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賈誼才情卓越,卻爲何不受重用而立之年鬱鬱而終?

賈誼才情卓越,卻爲何不受重用而立之年鬱鬱而終?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6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賈誼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賈誼是西漢時期非常傑出的政論家、思想家,有王佐之才,他提出的治國方略對西漢王朝的穩定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說賈誼的忠君愛國之心堅如磐石,他治國安邦之才冠絕天下。

除此之外,賈誼的政論著作《過秦論》、《論積貯疏》、《治安策》對後世產生了重大影響,同時還被選進了中學教科書。

賈誼的才華備受世人推崇,《戰國策》作者劉向曾評價賈誼:“賈誼言三代與秦治亂之意,其論甚美,通達國體,雖古之伊,管未能遠過也”,即賈誼在分析夏商周秦太平和暴亂之根源時,他的論斷一針見血,通曉國情,就算是千古名相伊尹、管仲也不可同日而語。

但是這樣一位傑出的政治家不但一直得不到重用,反而被漢文帝漸漸疏遠,致使賈誼的從政時間只有短短十一年,他到死都沒能登上公卿之位。

賈誼外放長沙國後常常感嘆自己懷才不遇,三十三歲鬱鬱而終,可以說他是一位短命的才子。

賈誼的歷史悲劇形象已經深入人心,司馬遷在撰寫《史記》時把賈誼和屈原合傳,表達了太史公對才子賈誼的悲悼與惋惜,同時爲賈誼的懷才不遇感到憤憤不平,太史公甚至把賈誼的悲劇人生歸咎於“爲庸臣所害”,但是《漢書》作者班固有着不同的意見,他認爲賈誼應該爲自己的悲劇負部分責任。

那麼賈誼爲什麼會在而立之年鬱鬱而終,又是什麼原因導致他的人生悲劇呢?

賈誼才情卓越,卻爲何不受重用而立之年鬱鬱而終?

賈誼畫像

一、遭到元老重臣的排擠

天子議以爲賈生任公卿之位。絳、灌、東陽侯、馮敬之屬盡害之——《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根據《史記·屈原賈誼列傳》記載,文帝非常欣賞賈誼的才華,想提拔他擔任公卿之職,卻遭到降侯周勃、潁陰侯灌嬰、東陽侯張相如、馮敬爲首的一大批人的反對,賈誼爲什麼會遭到元老宿將的排擠?

1、賈誼才華超羣,遭人嫉妒

賈誼是一位文學青年,他從小刻苦學習,博覽羣書,年少時就才名遠揚,師從荀子弟子張蒼,精通諸子百家之術,酷愛大詩人屈原的著作。

因爲賈誼十八歲就能誦詩和撰寫文章,在他家鄉河南郡非常有名,當時河南郡守吳公聽聞賈誼學識淵博,便將他招至自己的門下,並委以重任,在賈誼的輔佐之下,吳公政績位列天下第一。

漢文帝即位以後,聽聞吳公治理有方,便將他調至京城擔任廷尉(最高司法長官),不久吳公把自己的得意門生賈誼推薦給漢文帝,漢文帝任命年僅21歲的賈誼爲博士,賈誼是當時最年輕的博士,漢代的博士相當於清代的翰林院,類似於國家的智囊團,主要負責編撰著述的官員。

賈誼擔任博士期間,文帝每與朝臣議論時,其他博士都不能言,只要賈誼對答如流,老博士們認爲賈誼很有才華,說出了他們想說的看法,漢文帝也對賈誼刮目相看,一年之中,將他破格提拔爲太中大夫,從俸祿上看賈誼一年之內連升五級。後來漢文帝想提拔賈誼任公卿,卻遭到大臣們的集體反對。

功臣派心懷妒忌,想想自己當年跟着高祖皇帝打江山,渾身都是刀傷才換來今天的富貴,賈誼寸功未立,就靠讀了幾年書就坐上了高官的位置,這可不行。

故而大臣們集體攻擊賈誼,說他年少初學,一門心思想掌權,不能委以重任。

賈誼才情卓越,卻爲何不受重用而立之年鬱鬱而終? 第2張

漢文帝畫像

2、重武輕文

沛公不好儒,諸客冠儒冠來者,沛公輒解其冠,溲溺其中。與人言,常大罵。未可以儒生說也。——《史記·酈生陸賈列傳》

秦始皇焚書坑儒,摧殘文化之舉對後世產生了惡劣的影響。尤其是劉邦對儒生非常輕慢,史載當有儒生拜見他時,劉邦總是把儒生的帽子摘下當尿壺使用。

當時跟着劉邦打天下的人大多也是草莽出身,文化修養不高,重武輕文的傾向非常嚴重。

漢朝建立以後,劉邦論功行賞,大臣們羣體反對蕭何居首功之位,劉邦是竭力維護蕭何的利益,蕭何才免受攻擊,想想對漢王朝功不可沒的蕭何都受到這幫功臣的排擠,更何況無尺寸之功的書生賈誼。

故而周勃、灌嬰等人謾罵賈誼年輕資歷淺,表現出對文人賈誼的輕蔑,這也是功臣武夫鄙視文人習氣的一種反映。

“洛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漢書賈誼傳》

賈誼才情卓越,卻爲何不受重用而立之年鬱鬱而終? 第3張

周勃劇照

3、觸犯功臣宿將的利益

元老重臣反對火箭式提拔賈誼的另外一個重用原因是賈誼提出的列侯之國觸犯了元老重臣的利益,激化了他與元老重臣派之間的矛盾,“列侯之國”顧名思義就是讓京城的列侯回到自己的封地。

文帝採納了賈誼的建議,以列侯在京城增加開支和歸國可以教化國民爲由,下令列侯歸國,卻遭到一大批開國功臣的反對,那麼他們爲什麼不願意回到自己的封地呢?

其一、京城資源豐富,生活條件優越,漢代還沒有做到城鄉結合,那個時候小城市和大城市的生活條件存在天壤之別,想想把人家的首都戶口遷到邊遠的外地,這幫老臣自然不幹。

其二、列侯們都想在事業上有所發展,留在京城離權力中樞近,升遷機會多,回到邊遠的封地對發展不利。

元老功臣本來就是既得利益集團,當文帝下令讓他們歸國時,列侯們集體抵制,他們認爲是賈誼動了他們的奶酪,觸犯了他們的利益,故而賈誼提出列侯之國的主張犯了衆怒。

賈誼才情卓越,卻爲何不受重用而立之年鬱鬱而終? 第4張

漢文帝劇照

4、文帝心有餘而力不足

漢文帝在代地做了十幾年的代王,他爲人低調,跟京城往來不多,沒有培植自己的勢力,他剛剛即位迫切需要培養自己的勢力,他想重用賈誼,但是他又不想觸犯列侯的既得利益,

所以當賈誼遭到元老功臣的集體攻擊時,文帝是進退兩難,騎虎難下。但是漢文帝最終還是選擇了對功臣妥協,他爲什麼要這麼做呢?

其一、爲了平息衆怒

周勃、灌嬰都是先朝老臣,他們位高權重,尤其是在平定諸呂之亂後,周勃、灌嬰的名望達到了頂峯,加上他們都是開國功臣,輩分又很高,雖然他們的權力有所削減,但是他們的能量可不容小覷,漢文帝雖然年輕,但他也懂得帝王之術。他深知此時如果不疏遠賈誼,功臣顯貴可能會施加更大的壓力,爲了平息衆怒,漢文帝只能選擇犧牲賈誼。

其二、不想得罪功臣

釋之久之前曰:“陛下以絳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長者也。”又復問:“東陽侯張相如何如人也?”上覆曰:“長者——《史記.張釋之列傳》

漢文帝視周勃、張相如爲長者。根據《史記.張釋之列傳》記載,一次張釋之問文帝,絳侯周勃和東陽侯張相如是什麼樣的人,文帝回答他們都是德高望重的長者。

張相如是太子的老師,古代帝王一般挑選德高望重之人擔任太子的老師,可見張相如在文帝心目中的地位。

而灌嬰這個人比較特殊,劉邦在位時他深受劉邦的信任,呂后掌權時也非常信任他,呂后死後,她的侄兒們也非常信任他,文帝即位以後灌嬰是最受信任的前朝老臣。

可見他們都不是一般的人物,文帝不敢違揹他們的意願破格提拔賈誼,他只能選擇妥協。

賈誼才情卓越,卻爲何不受重用而立之年鬱鬱而終? 第5張

灌嬰劇照

二、賈誼的政治主張爲當時所不容

漢文帝即位之前,國家經歷了幾百年的動亂,從最開始的戰國諸侯紛爭到最後的諸呂之亂,國家動盪的年代遠遠超過和平的年代。

史載漢初天子出行時,連相同顏色的四匹馬都配不齊,將相出行只能坐牛車,我們可以想象當時老百姓的生活狀況。所以漢初採用“黃老無爲而治”作爲治國的指導思想,賈誼提出的一些政治主張與漢朝統治集團推崇的“無爲”產生尖銳衝突。除此之外賈誼的政治主張也得不到功臣派的認可。

1、賈誼的政治主張與“無爲而治”的治國理念背道而馳

西漢建立以後,人們達成了一個正確的共識,他們認爲秦朝以暴政取敗,陸賈寫了一本《新語》,上書勸誡劉邦要文治天下,僅靠武力只會亡國,陸賈提出“無爲而治、與民休息”的治國之策,通俗的講就是不要打擾老百姓,讓農民休養生息,政令多變會滋事擾民。劉邦聽後讚不絕口,選擇“黃老無爲”作爲治國安民的指導思想,然而半路卻殺出了一位賈誼。

其一、削藩

漢初實行的是“郡國並行”,漢高祖劉邦總結亡秦教訓,他認爲秦朝之所以那麼短命,原因是沒有分封自己的親子弟爲諸侯王,一旦中央遇到困境,親子弟沒有兵權,沒法爲中央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所以劉邦把自己的兒子都封了諸侯王,劉邦認爲這樣可以使他的劉姓江山萬年不變。

漢文帝即位以後,中央政權和地方諸侯王之間的矛盾逐漸尖銳,這些並沒有引起漢文帝的重視。

賈誼認爲慾壑難填是人的本性,諸侯王早晚必反,雖然諸侯國的實權由中央派去的太傅、國相掌管,但是諸侯國丞尉以上的官員都是諸侯王的親信,這樣發展下去對中央政權不利。賈誼告訴文帝,他翻閱歷史,向來都是實力最強者先反,而實力弱小者最安分,反與不反跟同姓異姓無關,關鍵看力量對比。

故而賈誼提出“衆建諸侯而少其力”,即諸侯王去世以後,把他們的封地分給其兒子們,一個諸侯國可以分成若干個小的諸侯國,一代一代分割下去,那麼每個諸侯王對抗中央的力量就會越來越弱。

漢文帝沒有采納,在他看來功臣派的實力太大,他需要皇族派去制衡,避免功臣派獨霸天下。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中央採取的是無爲而治的態度,在削藩一事上顯得格外被動。

其二、對匈奴用兵

漢初經濟軍事力量薄弱,對匈奴一直採取和親政策,但是匈奴卻不買賬,幾次背棄合約,發兵南下。賈誼在《治安策》中提出對匈奴不能一味依靠和親來換取和平,能戰方能止戰,敢戰方能言和,一味妥協,只會縱容戰爭,文帝也沒有采納。

文帝統治期間,除了對匈奴不主動用兵以外,在面對南越國稱帝一事時,也是採用“和談”的方式來化解矛盾,儘量避免用兵,文帝認爲輕開戰端可能會帶來更大的損失。文帝朝不輕易用兵跟當時的治國理念有着密切的聯繫。

文帝朝正是黃老之術盛行之時,賈誼的政治主張自然受到排擠。到了武帝即位以後,統治階層才崇尚儒學,到那時賈誼的政治主張才得以全面實現。

賈誼的政治思想促使武帝朝的治國方針發生了歷史性的大轉變,如果賈誼的政治主張在文帝朝就取得主導地位,那麼必定與漢朝統治者推行的“黃老無爲,舉事無所變更”的統治原則產生尖銳衝突。

賈誼才情卓越,卻爲何不受重用而立之年鬱鬱而終? 第6張

漢文帝劇照

2、賈誼的政治主張與功臣宿將的認知產生衝突

爲了鞏固漢王朝的統治,賈誼提出了一些改革建議,他的建議大多是爲了規避一些傷風敗俗。

改正朔,改正朔的意思就是改變曆法,漢承秦制,以十月爲歲首,賈誼提出要改變每年以十月一號爲一年之始的歷法。

易服色,賈誼認爲要改變秦朝以水爲德,服色尚黑的制度,當時各個朝代都有崇尚的顏色,商朝服色尚白,周朝服色尚紅,賈誼主張漢朝服色尚黃。

興禮樂,西周時期周公旦作禮樂是爲了維護社會統治秩序,宣揚道德理想,周平王東遷以後,王室逐漸衰弱,政由諸侯首領出,禮樂崩盤。到了秦朝,完全廢棄了禮儀,賈誼認爲漢朝承襲秦朝的敗俗,沒了尊卑禮儀,亂了秩序,所以他提出改變風俗習慣,使天下回心向道。

這些建議文帝都沒有采納,功臣們也不認可,原因很簡單,劉邦在消滅異性諸侯王以後,大大小小的列侯一共封了一百多個,他們形成強大的功臣集團。

漢初皆由功臣武夫執政,直到漢文帝時期才用儒生文士,這些功臣大多是粗人,比如周勃和灌嬰,周勃在劉邦起兵前是一位編織工人,而灌嬰是一個小商販,賈誼的政治主張對於他們來說,無疑是對牛彈琴,並不能刺激他們的敏感神經。

賈誼才情卓越,卻爲何不受重用而立之年鬱鬱而終? 第7張

賈誼、漢文帝劇照

三、賈誼性格悲劇

賈誼除了不受功臣待見,政治主張不符合當時黃老無爲的治國理念以外,他自身性格問題是致使他鬱鬱而終的主要原因。

一、恃才傲物

賈誼雖然才二十幾歲,他的才華就超過了羣臣,但是畢竟他在朝中人微言輕,在這種情況下,他急着彰顯自己,自然遭到讒言的詆譭。賈誼如果懂得權術,與大臣們建立良好的關係,或許他的政治命運會發生逆轉。事實上他不但沒有與大臣疏通關係,反而寫下《吊屈原賦》,謾罵大臣是老牛,瘸腿的驢子,卻把自己比作鸞鳥鳳凰。

除此之外他還謾罵漢文帝的寵臣鄧通,說他沒有什麼才能,依靠取悅皇帝發財致富。賈誼最不能忍受的人是鄧通,他覺得鄧通只不過是一位善於阿諛媚上的宦官,漢文帝是一代明君,怎麼能聽信佞幸讒言把自己發配長沙國。

賈誼又是怎麼得罪鄧通?因爲先前賈誼覺得鄧通無才無德,瞧不起他,多次得罪於他,後來鄧通常常在漢文帝面前進賈誼的讒言,漢文帝便漸漸疏遠賈誼,可以說鄧通是賈誼施展抱負不可以逾越的障礙。

雖然後來周勃不問政事,灌嬰逝世,賈誼仍然沒有得到重用,這都是鄧通在從中作梗。

賈誼在《吊屈原賦》中感嘆如今正派賢良的能臣無法立足,反而是讒諛之人得志,賈誼謾罵大臣給人一種“舉世皆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的感覺。

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蘇軾認爲賈誼“纔有餘而識不足”,而南宋的張栻也認爲賈誼“賈生英俊之才,然未免有激發暴露之氣”。即賈誼的政治主張雖然遠見卓識,但是他的言語之間卻透露出一股張揚之氣,不夠穩重,如果他胸有城府,與大臣們聯絡感情,矛盾即可化解。

賈誼在爲自己的才華感到非常得意時,卻忽視了別人的感受,沒有及時安撫大家不平衡的心理。

賈誼才情卓越,卻爲何不受重用而立之年鬱鬱而終? 第8張

賈誼劇照

二、不善處窮

文帝四年(前176年),賈誼在外有功臣排擠,在內有讒臣詆譭,致使自己空有一身才華無處施展,在京城無立足之地,二十四歲的賈誼被漢文帝從中央政府外放到長沙國任長沙王太傅。

長沙國離京師遙遠,遠離中央政府讓賈誼心中感到非常悲憤,他本想輔佐帝王成就一番偉業,到頭來都是一場空。

賈誼離開京城,坐船渡湘水時感嘆屈原生不逢時,爲奸人所害的悲慘遭遇,以此來抒發自己懷才不遇之憤,並寫下“歷九州而其君兮,何必懷此都也?”的名句,即天下之大哪裏都有施展抱負的地方,何必苟懷一個國都,可見賈誼心氣鬱結,煩躁不安,有退出政壇的打算。

蘇軾對賈誼作賦吊屈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爲賈誼“志大而量小,不善處窮”,建議不被採納不代表永遠不被採納,賈誼不懂得等待時機,也不夠從容鎮定,反而自我摧殘如此嚴重,本來毛遂自薦能夠成功者屈指可數,如果一個人缺乏耐心、氣量又狹小的話,怎麼能夠擔當大任。

故而賈誼身處逆境時,不能適應環境,不能忍受自己的不幸,做不到“既來之,則安之”,這是導致他早逝的主要原因。

簡而言之,一位成熟的政治家情商太低不可行,逆商太低更不行,漢初的功臣都有安劉擁帝之功,他們跟漢王朝是一家人,初出茅廬而未立尺寸之功的少年賈誼,他情商不高,做不到不讓文帝疑慮,不讓功臣猜忌,一旦他受到排擠,瞬間陷入孤立的狀態。

而此時他的逆商又不高,又不能坦然面對逆境,做不到修養其身,整日顧影自憐、傷春悲秋。

賈誼才情卓越,卻爲何不受重用而立之年鬱鬱而終? 第9張

賈誼畫像

四、賈誼鬱鬱而終

賈誼在長沙國擔任太傅幾年後,文帝想念賈誼,在未央宮祭神的宣室召見了他,當時剛好祭祀完,文帝並沒有向賈誼問國家大事,只問了鬼神之事。

賈誼向文帝詳談自己對鬼神的見解,文帝聽得如癡如迷,不由挪動自己的座位向賈誼靠近。事後文帝感嘆,本以爲這麼多年過去了,自己的才學已經趕上賈誼,沒想到還是不如他。

文帝不問天下蒼生之事遭到很多人批鬥,唐朝詩人李商隱很不以爲然,他寫了一首《賈生》來批判漢文帝:“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事後,文帝把賈誼調給樑王劉揖當太傅,劉揖是文帝最喜歡的幼子,這也算是對賈誼的一種重視,畢竟長沙國是異姓王國。

此後賈誼專門寫了一篇《治安策》交給文帝,《治安策》的政治思想對後世影響很大,並被後世偉人譽爲西漢第一雄文,可惜的是文帝並沒有採納他的建議,《治安策》之後賈誼陸續上書向漢文帝提出各種建議,都沒有引起漢文帝的重視。

自此賈誼越發覺得自己明明是一匹千里馬,奈何遇不到伯樂,爲此賈誼懷才不遇之憤更加強烈。

漢文帝十一年,樑王劉揖進京朝見文帝,不幸墜馬而亡,賈誼爲此感到自責,覺得自己身爲太傅沒有照顧好樑王。此後他整日越發悶悶不樂,而且常常哭泣。第二年,年僅三十三歲的賈誼鬱鬱而終。

賈誼才情卓越,卻爲何不受重用而立之年鬱鬱而終? 第10張

賈誼劇照

縱觀賈誼一生,他以自己的遠見卓識向文帝提出了一系列建議,雖然他的政治主張在文帝朝沒有完全得到實施,但是他給後世之人留下了寶貴的政治遺產。

武帝朝就延續了很多賈誼的思想學說,當時武帝爲了加強中央集權,削弱藩國勢力,推行“推恩令”,從此武帝朝才從根本上解決了同姓諸侯王的問題,賈誼的政治主張經過景帝和武帝兩朝得以全面實現。

實踐證明,賈誼的政治主張是正確的,他的思想謀略對維護西漢政權的穩定起了重要作用。

賈誼生前雖然沒有高官俸祿,但在他死後,他的政治主張在漢朝佔有重要地位,而且對後世影響也極其深遠,這是那些身居高位的公卿不能同日而語的,爲此賈誼的才學得到世人肯定,他的才名傳誦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