊張,而且直接導致了他被髮配上郡邊地。對於推崇儒家思想的扶蘇來說,面對胡亥等人以秦始皇名義發佈的詔令,比較崇信“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這種“忠孝”倫理綱常的他,已是不得不死。

原因之二:秦國法家思想的影響,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商鞅變法不僅是秦國迅速崛起的根源,同樣也成爲了秦國歷代君主治國的主要理念,而歷經商鞅變法,再加上韓非、李斯等人的推動,法家思想早已深入秦國人的骨髓,即使扶蘇比較推崇儒家思想,但長期生活在秦國的他,也難免受到法家思想的影響。

扶蘇接到詔書之後難道沒有懷疑真假嗎?只有自盡這一條路可走 第2張

秦國的法家治國理念,講究的就是嚴刑峻法,因而擁有極強的君權理念,這雖然有助於秦國在戰爭年代凝聚國力,同樣使得秦國人長期以來便形成了一種對上級的服從、畏懼觀念。這種治國理念下,秦國的國君擁有着絕對的權威,只要說處死任何人,根本無人敢於反抗。

縱觀商鞅變法之後的秦國,秦國國君下令處死的朝中重臣可不在少數,就連白起、呂不韋這種功勳卓著、權勢滔天的重臣根本無力抵抗。

而扶蘇接到詔書之時,根本不知道秦始皇已經去世,因此即使他對詔書的真僞有所懷疑,但因爲長期受到法家思想的影響,他根本不敢上書秦始皇求證,也只能依令自盡。

原因之三:想要反抗卻毫無實力,蒙恬並不一定會舉兵反叛

蒙恬手握重兵不假,按照宗法制觀念扶蘇乃是第一順位繼承人同樣不假,但如果要蒙恬和扶蘇兩人聯合起來舉兵反叛,卻是難上加難。

雖然歷史上關於胡亥繼位的正統性始終有所懷疑,但不可否認的是胡亥、趙高、李斯這三個人組成的團體太過強大了。胡亥乃是秦始皇最爲喜愛的一個兒子,在沒有立下儲君的情況下,他的繼位也算是順理成章;趙高作爲中車府令,秦始皇去世之後直接控制了傳國玉璽,這就是發號施令的最高權威;李斯作爲丞相,則可以迅速穩定朝局,使得胡亥順利繼位。

扶蘇接到詔書之後難道沒有懷疑真假嗎?只有自盡這一條路可走 第3張

秦始皇病逝之後,胡亥、趙高、李斯的聯手不僅可以確保胡亥順利繼位,而且在祕不發喪的情況下,他們三人完全就代表了秦始皇的意志,在他們下令處死扶蘇和蒙恬的情況下,就算兩人有所懷疑,頂多也就是上書求證,要他們公然起兵反抗中央政權,顯然是難上加難。

更何況,扶蘇和蒙恬也並非想象中的那麼親密無間,雖然兩人同在上郡,但蒙恬是軍隊主將,扶蘇則是監軍,兩人之間乃是相互制約的關係。更何況,如果扶蘇和蒙恬真的是一條心,秦始皇又豈會放心兩人一同待在上郡?

如上所述,在扶蘇沒有能力,也沒有辦法反抗的情況下,在秦始皇病逝的消息沒有公佈的情況下,不論這封代表了“秦始皇意志”的詔書是真是假,推崇儒家思想,又深受法家思想影響的扶蘇,也只有自盡這一條路可走。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