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歷史上漢武帝是如何遠征西域大宛的?

歷史上漢武帝是如何遠征西域大宛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時間長河不停的流淌,歷史在不停的發展,讓小編帶大家撥開歷史的迷霧,回到那刀光劍影的年代,看看漢武帝遠征西域大宛的故事。

太初元年(前104年),漢武帝以李廣利爲貳師將軍,趙始成爲軍正,王恢爲嚮導(這可不是馬邑之圍時的那個王恢),李哆爲校尉,率步騎六千及欲贖罪以求爲自由身的刑徒數萬征討大宛。

之所以以李廣利爲統帥,是因爲此人乃是武帝寵妃李夫人的哥哥,因李夫人的緣故,武帝欲使李廣利藉此次出征積累戰功封侯,故而才選擇他統領大軍。由於漢將趙破奴曾率區區七百騎兵大破樓蘭,所以漢廷上下均認爲西域諸國不堪一擊,加上之前對匈奴連連獲勝的緣故,使得此次遠征被一種盲目樂觀的情緒所籠罩。

然而,俗話說的好,驕兵必敗。等到李廣利一出發,他就發現情況跟自己預想的完全不一樣。沿途所經過的西域各國並沒有因爲見到漢軍的軍威而瑟瑟發抖,相反卻很不以爲然,拒絕爲漢軍提供補給,致使漢軍一路上缺水少糧、苦不堪言。

歷史上漢武帝是如何遠征西域大宛的?

李廣利無奈,只能率軍攻打一些較小的城池,以便掠奪城內物資,但這樣一來便大大損耗了漢軍的精力。待到漢軍抵達大宛邊境時,已是個個飢腸轆轆、疲憊不堪。李廣利揮軍攻打大宛邊城鬱成城,卻連日不克、傷亡慘重。無奈之下,漢軍只得班師,一徵大宛就這樣虎頭蛇尾地收場了。

此次出征前後歷時近兩年,漢軍折損十分之八卻毫無收穫。消息傳來,武帝震怒,嚴令李廣利部不準東入玉門關。李廣利驚恐不已,只好屯駐敦煌,等待後援。

遠征大宛的再戰

太初二年(前103年)夏,漢武帝下令赦免願意從軍抵罪的囚犯,並連同徵調的邊地郡國士卒、民夫及刑徒共十萬,悉數交由李廣利指揮,再徵大宛。其實就在當年初,浞野侯趙破奴部被匈奴所敗,其軍兩萬餘騎全軍覆沒。故而朝臣之中不贊同遠征者大有人在。

但武帝認爲如果連小小的大宛也降服不了,不僅有損漢廷在西域的聲望,匈奴也將輕視於漢,從而發起新的攻勢。故而武帝將反對者悉數下獄或罷免,強令全國進行大動員。考慮到上回遠征時沿途缺乏補給,漢軍先後徵集了十萬頭牛及四萬匹騾馬,用於運輸軍器糧秣。一時間,從關中到敦煌,車馬相連、旌旗遍野,物資轉運絡繹不絕。

經過一年多的準備,太初四年(前101年),漢軍再次踏上征途。由於此次漢軍人數衆多、聲勢浩大,西域各國知道大漢來真的了,不敢對漢軍稍有牴觸,漢軍一到紛紛打開城門,爲大軍提供糧食飲水。只有輪臺城抗拒漢軍,被漢軍攻破後屠城。此後,西域各國震恐,大軍一路之上再無抵抗。

數月後,漢軍順利抵達大宛邊境。李廣利爲保障後勤無憂,留下大部兵馬守衛輜重和補給線,自領精兵三萬直撲鬱成城。大宛軍出城迎戰,大敗而走,退回城內死守不出。李廣利吸取教訓,不再與其糾纏,而是繞城而走,直撲大宛國都貴山城。至貴山後,漢軍首先切斷城外水源,然後將其圍住四面攻打。經過連續四十日的猛攻,雖然城池未破,但貴山軍民已是傷亡慘重。

歷史上漢武帝是如何遠征西域大宛的? 第2張

在這種情況下,城內發生內訌。主張親漢的大宛貴族怨恨國王毋寡拒絕獻馬、劫殺漢使,從而招致災禍,遂起兵誅毋寡,遣使持其首級赴漢營請降,表示若漢軍受降,則全城解甲,城內良馬任漢軍挑選;若漢軍不允,就殺盡良馬,與漢軍血戰到底。

就在這時,漢軍斥候(偵察兵)探明,康居援救大宛的部隊已近在咫尺,且城內有人鑿井取水,飲水並未斷絕。李廣利與衆將商議後認爲,漢軍久攻不下,已是人困馬乏,若不許其降,則大宛固守城內、康居出兵於外,漢軍內外交困,其勢必敗。

鑑於此,李廣利准許大宛投降,並立親漢的大宛貴族昧蔡爲王。大宛則爲漢軍提供糧食,並任由漢軍選取馬匹。漢軍挑選了上等馬數十匹、中下等馬三千餘匹帶回國內。其實,後來漢軍才發現,大宛馬雖快,但體型纖細,負重能力差。故而將領和騎兵作戰,更願意選擇粗壯的馬匹,速度反而退居其次,這也是汗血馬在古代中國消失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