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崇禎對文官和武將都不信任 崇禎爲何對宦官十分信任

崇禎對文官和武將都不信任 崇禎爲何對宦官十分信任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1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瞭解:崇禎和宦官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崇禎生性多疑,不信文官武將,爲何卻很信任宦官?

明思宗爲人多疑,這一性格表現在政治上,是對文武百官不信任。時人李清在其《三垣筆記》一書中記載說:“上(指明思宗)每閱章疏,必召皇太子同觀,且語之曰:‘凡閱科道疏,須觀其立意,或薦剡市恩,或救解任德,此立意處。若鋪張題面,娓娓紙上者,借耳,無爲所欺也。明思宗對官吏的看法既是如此之糟,那就不可能對之全心信用,於是,便轉而重用身邊的家奴—一宦官。他自己曾經公開承認:“文武各臣,朕未嘗不用,因其蒙狗,勉用內臣耳。”

崇禎對文官和武將都不信任 崇禎爲何對宦官十分信任

崇禎墓碑

明思宗在剛剛登上皇帝寶座時,對於宦官曾經大加約束,不予重用。天啓年間,許多邊鎮派有宦官,這時他下令將之撤回。天啓七年(1627年)十一月,盡撤各邊宦官的決定正式作出,他對兵部說:“先帝於宣、雲、關、薊、寧遠、東江等處,督撫而外,分遣內臣協同鎮守,一柄兩操,浸尋滋弊。比來內外督臣,意見參商,嫌隙陰構,得且相蒙,失且相卸。封疆事豈能堪此?宦官觀兵,古來有戒。朕今於各處鎮守內臣,一概撤回,一切相度機宜,約束吏士,無事修備,有事卻敵俱聽督撫便宜調度……各內臣都着回京。”

接着,明思宗又對宦官干政作了種種限制。如崇禎元年(1628年)正月,“命內臣俱入直,非受命不許出禁門”;二月,“諭戒廷臣結交近侍”。明思宗在這一時期約束宦官,不加重用當是出於政治鬥爭的需要;他剛剛從宦官魏忠賢手中奪取了政權,爲了取得朝廷大臣的支持,鞏固自己的地位,便不能不反天啓年間重用宦官之道而行之。但是由於他內心裏不信任朝廷大臣,這種約束宦官、不加重用的局面,是不可能持久的。崇禎二年(1629年)冬,後金兵進入內地騷擾,京師戒嚴。至此,明思宗遂因不信任百官,認爲他們“不稱任使”,而重新起用了宦官。十一月十日,“遣乾清宮太監王應朝監視行營”。十七日,“遣太監馮元升核軍,畢,詔下戶部發餉。又命太監呂直勞諸軍”。十二月,以“司禮太監沈良佐、內官太監呂直(提)督九門及皇城門,司禮太監李鳳翔總督忠勇營,提督京營”。

崇禎對文官和武將都不信任 崇禎爲何對宦官十分信任 第2張

崇禎影視形象

此後,宦官“銜憲四出”,越派越多。崇禎四年九月,命太監“唐文徵提督京營戎政,王坤往宣府,劉文忠往大同,劉允中往山西,各監視兵餉”。十月“命太監監軍,王應朝往關、寧,張國元往薊鎮東協,王之心中協,邵希詔西協”。十一月,以太監吳直監視登島兵餉。崇禎六年五月,明思宗諭兵部:“流賊蔓延,各路兵將雲集,一切功罪勤惰,應有監紀。特命內中軍陳大金、閻思印、謝文舉,與山西內中軍陳茂霖,會同各撫道,分入曹文詔、張應昌、左良玉、鄧玘軍中,監紀功過,督催糧草。”

除去監軍督餉之外,宦官們還被派去督察錢糧稅務、茶馬、司法等政務。如崇禎四年九月,以太監張彝憲“有心計,令鉤校戶、工兩部出入”,“爲之建署,名曰戶工總理”。同年十一月,“以太監李奇茂監視陝西茶馬”。崇被六年四月,“命司禮監太監張其鑑、郝純仁、高養性、韓汝貴魏伯綬等赴各倉,同提督諸臣盤驗收放。崇禎九年(166年)六月,“命司禮監太監曹化浮同法司錄囚。崇禎十二年二月,以司禮太監崔琳清理兩浙鹽課及各項賦稅。

崇禎對文官和武將都不信任 崇禎爲何對宦官十分信任 第3張

明十三陵

崇禎十四年八月,明思宗臨太學,“先期”令司禮監太監王德化“率羣臣習儀於太學”。宦官之出,侵奪了官吏將領的職權,也不利於統治集團內部正常秩序的維持,因而遭到朝臣的反對。而明思宗卻堅決不改,凡與宦官發生衝突者,明思宗在處理中總是偏向宦官方。如崇禎七年(1634年)二月,監視登島太監魏朝,因給事中莊鰲獻所上“太平十二策”內有撤監視的內容,於是要求將自己罷免;而明思宗卻駁回魏朝的申請,將莊鰲獻謫爲浙江布政司照磨,不久,“復下刑部獄”。但明思宗對宦官也不是信而不疑,其性格既然多疑,對宦官也不可能例外。

崇禎對文官和武將都不信任 崇禎爲何對宦官十分信任 第4張

故宮一角

然而,他在實踐上對宦官的確是大加重用。其故安在?原來是他以爲宦官易於對付,不足爲慮。時人楊士聰在明思宗死後曾就此評論說:“先帝(指明思宗)既以獨斷誅魏忠賢,收倒持之柄而自操之,遂謂此輩由我操縱,故厭薄朝臣,則以中官參之。”同時人談遷也曾指出:“(明思宗)直謂三尺在我,此曹(指宦官)亦何能爲!”明思宗既然對宦官並不是徹底信任,這就使之在重用之中,也自然不可避免地要加以防範。這防範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加以監視。

所以當時的人曾說:“上性多疑,有監視,又有視監視者。”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