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李善長都已經76歲告老還鄉了 朱元璋爲什麼還要下令滿門抄斬

李善長都已經76歲告老還鄉了 朱元璋爲什麼還要下令滿門抄斬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7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瞭解:朱元璋和李善長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李善長都76歲告老還鄉了,每天生活就是耕地種田,朱元璋爲什麼還要殺他全家?

李善長本可以安享晚年,舒服過完一生,但令人意外的是,他竟在人生暮年被朱元璋送上了不歸路。

李善長是明代的開國首相,他也是文人出身。史書評價李善長有才華,精通法家權術,策劃謀略也很準。朱元璋把他比作輔佐劉邦的蕭何,可見李善長的才幹是不容懷疑的。

李善長都已經76歲告老還鄉了 朱元璋爲什麼還要下令滿門抄斬

明代的開國大臣中,朱元璋冊封功勞最大的六人爲公爵,其中五個人都是戰績優秀的武將,唯獨李善長是文官,可他卻居開國功臣的首位,可見其在朱元璋心中的重要地位。

人們不禁要問,李善長一生戰功赫赫,爲朱元璋立下了汗馬功勞,爲何到了晚年竟落得個族滅的悲慘結局?

接下來,就讓我們去一起回顧李善長的悲情始末,探尋他被朱元璋誅滅的原因吧。

1、李善長是朱元璋的肱骨之臣,陪朱元璋征戰四方,立下汗馬功勞。

李善長,字百室,濠州定遠人。在朱元璋的隊伍打到滁州時,李善長主動前去投奔,爲朱元璋指明方向。

李善長讓朱元璋學習劉邦,因爲在秦末大亂的時期,劉邦雖然布衣出身,但是他豁達大度,知人善任,最後成就了帝業。

李善長認爲如今的天下處於土崩瓦解的狀態,和秦末時期很像,如果朱元璋以劉邦爲參考,那麼平定天下只是時間問題了。

朱元璋打下滁州後,讓李善長擔任參謀,成爲了自己的心腹。此後朱元璋勢力越來越大,李善長的官職也是同樣高升。

朱元章自封爲吳王,李善長就擔任右相國。朱元璋率領大軍在前方征戰,李善長就留守後方,處理各項事務。

李善長都已經76歲告老還鄉了 朱元璋爲什麼還要下令滿門抄斬 第2張

朱元璋登上皇位後,無論是冊立妃子、太子、王侯,還是建立制度,從小事到大事,事無鉅細,全由李善長辦理。在朱元璋前往開封時,他也能放心把朝廷大事交給李善長全權處理。

在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李善長被封爲了韓國公,每年可享受四千石體祿,還得到了“免死鐵券”,也就是我們熟知的“免死金牌”。

只不過在明代這是一種鐵牌,上面還有一段話:

朕起自草萊,提三尺劍,率衆數千,居羣雄肘腋間,未有定期。而善長來謁轅門。傾心協謀。從渡大江。於是定居建業,威聲所至無不來附。一二十年間,集兵數十萬.東征西伐。日不暇給。爾獨守國,轉運糧儲,共給器仗,未嘗缺乏。況繁治劇,和輯軍民,無有怨謠之言。此上天以授朕,朕獨知之,其人人未必盡知也。昔者漢蕭何有饋餉之功,千載之下。人皆稱焉。比之與爾,蕭何未必過也。今天下一家,爾年已高,朕無以報爾,是用加爾爵祿,使爾子孫世世承襲。朕本疏愚,皆遵前代哲王之典禮,茲與爾誓:除逆謀不宥,其餘若犯死罪,爾免二死,子免一死,以報爾勳。——引用《明史》

在這段話中,朱元璋高度稱讚李善長,說他的功勞可以和漢朝蕭何不相上下,所以特賜免死鐵券。

可是,免死鐵券上有一句話最重要:“除逆謀不宥,其餘若犯死罪,爾免二死,子免一死。”所以要想“免死”是有條件限制的,就是不能謀反,否則無法免死。

正是因爲有了這一條,如果朱元璋在未來處決李善長,就合情合理了。因此,所有開國功臣的“免死鐵券”都是這樣的,換言之,它是皇帝的底牌。

2、卸任歸田的李善長依然權勢巨大,胡惟庸案暴露朱元璋的決心。

正所謂世事難料,李善長的勢力逐漸膨脹,慢慢變成了威脅皇權的利刃。所以朱元璋雖然讚揚李善長堪比蕭何,可是他已經在考慮換下李善長了。

此後朱元璋就祕密的和劉基商量左丞相人選之事。劉基的確是個心胸寬廣的好臣子,雖然他之前受到了李善長打壓,可他仍以大局爲重,希望朱元璋不要換下李善長。

劉基認爲李善長作爲開國元勳,有着卓著的聲望,李善長是能夠調和各方勢力的重要人物,劉基還否定了楊憲、汪廣洋、胡惟庸這些人選。

然而朱元璋沒有接受劉基的建議。在洪武四年,李善長卸任左丞相的位置,可他交出權位後並沒有像另一位開國元勳湯和那樣得以善終。

因爲李善長非常熱衷於權勢,正如《明史·李善長傳》記載,“外寬和, 內多忮刻。”就說明了李善長是一位刻薄嫉妒的人。

李善長都已經76歲告老還鄉了 朱元璋爲什麼還要下令滿門抄斬 第3張

李善長作爲第一功臣,他的退休的待遇也是別人望塵莫及的。朱元璋賜給他幾千畝的田地,一千五百家佃戶, 一百五十家看守墳墓的專業戶,二十家衛士。

在洪武七年,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提升爲了太僕寺丞。在洪武九年,李善長的兒子李祺成爲駙馬。

而退休之後的李善長還是能夠隨心所欲、呼風喚雨,這就會招來非議。御史大夫汪廣洋就上奏皇上彈動李善長。

可他舉的例子較爲膚淺,他認爲皇上身體欠佳,可李善長和他的兒子沒有來朝見,這是“大不敬”。

結果,朱元璋削減了李善長一千四百石年祿,以此作爲處罰。在洪武十三年,胡惟庸被處決,一大批相關人員都被株連了。

這時候許多大臣都請求皇帝除掉“胡黨”的核心人物李善長。令人意外的是,朱元璋沒有這麼做,他念在李善長當初陪伴自己征戰四方,是自己的股肱心腹,不忍心下此狠手。

實際上胡惟庸的升官發達之路都是依靠了李善長,李善長積極向皇帝舉薦胡惟庸當丞相。

而胡惟庸被處決後,如果追查下去,李善長必然脫不了干係,說他是“胡黨”分子也並不是空穴來風,但是僅靠這個理由,是不足以處置李善長的。

可是朱元璋這麼做也是在步步緊逼,他寫給李善長的《諭太師·李善長》這篇敕文中是這樣說的:

今卿年邁。故精力之爲可期。不審爲何。同小吏而枉功臣。而乃夤昏定擬詭語。符同朝奏。此非臣下之所當爲。卿謀欺誑。法當斬首。然行賞有誓,爾當三免極刑。今無患矣,止削祿一千四百石。——引用《明史》

朱元璋發了這個敕文後,也在計劃如何處置李善長。因爲朱元璋給他的“免死鐵券”中,明確說了“爾免二死,子免一死",把這兩個加在一起,就是敕文中所說“爾當三免極刑”。

因此,朱元璋只是削奪了李善長一千四百石歲祿,扣了他的年薪,起個警告作用,而朱元璋也在等個機會。

李善長都已經76歲告老還鄉了 朱元璋爲什麼還要下令滿門抄斬 第4張

3、李善長被處決的來龍去脈。

在洪武二十三年,這個時候正是胡惟庸案十年之後,胡惟庸的罪狀升級了,從“擅權植黨”變成了“ 通倭通虜”。

換句話說,就是胡惟庸勾結日本、蒙古“謀反”,而背後的主謀就是早已退休的李善長。

其實,根據明史專家吳晗的考證,胡惟庸沒有“通倭通虜”,在他的研究成果《胡惟庸黨案考》這篇文章裏,吳晗給的結論也一目瞭然,內容如下:

“在胡案初起時胡氏的罪狀只是擅權植黨,這條文拿來殺胡惟庸有餘,要用以牽蔓諸勳臣宿將卻未免小題大做。在事實上有替他製造罪狀的必要。

明代的大患是南倭北虜,人臣的大罪是結黨謀叛,於是明太祖和他的祕書們便代替胡氏設想,巧爲造作,弄-個不相干的從未到過北邊的江蘇人封績,叫他供出胡惟庸通元的事蹟,算作胡黨造反的罪狀。

後來又覺得有破綻,便強替封績改籍爲河南人,改身份爲元遺臣,又叫他攀出李善長,引起第二次屠殺。一面又隨便揀一個黨獄中人林賢,捏造出一串事蹟,算作通倭。”——引用《胡惟庸黨案考》

所以說胡惟庸謀反,這個罪狀是不適合實際的,那麼李善長就不可能會“串通胡惟庸謀反”。

可是在當時朝廷向全國公佈的的證詞十分充分,包括了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的供詞和李善長的家奴盧仲謙的自首。

這些很明顯是按照皇帝旨意炮製出來的,後來還編成了《昭示奸黨錄》向全國公佈。《明太祖實錄》這樣記載李善長與胡惟庸的謀反細節:

太僕寺丞李存義是李善長之弟,也是胡惟庸女婿之父,因爲姻親關係經常往來胡惟庸家,胡惟庸要他暗中遊說李善長一同起事。

李善長聽後驚悸地說:“你爲何說這樣的話?這是要滅九族的。”李存義恐懼而去,報告了胡惟庸。胡惟庸瞭解李善長一向貪婪,可以利誘,十多天以後,又派李存義去遊說道:“一旦事變成功,就把淮西這塊地盤分封給你,讓你稱王。”

李善長有才能,又是衙門胥吏出身,計謀深巧,表面上佯驚不許,內心卻頗以爲然,不過還想觀望,爲子孫禍福考慮,嘆息道:“我老了,由你們去搞吧!”

接到李存義的報告,胡惟庸大喜,親自去和李善長商量。李善長把他引進密室,屏退左右,密談良久。

胡惟庸欣然告辭,立即指使林賢下海,邀請日本大軍約期來會,又派遣元代舊臣封績帶信給蒙古,請他們出兵接應。——引用《明太祖實錄》

根據《明史,李善長傳》記載,朱元璋逮捕了李存義父子,並嚴格審訊,而這就牽連到李善長。

供詞揭露了胡惟庸有謀反的意圖,也揭開了李善長的謀反細節。所以供詞公佈之後,御史們就爭相彈劾李善長。

李善長都已經76歲告老還鄉了 朱元璋爲什麼還要下令滿門抄斬 第5張

在錦衣衛的威脅下,李善長的家奴盧仲謙等人也揭發了李善長與胡惟庸“通有賂,交私語”這些細節。

所以,這些證詞只是看起來鐵證如山,實際上卻沒有能真正度量李善長罪行,可是這時候的李善長也是有口難辯,無從反駁,因爲這些都是真實發生過的事情。

最後朱元璋終於發話,他說李善長明知胡惟庸“逆謀”而不揭發,這個行爲是大逆不道的,而且李善長還串通胡惟庸謀反,犯了“謀反”罪,“免死鐵券”失效。

最終,七十七歲的李善長,和他的家屬七十餘人被一起處決了。而他的兒子李祺作爲駙馬逃此一劫,李祺的兒子李芳、李茂也得以安然無恙。

4、朱元璋處決功臣,背後另有原因。

在李善長去世一年後, 解縉起草爲李善長鳴冤,解縉說得內容讓朱元璋啞口無言,而朱元璋也就默認是枉殺。

解縉也明白鳴冤於事無補,只得退而求其次,對朱元璋說處決功臣必然導致各臣心寒,最終會民心喪失。

至於朱元璋看到這些話後有什麼想法不瞭解了,可是朱元璋的太子朱標卻感觸良多,他勸朱元璋如果處決功臣可能會傷朝廷的和氣。

到了第二天,朱元璋就把太子教育了一番。他把長滿刺的樹幹扔在地上,然後叫朱標撿起來,朱標無奈,無從下手。

朱元璋就藉此對朱標說:“如果把樹幹上的刺除去,你就可以使用了;我現在誅殺功臣,是爲你消除隱患。”

通過朱元璋的這個對話,也展露了朱元璋這麼做的深意。朱元璋擔心後代子孫懦弱,無法制衡功臣,所以纔有了“胡案”“李案” “藍案”。

李善長都已經76歲告老還鄉了 朱元璋爲什麼還要下令滿門抄斬 第6張

結語

李善長勞苦功高,對大明王朝的建立奉獻了大部分精力。在明代成立前,朱元璋爲了籠絡人才,對文人以禮相待,但是大明江山穩定之後,朱元璋也暴露了自己的寡恩與獨斷。

朱元璋認爲他的子孫較爲懦弱,而陪自己打江山的功臣們又很強勢,如果不除掉以李善長爲首的勢力集團,這個潛在的威脅將會釀成大禍,危及自己的基業。

李善長的結局是悲慘的,這也反映了在封建王朝裏,作爲大臣無論有多大的功勳,只要觸碰到了皇權的根基,那麼終將成爲一個悲劇。

參考資料:《明史》、《明太祖實錄》、《明史·李善長傳》、《胡惟庸黨案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