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馬謖當初沒有立下軍令狀的話 諸葛亮還會不會殺馬謖

馬謖當初沒有立下軍令狀的話 諸葛亮還會不會殺馬謖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馬謖軍令狀,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失街亭的馬謖,如果沒有立軍令狀,諸葛亮還會殺他嗎?

諸葛亮殺馬謖不在於是否立了軍令狀,這只是他被殺的表面理由,被殺的根本原因需要放在當時諸葛亮依法治蜀的大背景之下,才能夠講得通。

放眼整個三國曆史,兵敗被殺,或者丟掉城池被殺的將領很少或者說幾乎沒有。勝敗乃兵家常事,何懼一城一池的得失呢?

何況,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因此大體上,兵敗後,一般不會誅殺失敗的大將。

然而,馬謖卻被諸葛亮殺了,那麼,這到底是爲什麼呢?

我們就從兩個方面來分析:一個方面就是直接原因,另外一個就是根本原因。

馬謖當初沒有立下軍令狀的話 諸葛亮還會不會殺馬謖

馬謖被處死的直接原因是什麼呢?

所謂直接原因就是馬謖被處死表面上說得過去的原因,這就需要從三個方面來看。

首先,馬謖違反了諸葛亮下達的軍令。

按照諸葛亮總體部署,馬謖防守街亭是整個北伐關鍵的一環。如果能夠守住街亭,或者有效的拖住張郃大軍,那麼就有利於諸葛亮奪取三郡,從而佔據有利的局面。

然而,形勢對於馬謖來說非常不利,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兵馬過少,遠遠少於張郃大軍;

二是就是大軍實力不如張郃軍精銳;

三是兵力部署太過於倉促。

馬謖當初沒有立下軍令狀的話 諸葛亮還會不會殺馬謖 第2張

正是以上三個客觀存在的原因,馬謖在實地勘探之後,認爲當道守衛街亭難以取勝,於是做主將主戰場擺到了山上,這樣就改動了諸葛亮的部署。

諸葛亮給他的任務是防守街亭,而守街亭的目的就是爲了擋住張郃大軍。既然目的是爲了擋住張郃大軍,那麼方式就可以改變一下,比如不在街亭擋住張郃,換在旁邊的山上紮營,進而拖住張郃,目的一樣,只是手段變了。

馬謖認爲他沒有錯,畢竟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因地制宜的調整兵力部署,也沒有錯,何況他和諸葛亮之間的關係也非同一般,只要這場戰役打勝了,軍中非議也就平息下去,沒有人去調查爲何不當道守街亭。

可是,初臨戰陣的馬謖犯兩個嚴重的錯誤:

一個就是低估了張郃的能力;

馬謖作爲軍中新銳,帶兵打仗的機會並不多,對於張郃這人的理解也不多。如果是魏延或者高翔等人,他們久在軍中歷練,對於這位對手必然知道得更加透徹。可是馬謖在軍中歷練的時間太少,對於張郃這位對手理解還只是存在於傳說中,因此有些不以爲然,從而低估了張郃的能力。

馬謖當初沒有立下軍令狀的話 諸葛亮還會不會殺馬謖 第3張

另外一個就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

馬謖深得諸葛亮的欣賞,其原因是他的思維方式以及許多獨特的見解非常切合諸葛亮的需求,因而深得諸葛亮的喜愛。然而這一欣賞其實將馬謖拋入了高空雲朵之上,看起來很高,實則危險至極。

馬謖的思想和謀劃只是停留在理論研究之上,沒有經過實踐的檢驗,而諸葛亮的欣賞則加深了馬謖的認知,把自己理論上的經驗當做了實際經驗。許多話,自己說着說着就當成真的一樣,犯了臆想主義毛病,從而在這個關鍵時刻犯了錯誤,導致一發不可收拾。

正是因爲低估了張郃的能力,又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自信滿滿的以爲可以臨時修改上峯的命令,從而取得勝利。

假如他真的將大營移到山上能夠擊敗張郃,後面也就沒有斬殺馬謖一說,畢竟瑕不掩瑜,說不定還可以獲得重用。

可是最後的結果是慘敗,那麼違反了諸葛亮下達的軍令就成了導致馬謖必須死的一個關鍵因素。

其次,馬謖兵敗棄軍而逃,讓他的罪責更進一步。

具有豐富戰場經驗的張郃立即捕捉到了馬謖兵力部署的弱點所在,那就是水源。馬謖能夠把大營移到山上,糧草必然不缺,但是據山而營對於水源的要求非常高。

俗話說水往低處流,要想水流向山上,必須具備特殊的地理,這樣才能確保山上的水源充足。馬謖在向山上移營寨的時候肯定考慮到這個重要的因素,可是怎麼也沒有想到張郃會拼死截斷對方的水源。

一方面要正面對抗張郃軍的攻勢,同時又要應付來自張郃軍對水源的偷襲,馬謖兵力本來就不足,因此失去了對水源的保護,從而導致軍心大亂。

馬謖當初沒有立下軍令狀的話 諸葛亮還會不會殺馬謖 第4張

沒有糧食吃可以勉強熬兩天,可是沒有水喝,連一天都熬不下去。蜀漢大軍在張郃軍的團團圍困下混亂不堪。作爲統帥的馬謖既沒有能力組織大軍進行有效的突圍,也沒有殺身成仁,反而帶着少數親隨獨自逃跑了,將萬千浴血奮戰的將士丟棄在山上,要麼戰死,要麼投降張郃。

幸好,在宿將王平的領導下,潰散的一部分士卒歸集起來,且戰且退,部分脫險,才免去了全軍覆沒的危險。

可是馬謖棄軍逃跑讓自己的失敗更是罪上加罪。

最後,馬謖逃避懲罰,讓他罪不可赦。

違反軍令的馬謖,在街亭失敗之後逃往漢中,在向朗等人的庇護之下幾乎逃脫了追責。可是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在諸葛亮的精心部署之下,逃竄多日的馬謖還是被送入了監牢。

先是違反諸葛亮的軍令,在遭遇慘敗之後居然棄軍逃跑,最後又不歸營認罪伏法,反而擅自逃跑企圖逃脫罪責,這三項罪責累計在一起,終於把馬謖送上了不歸之路。

如果說,擅自將軍營放在山上防守張郃大軍可以以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來推脫,可是丟棄士卒擅自逃跑,進而不歸營認罪則是導致諸葛亮處死馬謖的最後一根稻草。

馬謖當初沒有立下軍令狀的話 諸葛亮還會不會殺馬謖 第5張

馬謖被處死的根本原因又是什麼呢?

馬謖兵敗被殺是三國曆史中一件非常罕見的事件,即使魏國發生了于禁率三萬兵馬投降也沒有被直接誅殺,然而蜀漢卻發生了非常特殊的例子,這就是馬謖被殺案。

馬謖因兵敗而被殺,這事在三國時期非常特殊,正是如此才引起了巨大的爭議,那麼諸葛亮爲何要打破常規,誅殺任務失敗的馬謖呢?

這事要從劉備平定益州談起,在初定益州的時候,由於劉璋父子治理蜀地過於寬縱,導致許多豪強橫行不法。因此劉備就啓用諸葛亮、法正、伊籍、劉巴、李嚴等五人編制了蜀科,用以約束益州軍民,成爲治理蜀漢的法律。

諸葛亮繼承了劉備的思想,同時倡導依法治蜀,寄希望以此來平衡蜀中各派的利益,從而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

作爲外來的荊襄集團,諸葛亮等人的一言一行無不在益州本地集團的注視之下,假如自己知法犯法,或者寬縱不法,那麼就極大的削弱了蜀科在蜀漢的威信,從而不利於蜀漢的穩定和長久統治,因此馬謖在嚴重違法的情況下,就不得不被處死。

馬謖當初沒有立下軍令狀的話 諸葛亮還會不會殺馬謖 第6張

因此,與其說馬謖死於違反諸葛亮的軍令,不如說他死於蜀漢的法律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