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李自成帶着三個條件和崇禎和談 崇禎爲什麼寧願自殺都不同意

李自成帶着三個條件和崇禎和談 崇禎爲什麼寧願自殺都不同意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崇禎不和談的事情,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明朝最後一任皇帝朱由檢繼承大統那年是17歲,正是心中有番大作爲的好年紀,想必他胸中也有廣闊的天地,希望能靠自己的能力,讓已有衰勢的大明重現當年盛況,他知道這條路難走,大概沒想到這條路如此難走,甚至到了絕路,當時國家內憂外患,關內是饑荒的爆發,國家之重農業產量直減,關外是女真的威脅。

李自成帶着三個條件和崇禎和談 崇禎爲什麼寧願自殺都不同意

皇帝想要安民,但結果卻是與百姓的矛盾越來越深,甚至水火不容,爲了尋求一條生路,農民的起義最終爆發了,他們看出如今這個朝廷的軟弱無力,如果不反抗,等待他們的是水深火熱的境地,其中,最受人矚目的就是李自成,也被人們稱爲“闖王”,他是幾股起義領袖中離皇權最近的一位。

這一年,李自成兵臨北京城,城周附近的防禦幾乎不堪一擊,他順利圍城,按說下一步就是一鼓作氣的攻陷,出人意料的是,他選擇暫停了進攻的步伐,給了城內一絲喘息機會,隨後,命人帶着3個條件進城與皇帝談判,表示只要皇帝答應了這3個條件,他可以立刻選擇退兵,雙方達成和平。

李自成帶着三個條件和崇禎和談 崇禎爲什麼寧願自殺都不同意 第2張

這3個條件分別是割西北一帶、封王、犒銀百萬,這3個條件並不簡單,到底是李自成當時真沒有當皇帝的打算,還是藉此羞辱朝廷,一般傾向於當時的他確實更願意自己割地爲王,並不想登上皇帝的位置,或許他也知道這個位置難當得很,還不如在西北逍遙,這纔想出這麼一出計劃。

首先,割西北一帶、封王,他是一個農民,雖然大膽起義,但有些想法仍然沒有擺脫這個階級的侷限,覺得有一定權力就挺好,不一定非要站那麼高,只要皇帝能將西北一帶地區割讓出來,讓他在本地當個西北王逍遙快活就不錯,或許他還考慮,如果真的當了皇帝,那纔是天天睡不安穩,得不償失。

李自成帶着三個條件和崇禎和談 崇禎爲什麼寧願自殺都不同意 第3張

其次,犒銀百萬,光有地盤還不行,重要的是手中要有銀子,只要朝廷同意拿出這一百萬,回去路費和安家費就都差不離了,他的算盤打得是不錯,只是皇帝真能拿出這麼多錢嗎?當時官員內部的腐敗和黑暗,朝廷權力和財政被大小利益團伙分割,其中一年的收入僅爲三百多萬兩白銀,怎麼能拿出百萬犒銀。

那麼皇帝聽了這3個條件又是什麼樣的反應呢?他願意爲了議和勉強滿足要求嗎?據記載,當時崇禎一聽氣壞了,心裏說不定還在大罵:你一個農民的匪首,如今怎麼有這麼大的膽子,還敢跟朝廷提要求了!沒有商量的餘地,這樣的要求簡直就是對朝廷的侮辱,朕要是同意了,以後還怎麼見列祖列宗。

李自成帶着三個條件和崇禎和談 崇禎爲什麼寧願自殺都不同意 第4張

確實,李自成根據個人喜好提出的這個要求,實際上已經侵犯國家要求,打破統一,還有藐視了皇權,這是讓皇帝無法容忍的,對於他來說,如果同意了這幾個要求,實際上已經與滅國無異,更何況,太祖朱元璋對此早就有了警告,稱: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這是祖訓,也是朝廷最後的尊嚴。

這是崇禎接受到的教育,也是他的底線,就算是死,也要與社稷同滅,身爲皇帝,本來就應該守護國家的大門,如果無力守護,不如一死了之,身殉社稷,他知道如果不滿足要求,接下來面對的將會是攻城,身死,但滿足要求了呢?豈不是跟死沒有區別,這個皇帝當了也再擡不起頭了。

李自成帶着三個條件和崇禎和談 崇禎爲什麼寧願自殺都不同意 第5張

皇帝拒絕了條件,把希望寄託在吳三桂身上,卻不料沒能等到吳三桂的救兵,等來的卻是寵信太監的賣主求榮,京城兵敗,太監獻城,皇帝絕望到了極點,沒有堅持下去的必要了,該準備的要準備了,先將皇子送走,再親手送女兒上黃泉路,看着皇后了結性命,他想,好了,不管怎樣,皇家子弟不會受到欺辱了。

李自成帶着三個條件和崇禎和談 崇禎爲什麼寧願自殺都不同意 第6張

還有呢?對,自己怎麼辦?他想了想,帶着身邊唯一一個太監,走到了自盡的絕路,並留下遺書,用這種絕烈的方式來捍衛所謂的尊嚴,古來今往,對他的看法褒貶不一,他並不是一個昏庸腐敗的皇帝,反而勤於政事,但這個王朝最終還是在他手裏走到了盡頭,或許是命數如此,他只能承擔悲劇色彩,好在是有烈性的悲劇人物,再差也比渾身都是懦弱之骨的人值得加上感慨和惋惜,最後一刻,他或許會在想,總算依了太祖的祖訓。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