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明朝末年,崇禎皇帝連殺三十餘位大臣到底是怎麼回事?

明朝末年,崇禎皇帝連殺三十餘位大臣到底是怎麼回事?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0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天啓七年(1627年)朱由檢即皇帝位,年號崇禎。這是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明史》有載,“(崇禎十二年七月)總兵官羅岱被執死之。熊文燦削籍,尋逮下獄。(崇禎十二年)八月癸巳,詔誅封疆失事巡撫都御史顏繼祖,總兵官倪寵、祖寬,內臣鄧希詔、孫茂霖等三十三人,俱棄市。”那麼到底是何原因,導致崇禎皇帝一怒之下連殺三十餘位大臣呢?

清軍入關縱橫五個月,明朝損失慘重

清朝因勢力不斷向蒙古滲透,自崇禎崇禎二年(1629年)“己巳之變”後,清軍便多次繞道蒙古,從山海關以西的長城關隘入關,甚至三次直逼北京城下。而發生在崇禎十一年(1638年)的這一次,則是規模最大、明朝損失最爲慘重的一次。

崇禎十一年(1638年)八月,清太宗皇太極以睿親王多爾袞爲奉命大將軍,豪格、阿巴泰爲副,統左翼兵;以貝勒嶽託爲揚武大將軍,杜度爲副,統右翼兵,再度繞道蒙古,兵分兩路從密雲東面的牆子嶺、喜峯口東面的青山口,突破長城要塞、毀邊牆入塞。兩翼兵馬越遷安、豐潤,於通州河西會合,繞過北京後至涿州分兵。右翼兵馬沿着太行山東麓南下,左翼兵馬則沿着京杭大運河南下,清軍所至之處,明將“率皆潰遁”。

明朝末年,崇禎皇帝連殺三十餘位大臣到底是怎麼回事?

得此消息,明廷急調遼東前鋒總兵祖大壽率兵回援。同年十月,清軍攻陷良鄉、涿州,進圍高陽、阜城、威縣。賦閒在家的孫承宗率領全家老小和全城軍民死守高陽城,惡戰之中,孫承宗的五個兒子、六個孫子、兩個侄子、八個子孫盡皆戰死,城破之後,孫承宗自縊而死,孫家百餘口全部遇難。

宣大總督盧象升率軍浴血奮戰,於十二月被清軍圍困於鉅鹿,彈盡糧絕之下最終戰死沙場。同月,清軍先後攻破平鄉、南和、沙河、元氏、贊皇、臨城、高邑、獻縣。又分兵三路,攻易州、新城、雄縣、定興、安肅,大戰於鉅鹿莊,下廣平、順德、大名,進入山東。

崇禎十二年(1639年)初,清軍攻克濟南城,屠殺17萬百姓。至此,清軍入關長達五月,先後敗明軍57陣,攻克山東濟南府、3州、55縣、2關,殺明總兵兩名、守備以上將吏百餘人。俘獲人、畜共462300餘,獲黃金4037兩、白銀977460兩。活捉德王朱由樞、郡王、奉國將軍朱慈賞、監軍太監馮允許等。次年二月,出青山口返盛京。

面對如此慘敗,百姓如此遭殃,就連兄弟也被清軍俘走,這本就令崇禎皇帝惱怒無比,然而那些敗軍之將返回京城之後,爲了推脫敗軍之罪,竟然又將清軍描繪的勇猛無比。看着這些人,崇禎心中當可謂怒從心中起。然而事情到了這裏還沒完,緊接着壞消息可謂是一個接着一個,最終令崇禎帝動了殺心。

在清軍退走兩個月後,即崇禎十二年(1639年)五月,此前接受招撫的張獻忠在谷城再度高舉義旗,並迅速擊潰谷城官軍,殺縣令阮之鈿和巡按御史林銘球,拆毀城垣,劫庫縱囚,明朝監軍道張大經和馬廷寶、徐起祚投降。張獻忠離開谷城時,又將官府上下大小官員向自己索賄的名單、數字和時間刻在了城內外的牆壁上,頓時天下譁然。

張獻忠再度起兵的同時,羅汝才、馬守應也再度起兵響應,並與張獻忠在谷城會合。而已經被朝廷擊潰,躲在商雒山中的李自成也趁機重整旗鼓,再度從湖北鄖、均地區進入河南。一時間,農民起義的烽火,再度在中原大地上熊熊燃起。

明朝末年,崇禎皇帝連殺三十餘位大臣到底是怎麼回事? 第2張

負責平定農民起義軍的熊文燦得知消息,立即抽調左良玉和羅岱領兵追剿,崇禎十二年(1639年)七月,官軍被張獻忠以誘敵深入之際擊敗,羅岱被活捉,左良玉丟盔棄甲,伏鞍而逃,連軍符印信也丟失了。

次月,即崇禎十二年(1639年)八月,崇禎皇帝開始追究敗軍之罪,於是便有了《明史》之中的那段記載,因清軍入關慘敗,以右僉都御史之職巡撫山東的顏繼祖,總兵官倪寵、祖寬,內臣鄧希詔、孫茂霖等三十三人全部被殺、棄市。因圍剿農民軍不利,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熊文燦被捕殺、羅岱被執死、左良玉被降三級。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