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歷史上劉裕建立南宋後,司馬家族的下場是什麼樣的?

歷史上劉裕建立南宋後,司馬家族的下場是什麼樣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6.6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南宋是中國古代上承北宋下啓元朝的朝代,小編爲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南宋“詞中之龍”辛棄疾曾作《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詞中有語“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辛棄疾所說的“寄奴”便是南朝劉宋開國皇帝劉裕,劉裕素有“南朝第一帝”的美譽,史學家譽之爲“定亂代興之君”,他稱帝之後整頓吏治、輕徭薄賦、廢除苛法,關心民間疾苦,爲了消除北方少數民族的威脅,還多次率軍北伐,“氣吞驕虜一如猛虎”開創了江左六朝疆域最爲遼闊的時期,可以說劉裕是一位很有作爲的君主!

然而千百年來,後人一直對劉裕篡位時將司馬家族趕盡殺絕一事耿耿於懷,認爲這是劉裕一生最大的污點,其所作所爲甚至比不上司馬炎!

歷史上劉裕建立南宋後,司馬家族的下場是什麼樣的?

果真如此?這其中是否另有隱情呢?

一、我們先來對比一下司馬炎與劉裕篡位後的所作所爲

司馬炎是晉朝開國皇帝,晉宣帝司馬懿之孫、晉景帝司馬師之侄、晉文帝司馬昭嫡長子,鹹熙二年,司馬昭病死,司馬炎繼承其父晉王位,成爲曹魏新一代權臣。

但司馬炎的野心遠比父輩們大得多,他不願隱居幕後,渴望成爲真正的“九五至尊”,於是就在鹹熙二年的十二月,司馬炎效仿“曹丕代漢”的故事,逼迫當時的皇帝曹奐禪位於他。

曹奐倒也識時務,知道大勢已去,乾脆利索的“退位讓賢”,司馬炎登基後封曹奐爲陳留王,並准許他享受許多“特權”,比如“使用天子旌旗,備五時副車,行魏國正朔”等等。

太安元年,曹奐因病逝世,得以善終,朝廷還爲其上諡號“元皇帝”,可以說曹奐的地位、待遇、結局都是歷代亡國之君中最好的!

東晉傳到第十位皇帝晉安帝司馬德宗時,寒門出身的劉裕憑藉對內平定農民起義,消滅割據勢力,對外南征北戰,破敵無數的巨大軍功“扶搖直上”,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北府軍司馬一躍而爲東晉最有權勢的人,官拜相國、封宋王、總攬東晉軍政大權!

權勢達到如此地步,要想再進一步就是“篡位稱帝”了,於是在公元419年1月28日,劉裕指派王韶之殺害了晉安帝,然後立司馬德文爲帝,是爲晉恭帝。

公元420年7月,劉裕效仿司馬炎的舉動,擬好禪位詔書,逼迫司馬德文“退位讓賢”,司馬德文毫無異議,欣然接受,在退位詔書上“簽字畫押”,東晉就此滅亡!

東晉滅亡,劉裕稱帝后,降司馬德文爲零陵王,遷居秣陵,司馬德文遂舉家前往,雖然司馬德文極爲配合,但劉裕對其並不放心,經常派人監視,最後更是在公元421年派人將其殘忍殺害!

劉裕和司馬炎的篡位之舉可謂是“一般無二”,都是逼迫君主退位讓賢,但爲何兩人在稱帝后的行爲截然不同呢?

二、深究之下,最起碼有三方面的原因:

歷史上劉裕建立南宋後,司馬家族的下場是什麼樣的? 第2張

第一:爲了斷絕司馬家族復辟的希望。

劉裕出身草根,憑藉巨大軍功走上了人生巔峯,但除去他本人外,他並沒有強有力的宗室支持,可謂是“根基淺薄”,繁華背後隱藏着巨大的危機!

而東晉司馬家族傳承了十一位皇帝,根基深厚,宗室子弟數不勝數,一有機會就會捲土重來,劉裕若是留下司馬德文,無異於給司馬家族留下捲土重來的機會,給自己留下一個“定時炸彈”,所以司馬德文必須死!

第二:爲了幫自己的子孫後代掃除障礙。

劉裕登基稱帝時已經年近六旬,這在古代算得上高齡了,而他的繼承人劉義符不過十幾歲,資歷尚且,劉裕深知自己在世時尚可威懾衆人,一旦自己駕崩,必然有前朝舊臣欺劉義符年幼,擁立司馬德文復辟。

所以他乾脆就殺掉司馬德文,讓那些心懷不軌的前朝舊臣斷了念想,從而使自己的兒子能夠順利繼承皇位!

第三:爲了震懾世家大族,東晉是典型的“貴族門閥政治”,階級固化嚴重,寒門士子根本沒有出頭之日,像劉裕這樣出身貧寒卻能憑藉軍功位極人臣的僅此一例。

即便如此,那些出身世家大族的權貴們仍然看不起劉裕,只是礙於劉裕的權勢,纔不得不屈服,劉裕繼位後志在整頓吏治,打通階級固化的壁壘,使寒門士子有出頭之日。

然而這勢必會遭到權貴們的極力阻礙,爲了消除障礙,劉裕動手殺了司馬德文,以起到震懾世家大族,重用寒士的目的。

說一千道一萬,劉裕之所以要殺掉司馬德文,就是因爲司馬德文的存在對其產生了威脅,而司馬炎之所以善待曹奐,是因爲曹奐對他沒有任何威脅,司馬炎與劉裕同作爲開國君主,情況卻是截然不同。

劉裕是自己打拼出來的,司馬家族早在“高平陵之變”後就掌握了曹魏的軍政大權,司馬炎繼位時司馬家族已經根深蒂固了,他完全就是坐享其成,根本不用擔心曹奐對他有任何威脅。

小結:

歷史上劉裕建立南宋後,司馬家族的下場是什麼樣的? 第3張

《增廣賢文》有語“天理昭昭,報應不爽”,前人作惡殃後人,因果報應應有神,曹丕逼迫漢獻帝“退位讓賢”,自己取而代之,他的後人曹奐受到報應,被司馬炎逼迫寫下退位詔書,而司馬炎也沒能逃過“報應不爽”的結局,其後人司馬德文被劉裕取而代之!

這就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冥冥之中自有天理,勿以善小而不爲,勿以惡小而爲之,多做好事,總會有福報出現,壞事做多了,則必然受到報應,就算這種報應不出現在自己身上,也會連累子孫後人,所以我們一定要“多做好事結善果,恩澤後輩萬代人。”!

此外,評價一個君主是不是明君時,一定要把關注的重點放在百姓身上,而不是他自身的所作所爲,一個君主就算品行再高潔,他的子民整日忍飢挨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他也算不上一個明君,而一個君主若是能讓他的子民安居樂業,幸福美滿,就算他自身有些缺點,甚至行事作風爲人所不齒,他也能稱得上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