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後世如何評價宋光宗?他有哪些軼事典故?

後世如何評價宋光宗?他有哪些軼事典故?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趙惇,即宋光宗,宋孝宗趙昚第三子,生母是成穆皇后郭氏,宋朝第十二位皇帝,南宋第三位皇帝,在位共5年,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乾道七年(1171年)立爲皇太子。淳熙十六年(1189年),受宋孝宗禪位,登基爲帝,改元紹熙。紹熙五年(1194年)禪位於次子趙擴,成爲太上皇,史稱“紹熙內禪”。趙惇繼位之初,確有革故鼎新之意,能聽取臣下諫言,也裁汰了一些不肖者。但他“宮闈妒悍”,懼內心理嚴重,以致後期荒廢朝政;又聽信讒言疏離太上皇趙昚,引起南宋的政治危機,使“乾淳之治”的成果漸消,南宋開始由盛轉衰。慶元六年八月辛卯日(1200年9月17日),駕崩於壽康宮,享年五十四歲,諡號憲仁聖哲慈孝皇帝,廟號光宗,葬於永崇陵。嘉泰三年(1203年),加諡號爲循道憲仁明功茂德溫文順武聖哲慈孝皇帝。

人物評價

總評

宋光宗是宋朝所有皇帝中比較平庸的一位。他受父宋孝宗禪位而登基時42歲,並不算年老,卻體弱多病。心理上,也沒有安邦治國之才,聽取奸臣讒言,罷免辛棄疾等主戰派大臣,又讓當時著名的妒婦、心狠手辣的皇后李鳳娘干政,自己對朝政的掌握力不斷下降。

歷代評價

脫脫等:“光宗幼有令聞,向用儒雅。逮其即位,總權綱,屏嬖倖,薄賦緩刑,見於紹熙初政,宜若可取。及夫宮闈妒悍,內不能制,驚憂致疾。自是政治日昏,孝養日怠,而乾、淳之業衰焉。”

王夫之:“夫光宗之視晉惠,差辨菽麥耳,其於唐高,猶在層累之下也。”“光宗雖闇,亦何至滅絕天彝,貽宗社以阽危之勢哉?教之無方也,輔之無人也,俟之不待其時也,昏懦之習不察也,悍妻之煽無聞也。”

後世如何評價宋光宗?他有哪些軼事典故?

軼事典故

通殺愛妃

光宗即位,李氏成爲皇后,越發肆無忌憚。面對強悍的妻子,懦弱的光宗既懼怕又無可奈何。一次,光宗洗手時見端着盥盆的宮女雙手細白,不禁喜形於色,不料被皇后看在眼裏。幾天後,李後派人送來一具食盒,光宗打開一看,裏面裝的竟是上次那個端盆宮女的雙手。一個宮女因爲手白而得到光宗的好感,李氏尚且不能容忍,對於光宗寵愛的妃嬪,她更是必欲除之而後快。

光宗還在東宮時,高宗曾賜給他一名侍姬黃氏,光宗即位後晉爲貴妃,倍受光宗寵愛,李後自然妒火中燒,她趁光宗出宮祭祀之機,虐殺黃貴妃,然後派人告訴光宗說黃貴妃“暴死”。光宗明知是皇后下的毒手,但驚駭傷心之餘,除了哭泣,連質問皇后的勇氣都沒有。這一突如其來的打擊與第二天祭祀時發生的一連串怪事,直接導致光宗的精神徹底崩潰。

捉雞不着

紹熙初,光宗獨自率宮中嬪妃遊覽聚景園。大臣們對此議論紛紛,認爲高宗在世時,孝宗凡出遊,必恭請高宗同行,而光宗只顧自己遊玩。看到這樣的奏章,光宗極爲惱火,恰逢此時孝宗遣宦官賜玉杯給光宗,光宗餘怒未息,手握不穩,不小心打碎了玉杯。宦官回到重華宮,將事情的經過掐頭去尾,只稟報說:“皇上一見太上皇賞賜,非常氣憤,連玉杯都摔碎了。”孝宗心中自然不快。另有一次,孝宗遊東園,按例光宗應前往侍奉,可到了家宴之時,卻仍不見他的蹤影。一向搬弄是非的重華宮宦官故意在園中放出一羣雞,命人捉又捉不着,便相與大呼:“現今捉雞不着!”當時臨安人稱乞酒食於人爲“捉雞”,宦官們顯然語帶譏諷,暗指孝宗寄人籬下的處境。孝宗雖佯裝不聞,但內心的憤怒與痛苦可想而知,畢竟光宗是自己的親生兒子,連起碼的禮數都沒有,作爲父親,豈能聽之任之?

後世如何評價宋光宗?他有哪些軼事典故? 第2張

冰糖葫蘆

紹熙年間,光宗最寵愛的黃貴妃病了。她面黃肌瘦,不思飲食。御醫用了許多貴重藥品,皆不見什麼效果。皇帝見愛妃日見憔悴,也整日愁眉不展。最後無奈只好張榜求醫。一位江湖郎中揭榜進宮,爲黃貴妃診脈後說:“只要用冰糖與紅果(即山楂)煎熬,每頓飯前吃五至十枚,不出半月病準見好。”開始大家還將信將疑,好在這種吃法還合貴妃口味,貴妃按此辦法服後,果然如期病癒了。皇帝自然大喜,展開了愁眉。後來這種做法傳到民間,老百姓又把它串起來賣,就成了冰糖葫蘆。

雙重喜慶

光宗於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年封恭州王,乾道七年(1171年)立爲皇太子,淳熙十六年(1189年)受孝宗禪讓即位皇帝。同年8月,他賜令升恭州爲重慶府。這就是光宗在這裏先封王、後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的由來,重慶由此得名。

後世如何評價宋光宗?他有哪些軼事典故? 第3張

烏髭藥

光宗小心翼翼地在東宮作了十幾年孝子,年過不惑,卻仍不見孝宗有將皇位傳給他的意向,終於有些耐不住了。一天,光宗向孝宗試探道:“我的鬍鬚已經開始白了,有人送來染鬍鬚的藥,我卻沒敢用。”孝宗聽出了兒子的弦外之音,答道:“有白鬍須好,正好向天下顯示你的老成,要染須藥有什麼用!”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