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才高八斗、深得漢文帝讚許的賈誼,爲何最終會抑鬱而亡?

才高八斗、深得漢文帝讚許的賈誼,爲何最終會抑鬱而亡?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7.4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賈誼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賈誼是漢文帝時期最富才華的政論家,高祖七年(前200年)生於洛陽。文帝元年,受廷尉吳公舉薦,召爲博士。其才識深得文帝讚許,破格提拔,一年之內便升任爲太中大夫。但沒過多久,因朝廷重臣聯合上書,賈誼被貶爲長沙王太傅,後又爲樑懷王太傅。樑懷王墜馬而死,賈誼深自歉疚,抑鬱而亡,年僅33歲。

才高八斗、深得漢文帝讚許的賈誼,爲何最終會抑鬱而亡?

賈生才調世無倫

賈生才調世無倫,這句詩出自毛主席的《七絕·賈誼》。和此句一字之差的“賈生才調更無倫”,則出自李商隱的《賈生》。可以說,賈誼之才華橫溢,從古至今,爲世人所折服。他爲加強中央集權,維護社會穩定,提出了許多切中時弊、卓有遠見的建議。

針對功臣列侯居功自傲、把持朝政,他提出“列侯之國”策略,讓列侯迴歸自己的封地。列侯離京就國,遠離了政治中心,變成一個個分散在他鄉僻壤的小國封君,不再能夠在漢朝中央政治上發揮作用。

針對諸侯王地廣國強、威懾京師,他建議“衆建諸侯而少其力”,也就是將諸侯王的多個兒子全都在國域內封王,把一個大的諸侯王國分割爲若干小國,這樣諸侯王國數量增加,但單個諸侯王國變得弱小,無力與中央政府抗衡。

針對當時民衆背本趨末、棄農經商,他上《論積貯疏》,提出重農抑商的經濟政策,主張使末技遊食之民皆迴歸農業生產,各食其力,從而增加糧食積貯,備戰備荒。

在治國理念方面,他推崇儒家學說,建議施行仁政,以禮治國。在漢文帝元年,他就以儒學與五行學說爲理論基礎,設計了一整套漢代禮儀制度,提議“改正朔、易服色、製法度、興禮樂”,以漢儀代替秦制。

在漢匈關係方面,他主張用和平的手段瓦解敵人,攻心爲上,以厚德懷服四夷, 輔以“三表 、五餌 ”之術,爭取匈奴的民衆之人心,孤立單于,進而使匈奴臣服。

在法律上,他主張“疑功從予,疑罪從去”,對立功有疑問的人,應該給予獎賞;對於犯罪存在疑問的,不應該追究法律責任。這樣,在上者可以獲得仁政的美譽,在下者可以得到活命的機會。可以說,賈誼是最早提出這一思想的人,在中國刑法史上有着重要意義。

在貨幣政策上,他主張國家收回鑄幣權,禁止民間私人鑄錢;建議中央壟斷造幣的原料,不準老百姓私自採鍊銅礦。防止幣制混亂、劣幣驅除良幣,從而造成通貨膨脹、民生凋敝。

他還倡導儉約,建議禁止奢靡之風;主張移風易俗,使天下民心迴歸淳樸。這些主張都是高瞻遠矚,有利於國家長治久安的。明朝首輔李東陽讚譽他:“文帝時,可當大臣者,惟賈太傅一人。”

才高八斗、深得漢文帝讚許的賈誼,爲何最終會抑鬱而亡? 第2張

不問蒼生問鬼神

賈誼所處的時代社會安定、政治清明,可謂治世;漢文帝天姿英縱,仁孝愛民,可謂明君;漢文帝非常賞識賈誼,對他的政論大多認同,可謂君臣際遇。但爲什麼短短兩三年時間,賈誼就被調離中樞,貶謫藩國?

一、賈誼是否懷才不遇

“仕宦而至將相,富貴而歸故鄉”,這是凡夫俗子的人生追求,真正有理想有情懷的政治家,並不看重爵祿的隆替,而更看重他們的政治主張是否得以實施。所以,我們必須首先察看漢文帝是否採納了賈誼的主張。

文帝二年,代國被分爲代和太原,齊國被分爲齊、城陽和濟北,趙國被分爲趙和河間,諸侯王國數從八國增加到十三國;文帝十六年,齊國被分爲齊、濟南、淄川、膠西、膠東、濟北等六國,淮南國被分爲淮南、衡山、廬江三國,諸侯王國數量增加爲十七。可以說,文帝積極採納了賈誼的衆建諸侯策略。

文帝二年冬十月,文帝下詔令列侯之國,此事遭到列侯的強烈反對,不僅列侯沒有回到封國,反而是文帝作出了許多讓步,比如周勃復相、下詔罪己、取消衛將軍屯軍等。但僅一年之後,文帝再次執行列侯之國令,並直接將矛頭指向了周勃,強行解除周勃的丞相之位,讓他回到封地。終於使列侯之國政策得到很好地落實。

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宮室、園林、狗馬、服飾、車駕等,什麼都沒有增加。文帝曾打算建造一座高臺,召來工匠一計算,造價要值上百斤黃金,相當於十戶中等人家的產業,就打消了這個念頭。文帝平時穿的是質地粗厚的絲織衣服,對所寵愛的慎夫人,也不准她穿長得拖地的衣服,所用的幃帳不準繡彩色花紋,以此來表示儉樸,爲天下人做出表率。

文帝把農業確定爲國家的根本,開闢籍田,親自帶頭耕作;他同意“入粟拜爵”,上交一定數量的糧食就可以授予爵位,亦可減輕所犯之罪;爲鼓勵農耕,他把農田租稅降爲三十稅一,後來又幹脆免除了租稅,這在二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是絕無僅有的,直到2006年,新中國才免除了農業稅。

可以看出,對於賈誼主張的衆建諸侯、列侯之國、簡樸節約、重農抑商等,漢文帝都積極採納,並付諸行動,從這個意義上說,賈誼並非懷才不遇。班固就持這種觀點,他在《漢書·賈誼傳》中這樣寫道:“誼以夭年早終,雖不至公卿,未爲不遇也。”

二、漢文帝貶謫賈誼的深意

文帝貶謫賈誼,並非不識才、不惜才、不用才,只是他的良苦用心,不爲賈誼洞察,也不被後人理解。

(一)保護人才。當初,漢文帝急於提拔新銳官員,一年之內將賈誼擢拔爲秩二千石的太中大夫,而賈誼也急於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提出了許多旨在限制諸侯、強化皇權的策略,從而使他成爲衆矢之的。孝文帝將賈誼貶謫長沙,當然有棄車保帥、平息衆怒的考慮,但也有讓其暫避風頭、以保其身的意思。

(二)歷練人才。賈誼的才華毋庸置疑,但他謀國不謀身(爲了理想奮不顧身,從道德的角度,非常值得推崇,但就成就偉業而言,則有其侷限),只考慮是否有利於國家,卻不考慮這會爲自己帶來什麼惡果;他更多考慮是否有利於長治久安,很少考慮會對當下造成什麼影響。而一流的政治家應該是弄潮兒,站立風口浪尖卻不會爲漩渦吞噬。所以,賈誼是優秀的政論家,卻不是合格的政治家,他還需要社會的歷練。

(三)儲備人才。宣室會談之後,文帝調任他爲樑王劉揖的太傅。從表面看,賈誼並沒有獲得職務上的升遷,但背後的意義卻非比尋常。樑懷王劉揖是孝文帝最喜歡的小兒子,極有可能是太子的替補人,而賈誼極有可能是被作爲未來丞相的侯選人對待的。其實,漢初朝廷重臣基本上是功臣集團出身,隨後不斷啓用法吏、儒士等出身的官員,賈誼這個兼採儒法所長的高才,不管未來是劉啓繼位,還是劉輯替補,完全有施展才能的空間。

才高八斗、深得漢文帝讚許的賈誼,爲何最終會抑鬱而亡? 第3張

纔有餘而識不足

漢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賈誼因對樑懷王墜馬而死深自歉疚,久久不能釋懷,最終抑鬱而亡,年僅三十三歲。對他之死,我們深感痛惜,直呼天妒英才。但作爲後來人的我們,在哀悼賈誼的同時,也應該看到他性格的缺陷。

(一)奮一人之力。欲酬壯志,應先立身。可賈誼一洛陽之少年,勢單力孤,進入朝堂尚未結交志同道合之盟友,先把矛頭對準朝廷重臣。單槍匹馬橫衝直撞,碰得頭破血流是必然之事。所以時間不長,就遭到衆大臣的聯合控訴,不得不離開朝廷中樞。

(二)耐不住性子。改革從來不可能一蹴而就,想要一朝之間,盡棄其舊而謀其新,只能是癡人說夢。賈誼不審時度勢,不考慮自己的主張在時代背景之下能否實施,實施後會帶來怎樣的後果。比如他提出的改正朔、易服色,是要廢除高祖元年以來所承襲的秦制,這樣會阻斷由秦入漢的官吏和臣民的文化認同,這樣動搖國本的大事,怎麼可能在文帝即位之初實施呢?其實文帝對此事是很心動的,文帝十三年,曾啓用公孫臣等來推動改制,但遭得了丞相張蒼等的公開反對,只好作罷。

(三)經不起挫折。他不能理解文帝貶謫他的良苦用心,在就任長沙王太傅的途中,以懷才不遇的屈原自況,寫下了《吊屈原賦》;後來又寫下《鵩鳥賦》,以鵩鳥進宅、壽命不長來慨嘆人生。從文學的角度來看,這是辭清理哀的騷體賦,是不可多得的文學名篇。但文中所表現出來的鬱郁不得志和憤怨之情,卻讓我們看出他面對挫折而缺少的韌勁。人生哪能一帆風順,碰到一時的挫折,就失去耐心、信心和勇氣,這樣長期沉浸在抑鬱之中,性命尚且難保,又如何扛起政治改革之重任?所以有人說,成就一翻事業智商很重要,但比智商重要的是情商,比情商更重要的是逆商。

對於賈誼,蘇軾《賈誼論》有非常精彩的見解,下面摘錄幾段作爲附記。

賈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若賈生者,非漢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漢文也。

觀其過湘爲賦以吊屈原,紆鬱憤悶,趯(音yuè,義爲跳躍)然有遠舉之志。其後以自傷哭泣,至於夭絕。是亦不善處窮者也。夫謀之一不見用,則安知終不復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變,而自殘至此。嗚呼!賈生志大而量小,纔有餘而識不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