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皇太極原本和崇禎和談的 崇禎爲什麼不同意

皇太極原本和崇禎和談的 崇禎爲什麼不同意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7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皇太極和崇禎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時間定格在爲1642年,風雨飄搖的大明王朝剛和清朝進行了一場大決戰。鬆錦之戰,時任薊遼總督,崇禎皇帝的股肱之臣洪承疇率13萬明軍成仁(後才知降清)、祖大壽降清、盧象升戰死、孫承宗殉國,偌大的遼東,松山失守,錦州失過,唯一還剩下寧遠城,明朝可用的將領也只有孫傳庭與吳三桂。

皇太極原本和崇禎和談的 崇禎爲什麼不同意

此時,明朝內部,李自成與張獻忠的起義,已經成氣候,在西北和中原地區在動搖着大明的根基。崇禎皇帝意識只有“安內才能攘外”,把遼東局勢穩定下來,將主要兵力用於剿滅日漸強大的李自成、張獻忠,然後徐圖大事,休養生息,再戰遼東。於是,崇禎邁出這一步同意與清議和。當時朝廷主和派的代表人物是兵部尚書陳新甲,並得到內閣大學士謝升的支持。崇禎帝“尋諭新甲密圖之,而外廷不知也”。什麼意思呢,就是陳新甲代表崇禎偷偷地與清去議和,不能讓其他外廷大臣知道。

皇太極原本和崇禎和談的 崇禎爲什麼不同意 第2張

在崇禎十五年(1642年)三月,明朝派職方司郎中馬紹愉爲使者,前往瀋陽與清朝議和。

不過皇太極看過使者帶來的詔書後就生氣,既然過來議和,詔書並不是直接給清朝的,而這封詔書是給陣新甲爲名的。真是弄虛頭巴腦的事,皇太極認爲,“既與我國書,何雲諭兵部尚書,實無心講和”。不過皇太極還是同意議和,並提出議和條件,並讓馬紹愉將書信帶回北京,交給崇禎裁奪。

皇太極原本和崇禎和談的 崇禎爲什麼不同意 第3張

那麼皇太極提出都有哪些具體的條件呢?

一,明朝要承認清朝的存在,兩國平等交往,是國與國的交往,已經不再臣屬關係。

二,明朝每年要給清朝黃金萬兩,白金百萬兩。而清朝呢要嚮明朝反饋人蔘千斤、貂皮千張。這也算平等貿易。只是明朝得出的費用比較高。

三,約定邊界,以寧遠雙樹堡中間土嶺爲明朝國界,以塔山爲清朝國界,開放市場貿易。說實話,從這裏可以看出,皇太極並沒有吞併明朝之心。眼下,他也需要休養生息。劃定的邊界就是雙方戰鬥爭奪的地方。

四,彼此護送逃人。相當於引渡條約。

皇太極原本和崇禎和談的 崇禎爲什麼不同意 第4張

客觀的說,按照明朝當時的情況,這份議和條件並不算苛刻,明朝如果能審時度勢,抓住這樣的機會,先安撫或剿滅國內起義的情況,再勵精圖治,不至於那麼快就走向滅亡。

崇禎皇帝看到清朝的議和條件,爲什麼會斷然拒絕了呢?

一,崇禎皇帝不想承認清朝的存在。

從崇禎給兵部尚書陳新甲的議和詔書,這個意思就說明,讓陳新甲去議和,並不想承認大清國的地位,不是國與國之間的議和,是兵部尚書安撫皇太極,陳新甲與皇太極是等級關係,而崇禎仍高高在上,皇太極於崇禎還屬於臣屬關係。崇禎皇帝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皇太極原本和崇禎和談的 崇禎爲什麼不同意 第5張

而皇太極第一個條件就是讓崇禎承認清朝的存在,這個條件讓崇禎無法從心裏接受。

二,因事情泄露,遭朝野抨擊。

議和的總負責人兵部尚書陳新甲在看完使者馬紹愉發回來的密信後,居然順手放在桌子,第二天早朝當成一般奏摺遞給崇禎定奪。然後把密報抄在塘報(相當於現在官媒)上(也有記載是陳的僕人不小心泄露的),信息迅速羣發。消息一出,滿朝譁然,很多明朝的言官開始上奏摺,反對與清朝議和,說陳新甲是“投敵賣國”,如果崇禎繼承與皇太極繼續議和,他們就死諫。崇禎皇帝很無奈,明朝言官是很有政治力量的,崇禎只能殺陳新甲,來安撫百官。可以說,談判的使團還沒有回來,談判的結果已經胎死腹中了。

皇太極原本和崇禎和談的 崇禎爲什麼不同意 第6張

陳新甲爲什麼要報消息羣發出去,估計他就是想逃避責任,因爲他看到皇太極提出的條件,這次和談希望不大,即使和談成了,他也會成爲明朝的千古罪人,他不可想成爲崇禎皇帝的替罪羊,他要把消息告知天下,讓那些言官去阻止崇禎議和,沒有想到崇禎會直接殺了他,來爲自己脫身。

三,祖制的束縛。

在明朝來講,就沒有與外族談判的之說,明朝與元朝之爭,沒有接受元朝任何和談之事,把元朝給趕出了中原。朱元璋教育子孫,不能像趙宋那樣懦弱,面對強敵要敢大聲說“不”。他的繼任者,永樂大帝更是親自出徵蒙古,主動出擊打擊北元。明朝並留下了“大明不稱臣、不納貢、不和親、不割地、不賠償,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祖訓政策,而且很好的保留了下來。

皇太極原本和崇禎和談的 崇禎爲什麼不同意 第7張

崇禎皇帝與皇太極和談,無論條件怎麼樣,都是違背祖制的。祖制一旦違背,自己堅守的信念就會喪失,那麼明朝存在還有什麼的意義。早在十多年前,薊遼總督袁崇煥爲了緩兵之計,偷偷與剛上臺的皇太極議和,而讓崇禎皇帝認爲袁崇煥有反心,把袁崇煥給殺了。

那麼自己怎麼能再走上這條路呢。

要知道崇禎皇帝性格最大的特點是疑心重,反覆性強。比如爲剿流寇,崇禎皇帝先用楊鶴,後用洪承疇、再用曹文詔,再用陳奇瑜,複用洪承疇,再用盧象升,再用楊嗣昌,再用熊文燦,又用楊嗣昌,十三年間頻繁更換圍剿流寇的將領,這些將領都有出色的表現,可是崇禎皇帝用人之疑,以至皆功虧一簣,才讓李自成數次大難不死,成了氣候。

皇太極原本和崇禎和談的 崇禎爲什麼不同意 第8張

崇禎皇帝知道不能兩面作戰,私下想同意與清朝議和,但明朝很多士大夫反對議和不能違背祖制,崇禎反覆考慮,左右爲難。隨着兵部尚書陳新甲被處死後,與清朝最後議和的機會也破滅了。

皇太極原本和崇禎和談的 崇禎爲什麼不同意 第9張

崇禎十七年(1644年)明王朝面臨着滅頂之災,崇禎皇帝召見羣臣時悲嘆道:“吾非亡國之君,汝皆亡國之臣。”崇禎臨死還在埋怨羣臣,爲什麼不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呢。

一國之君,如此善變多疑,墨守陳規,如何能復興王朝。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