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大明江山真的是亡在崇禎手裏的嗎 其實他纔是明朝敗家皇帝

大明江山真的是亡在崇禎手裏的嗎 其實他纔是明朝敗家皇帝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1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明王朝亡於崇禎?真相到底是什麼樣的?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知道,給大家一個參考。

歲月流轉,王朝的發展猶如百花的生長一樣由盛而衰。明代的歷程自然也不例外。

明代於1368年由朱元璋在今南京建立,前期經歷了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國力達到巔峯。但盛極必衰,多數歷史學家認爲:明英宗時期的"土木之變"是導致明代由盛而衰的轉折點。明英宗的一生也是充滿曲折,過大於功。相較於"亡國皇帝"崇禎皇帝而言,明英宗的過失就像是給正盛時期的明代埋下了毀滅的炸彈,而崇禎皇帝是最終點燃這枚炸彈的人。

誰的罪責更大,誰更能獲得"明代敗家子"的稱號,想必大家心中已然有了答案。

大明江山真的是亡在崇禎手裏的嗎 其實他纔是明朝敗家皇帝

明英宗朱祁鎮

炸彈的火藥:寵信宦官,國力大耗

朱祁鎮七歲登基,作爲幼年皇帝,生性貪玩又需要照顧,於是他對身邊的太監王振產生了過度的依賴。王振是著名的"大太監",擁有異於常人的野心,隨着皇太后和"三楊"重臣的相繼辭世和隱退,內庭的宦官勢力急劇膨脹。王振也利用了英宗對他的依賴和信任,大肆排除異己,樹立朋黨,發展和壯大自身勢力。致使不少大臣成爲下獄者,正統朝的政治日趨腐敗,土地兼併也日益嚴重,激起了葉宗留、鄧茂七等起義。

內廷勢力過盛,使得內外朝權勢失衡,政治腐敗,皇帝被矇蔽視聽,王朝清明的政治環境已然遭受了污染。土地兼併嚴重,繁重的稅收讓百姓苦不堪言,民生建設也受到了破壞,一時民怨四起。這些都是明英宗埋下的炸彈裏日漸增多的火藥。

而最猛烈的火藥,還是明英宗時期的"土木之變"。

"土木之變"是明代與瓦剌的一次戰爭。明英宗時期,瓦剌逐漸壯大,不斷騷擾明代北境,當時瓦剌的掌權者是太師也先,他本就是"主戰"一派,不斷地謀劃,發展野心。他抓住了當時明代"薄來厚往"的政策,常常以派遣使者,互通友好爲由,騙取恩賜,並逐漸變本加厲,以至於後期加派使者的人數增加到了3000人之多。此舉激起了王振的不滿,他下旨減少恩賜,也先便以此爲由,挑起了戰事。

英宗少年氣盛,想要效仿先賢親征,而王振也想借此名垂青史。於是極力鼓吹,想要英宗御駕親征。羣臣聞此,擔憂不已,極力地勸阻英宗,向英宗表明軍事利害情況,並着重強調了當時的主力部隊分散在各地,無法短時間內進行抽調,但英宗一意孤行,羣臣只得緊急在京畿附近拼湊50萬大軍,爲英宗親征做準備。

但絲毫沒有戰爭經驗的英宗,很快就吃到了苦頭,連綿不斷的陰雨天氣,加上舟車勞頓,糧草供應不足,又加之一路上英宗看到屍橫遍野,慘不忍睹的場景讓英宗打起了退堂鼓,王振也請願退兵。

而後因爲王振想要上演"衣錦還鄉"的戲碼,大軍撤退的最好時機被耽擱了。大軍行到懷來附近因爲要等待援軍,王振下令原地等待,沒有繼續退進懷來城裏。

但就是這個決定讓改寫明代歷史的"土木之變"發生了:在懷來城外的土木堡,明軍被也先軍趕上幷包圍。也先切斷了明軍水源,意圖困死明軍,並假意議和,趁明軍不備,發動總攻。

致使明軍全軍覆沒,英宗被俘,王振被明將樊忠殺死,英國公張輔、兵部尚書鄺野等大臣戰死。這就是著名的土木之變。

大明江山真的是亡在崇禎手裏的嗎 其實他纔是明朝敗家皇帝 第2張

明英宗被俘

普通人的一個選擇,甚至會改變他的命運,更何況帝王的選擇呢?明英宗爲他的年輕氣盛,寵信宦官,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土木之變"使明代耗費了大量的兵力,甚至消耗了明代大部分的精銳兵力,能力出衆的將領戰死沙場,使國家安全保障遭受重創。

戰爭又需要大量的財力和物資的支撐,所以這場禍事,甚至晃動了明代的根基。皇帝被俘,民心恍恍,國力和民心雙重的損失,讓明代盛世黯然失色,像一場盛放過的煙花,開始墜落。這是明英宗埋下的炸彈裏火藥的成分,也是他過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炸彈的引線:聽信饞臣,揮霍人才

"以人爲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這是唐太宗在魏徵死後的哀嘆之詞。可見賢臣良言對皇帝決策的重要性。惋惜的是,明英宗身邊缺少賢臣,而他自己因爲帝王心術,揮霍了賢臣。而此事,要從"奪門之變"說起。

奪門之變

明英宗被俘後,孫皇后與朝廷重臣立成王朱祁鈺爲帝,年號景泰,明代上下漸漸安定下來。在經歷一年北狩生活後,明英宗被使者楊善在沒有聖旨的情況下迎回北京。英宗回到北京後,國內形勢早已不復從前,景泰帝擔心英宗回朝會給他的地位帶來威脅,於是便下令把英宗軟禁在南宮,於是,英宗開啓了他長達七年的屈辱又驚恐的軟禁生活。

但變故很快就發生了,公元1457年(即大明景泰八年)正月,景泰帝得了重病,因爲立儲的問題遲遲沒有明確的決斷,衆大臣商議準備向景泰帝進諫,早日確立儲君,但令人始料未及的"奪門之變",卻先衆人一步悄然而至。

大明江山真的是亡在崇禎手裏的嗎 其實他纔是明朝敗家皇帝 第3張

徐有貞

五清侯石亨,徐有貞,宦官曹吉祥等人出於自己的私心,密謀幫助英宗復辟,希望成功復辟後可以得到重用,飛黃騰達。

當時,北方傳來了邊境受擾的軍報,石亨等人便以此爲由抽調大軍進京。同時,天象也巧妙地幫助明英宗,兵變過程中,天色先是烏雲密佈,衆將士猶豫不決,而迎明英宗出殿後,烏雲突然散去,一時間月朗星明,將士們都認爲是天意所向,士氣高漲,於是明英宗成功地復辟了。

但英宗復辟後,王朝並沒有朝着復興的方向發展,反而因爲英宗的一些錯誤決定,致使王朝墮入更深的深淵。

英宗本就對景泰帝時期治國建功的功臣存有忌憚之心,又偏聽了石亨和曹吉祥的讒言,以謀逆罪冤殺了北京保衛戰的功臣于謙、大學士王文等。冤死忠臣,自毀根基,這就恰似是英宗給做好的炸彈安上了引線。

于謙一生剛正無私,功勳頗豐,深得民心,爲明代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可以說是明代不可多得的人才和功臣。而大學士王文,學識淵博,爲明代的學術發展起到了推助作用。人才本該是國家發展的中流砥柱,代表着國家發展的新方向,尤其是設身處地,爲國爲民做建設的人才,就像鳳毛麟角一般的稀少珍貴。

可明英宗顯然不是慧眼識珠的統治者,因爲自己的懷疑和饞臣的說辭,親手將國家的頂尖人才葬送了。以這兩人爲代表,可以看出英宗爲了排除異己,聽信讒言,致使國家人才枉死,從而讓國家的發展受礙,讓明代又陷入更深的泥潭。

大明江山真的是亡在崇禎手裏的嗎 其實他纔是明朝敗家皇帝 第4張

于謙

引線已經安放好,毀滅的炸彈也已然埋下,可以說英宗成爲了致使明代衰敗的"始作俑者"。

這"頭號敗家子"的名號,也悄然落到了他的頭上。

炸彈的引燃者:剛愎自用,急功近利

朱由檢的錯誤,多源於他的性格。他剛愎自用,急躁多疑,又急於求成。相應地,由於這個性格,他犯下諸多不可挽回的錯誤,也讓他於懊悔中了結殘生。

在與後金的決戰中,他因爲自己的疑心,冤殺袁崇煥,使後金太后的反間計發揮到了極致,致使遼東防衛幾近崩潰,讓國家遭受到了外患的沉重打擊。

在民生建設上,被內憂外患愁壞了的崇禎皇帝,把怒氣又發泄到了百姓身上,他加重賦稅,又加重兵役,調重兵鎮壓後金的部隊和以李自成爲首的農民起義。可這樣不僅沒有起到他預想的作用,還催化了農民起義,讓民怨加重。

他還重蹈覆轍了前人的錯誤,雖然他前期剷除了魏忠賢的黨羽,但爲了制衡外廷,他又重新提拔重用了新的一批宦官,還讓宦官替代地方官員,一時間宦官勢力正盛,甚至凌駕於正品官員之上。宦官權力日益膨脹,統治集團矛盾日益加劇。

大明江山真的是亡在崇禎手裏的嗎 其實他纔是明朝敗家皇帝 第5張

李自成起義

這一系列的錯誤無疑像一株跳動的火苗,慢慢的成長髮展,最後成爲點燃炸彈的亡國之火。

朱由檢在王朝滅亡之際,痛思己過,四下罪己詔,也做過一些補救措施,可終究亡羊補牢,爲時已晚。"亡國皇帝"的罪名,讓他揹負了很多罵名,可即使不是他,大明王朝的隱患也早已種下,終究會有人來點燃引線,讓盛放的王朝毀於一旦。

蘭因絮果,皆有緣由

自古以來,人們評論歷史,總會先從結果看起,所以每一個"亡國之君"必是千古罪人,要遺臭萬年。

崇禎皇帝影視劇形象

的確,崇禎皇帝不幸成爲了"亡國皇帝",歷史紛紛聚焦在他的過失上並無限的放大,剛好他又是個性格很差的皇帝,人們就有更多的理由去評說他的過失。

但我們要辯證地看待歷史,從結果去追溯它的起因。崇禎皇帝的錯誤在於他在面臨內憂外患的局面時,做了很多錯誤的舉措,而這個內憂外患的局面,卻是從前人那裏積澱而來的。

追溯起來,就是到明英宗時期,英宗把國家鼎盛時期的精銳兵力消耗殆盡,又把發展國家的人才誅殺冤死,國家的經濟,政治,軍事,民生建設,同時遭受重創,直至停滯。可謂大廈將傾,只不過還需要時間的催化罷了。

由此看來,英宗的過失要遠大於崇禎皇帝,百年基業,於一朝根基受損,樹幹已朽,枝葉又差幾時凋零呢?

大明江山真的是亡在崇禎手裏的嗎 其實他纔是明朝敗家皇帝 第6張

崇禎皇帝影視劇形象

一個王朝的興起,需要經歷幾代人的努力,需要付出無盡的心血和汗水,而一個王朝的沒落,卻是悄無聲息地,幾代人的錯誤靜靜地累積,然後等時間的風,一點一點地打磨和吹散。

千秋功過,歷史都是冷漠的旁觀者。它不會改變,也不會消失。

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會犯錯,而每個錯誤都要付出相應的代價。明英宗曲折一生,有可憐之處但可恨之處也不可相抵。身爲帝王,更應該獨立果敢,明辨忠奸,不可偏聽讒言,甚至於消耗國力,陷國家於不利而不知反思。

大明江山真的是亡在崇禎手裏的嗎 其實他纔是明朝敗家皇帝 第7張

明英宗影視劇形象

相比之下,崇禎皇帝還貴在自知,能有反思之舉。但他的錯誤也是不能改變的,歷史行進到他那裏,雖然已經倍受前人的沉澱,但他也確實成爲了點燃引線的"亡國者"。

兩人各有各的過失,只是表現在不同的方面,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給國家的發展造成了不同的損失罷了。

而歷史又總是充滿遺憾的,在感慨歷史的諸多遺憾之時,我們要做的是不斷地反思和學習。以史爲鑑,居安思危,以求現世安穩,歲月靜好,國富民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