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隆中對定計三分,諸葛亮的藍圖難以實現的原因是什麼?

隆中對定計三分,諸葛亮的藍圖難以實現的原因是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8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隆中定計分天下,諸葛亮爲劉備勾畫的大好藍圖爲何難以實現?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建安十二年(207),被劉備特別器重的徐庶對劉備說:“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原見之乎?”並提醒劉備“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爲兩人牽線搭橋,不僅讓諸葛亮成爲劉備的最大助力,更是成就了一段君臣無間的傳奇佳話。爲了攘除奸兇,光復漢室,諸葛亮爲劉備定下三分天下之計,即佔據荊、益二州,“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衆出於秦川,”,蜀漢之後的發展都圍繞着諸葛亮制定的計劃走,可爲何這份大好藍圖難得實現呢?

隆中對定計三分,諸葛亮的藍圖難以實現的原因是什麼?

一、隆中把話,定計三分

要知道,劉備在拜訪諸葛亮的時候,除了小點軍隊以及滿腔熱血,機會什麼都沒有了,連和諸葛亮見面都拜訪了三次才得以見到。但就是這麼個足不出戶,高傲到自比於管仲、樂毅,被他人嗤笑的美男子,竟然胸有成竹地對劉備說:“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的話來,這樣一份突如其來的“大獎”都快給劉備砸傻了,讓他趕緊收起之前的輕視,聽取諸葛亮的暢所欲言。

諸葛亮是否真的有興復漢室的抱負就不得而知了,但身爲動亂中的頂尖謀士之一,諸葛亮想找的肯定不是庸才,眼下的劉備既是貴胄之後,又頗有仁義之風,算得上是一個明君了,在考驗了劉備兩次後,終於決定在第三次把自己“賣給”劉備,而《隆中對》正是自己的晉升資本。“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然而這些諸侯都不過是跳樑小醜,入不了諸葛亮的眼,“今操已擁百萬之衆,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既是提醒劉備暫時需要避開曹操的鋒芒,也暗示自己去投靠曹操的話也只能算是錦上添花,不如對劉備雪中送炭來的實惠。

“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爲之用,此可以爲援而不可圖也”,曹操鋒芒正盛,但江東孫權也爲一方雄主,而且曹操也斷然不可能放過孫權,哪怕劉備和孫權的最終目標並不相符,但在一個共同大敵的威脅下,只要劉備能和孫權聯手,定能挫敗曹操。諸葛亮的一番話如同撥雲見月般點醒劉備,隆中把話不僅“預言”了天下三分之勢,也成爲蜀漢一直以來的“基本國策”。

隆中對定計三分,諸葛亮的藍圖難以實現的原因是什麼? 第2張

二、火燒赤壁,三足鼎立

在平定北方之後,曹操將目光放在了荊州劉表和江東孫權的身上,此時的劉表早已沒有當初單槍匹馬赴荊州的熱血方剛,而孫權的根基不穩,在做好一系列準備之後,建安十三年(208)七月,曹操揮軍南下。同年八月,劉表病逝,繼位的劉琮在蒯越、傅巽等人的勸說下向曹操投降,孫權則聽取了諸葛亮的勸說:“操軍破,必北還;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成敗之機,在於今日”,大悅,與劉備組成聯軍。此次天時地利人和盡在孫劉聯軍這邊,曹操軍不識水性,戰鬥力和士氣下降,不得已曹操下令把戰船連在一起,又正值東南風颳得盛,詐降的黃蓋把曹軍戰船全部燒光,火勢還蔓延到曹軍設在陸地上的營寨,曹操軍大敗。

赤壁之戰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時間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而且還讓馬超、韓遂等關中諸侯一度威脅到自己的地位,對於一統天下只得緩緩圖之。而孫劉雙方則藉此勝役開始發展壯大各自勢力,其中劉備甚至沒和孫權打一聲招呼,就迅速拿下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終於有了立身之本,在之後還向孫權借了南郡,藉着幫助同宗劉璋平叛張魯的名義佔據了益州,初步實現了《隆中對》裏“跨有荊、益,保其巖阻”的設想。

三、要地相爭,聯盟破裂

荊州不僅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江東的咽喉,更是孫權的心病,“敵在淮南,而長江之險,吾與敵共;敵在上游,而長江之險,乃制之於敵矣”,東吳立國,所憑仗的是長江天險,而荊州正在長江的上游,沒有荊州將無以立國,父親孫堅、長兄孫策皆因爲荊州而身亡,於公於私孫權都要拿下荊州,但劉備火速拿下荊州南部四郡的操作還是驚到了孫權,雖然自己圍攻合肥百餘日不克而還,張昭也沒打下當塗,但周瑜拿下了南郡,不僅連接荊北和荊南的樞紐是南郡,荊州南部四郡也唯南郡“馬首是瞻”,對於劉備取得的地盤,孫權倒也大度。而且周瑜也早早計劃好了,南郡與益州接壤,拿下後可以從江陵沿江而上攻取西川,可惜周瑜英年早逝,劉備則趁機借得南郡,取下西川,讓孫權後悔不已,甚至開始畏懼欣欣向榮的蜀漢集團。

隆中對定計三分,諸葛亮的藍圖難以實現的原因是什麼? 第3張

因爲劉備發展過快,孫權和曹操都感到恐慌,孫權看到劉備奪得益州後想要收回南郡,但被劉備拒絕,“須得涼州,當以荊州相與”。盟友之間頓時劍拔弩張起來,雙方據理力爭,最後不歡而散。又正值曹操平定關中叛亂,進軍漢中,蜀漢人心惶惶,劉備只得和孫權講和,雙方以湘水爲界,江夏、長沙、桂陽屬於東吳,南郡、零陵、武陵屬於蜀漢。但此次湘水劃界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劉備孫權雙方的矛盾,本想驅虎吞狼,讓劉備方作爲自己和曹操集團的緩衝帶,但沒想到反而讓劉備“鹹魚”翻身,自己成了最弱的一方;而且劉備所佔據的三郡也將孫權方死死壓制。就是這樣,孫劉聯手的蜜月期不復存在,雙方大打出手也差一個導火線了。

“荊州在揚州上游,關係吳國的安顧,孫權對荊州是勢所必爭的,否則便不能有吳國”,在《隆中對》裏,諸葛亮也提到了“此可以爲援而不可圖也”。但關羽一系列“越界”之事,和孫權集團高層的決策改變,讓孫劉兩家本就脆弱的聯盟不攻自破。呂蒙先是殺了關羽,陸遜又在夷陵火燒連營,這番“自相殘殺”讓曹魏撿了便宜。劉備未能實現《隆中對》的構想,主要是因爲錯誤估計了東吳對荊州的重視,以及盟友的胸懷,若是劉備和諸葛亮放棄荊州,轉頭爭奪雍、涼和關中,給東吳全據長江的機會,同時,將自己的軍事行動與東吳通個氣,雙方互相爲援,一起攻魏,形勢也不是不可逆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