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秦孝公臨終前做了什麼古怪的決定?商鞅從中意識到了什麼?

秦孝公臨終前做了什麼古怪的決定?商鞅從中意識到了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下面由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商鞅的故事,感興趣的小夥伴接着往下看吧。

公元前361年,法家鉅子商鞅入秦,在國君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展開了十餘年的變法運動,自此,秦國的命運被完全改變。可以說,秦國最後能夠一統天下,與商鞅的努力是分不開的,但就是這樣一位改變國運的大功臣,最終卻被處以極刑而死。這樣的結局看似出人意料,實則是有跡可循,只因爲秦孝公在臨終前做出了一個相當不可思議的決定,連商鞅自己聽到後,都意識到自己如今已是大難臨頭了。

經天緯地之才,深得君王賞識

商鞅對於秦國的功勞有多大呢?讓我們來對比一下商鞅來秦前後的差距。在商鞅之前,秦國國力羸弱,位置偏僻,中原的各諸侯國根本不屑於和如此小國會盟,秦國從國君到羣臣都倍感恥辱。

秦孝公臨終前做了什麼古怪的決定?商鞅從中意識到了什麼?

但商鞅之後,僅到變法第四年,當時國力強盛的魏國國君魏惠王便主動放下身段,來到秦國與秦孝公會見。兩年後,秦國更是被周天子賜號爲“霸”,引得各諸侯國紛紛趕來慶賀,無人敢再度忽視此國的威力。

一個國家能夠進步如此之快,其變法之人絕非平庸之輩。但商鞅之所以能在此地大展身手,也離不開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實際上,商鞅如此大規模的變法觸及到了不少貴族的利益,無數人曾站出來反對變法運動,但都被秦孝公一一駁回,他甚至很明確地表示,商鞅頒佈的所有政策“過則歸於寡人,功則歸於商君”。

君臣相得竟可到如此程度,實在是令後人感慨萬千。但商鞅既有治國之才,又有伯樂賞識,理應被秦國視若珍寶,爲何還會落得如此悲慘的結局呢?

秦孝公臨終前做了什麼古怪的決定?商鞅從中意識到了什麼? 第2張

秦孝公臨終前的古怪決定

關於商鞅的死因,史學界分析了衆多原因,其中一條傳播很廣的說法是商鞅在變法的過程中得罪了秦國一支勢力龐大的家族,秦惠文王爲了平息衆怒,維持朝政穩定,不得不殺了商鞅。

這種說法看似合理,實際上也有漏洞。首先,商鞅在宣佈變法的初期就已經侵犯到了貴族利益,若衆貴族真要置他與死地,何苦要等待這麼多年呢?再者說,秦惠文王並非薄情的庸君,從歷史的角度看,他還是一個把社稷看得很重的君王,不會輕易因爲一些小事而處置掉這樣一個對國家極爲有用的功臣。

說到底,商鞅的慘死還是跟秦孝公臨終時所說的一句話有關。什麼話呢?《戰國策》上有載,說孝公“欲傳商君”。

簡單來說,就是秦孝公決定不把國君之位傳給秦惠文王嬴駟,而是要讓臣子商鞅登上君主之位。而秦孝公之所以會做出如此決定,並不是真的要將國家傳於外人手中,而是藉此來告訴商鞅,秦國已經容不下你了,如果想要活命,就趕緊逃走吧。

功高蓋主,難逃一死

古語有言:“天無二日”。

一個國家不可能同時擁有兩個國君。而當時的商鞅,在秦國早已是功高蓋主,他在秦國的功績比起國君來只能說是有過之而不無不及,這樣一個人,任誰都是不會對他放心的。

況且,當時的商鞅不僅有功,他還掌握着極多的財富。當初,秦孝公在《招賢令》中說:“賓客羣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而他也真的做到了他的承諾,公元前340年,商鞅在河西之戰中立下了赫赫戰功,得到了大約十五個縣的封地。什麼概念呢?秦國最初僅有三十一個縣,而商鞅一人就佔了其中的二分之一。至此,商鞅可謂是權勢喧天,堪比君王了。

秦孝公臨終前做了什麼古怪的決定?商鞅從中意識到了什麼? 第3張

可以說,秦孝公雖然在商鞅變法時給予了他絕對的信任,但秦孝公所信任的僅僅是商鞅所提的種種改革方法,而非商鞅本人。所以秦孝公在臨終前,迫切的想要剷除這一威脅,但念他爲秦國立下了汗馬功勞,於是才用這種委婉的方法警告商鞅。

當然,商鞅也是個聰明人,他聽到此話,頓時明白了國君的意思。此時擺在他面前的只有兩條路,要麼逃跑,要麼造反。他第一反應是逃到曾經呆過的魏國,但魏國國君還沒有忘記當年河西之戰中所受的奇恥大辱,堅決閉門不見。走投無路的商鞅,原路返回,扯旗造反,結果被早有準備秦軍一舉擊破,最終被處以極刑。

所以說,臣子必然只是臣子,在古代那樣的皇權社會中,若敢比肩國君,就算立下再高的功勞,也不可能會有什麼好結果。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