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元朝第一位漢人狀元,張起巖與煙臺福山縣的故事

元朝第一位漢人狀元,張起巖與煙臺福山縣的故事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3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可能很多煙臺人並不知道,元朝第一位狀元、後來成爲元朝著名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的張起巖,與福山縣有着一段特殊的淵源。

元朝第一位漢人狀元,張起巖與煙臺福山縣的故事

張起巖(1285-1354),字夢臣,祖籍章丘,移家禹城。他出身於官宦之家,其高祖張迪是當時山東割據勢力之一的張榮的元帥右監軍; 曾祖張福爲濟南路軍民鎮撫兵鈐轄;祖父張鐸爲東昌(今聊城)路錄事判官;父親張範是四川行省儒學副提舉。張起巖幼從父學,過目成誦,17歲受察舉(元朝在科舉取仕制度恢復之前,官員的主要來源是陰敘和察舉),20歲時出任福山縣學教諭(教諭是學官名。元、明、清縣學皆置教諭,掌文廟祭祀,教育所屬生員)。後來,張起巖因在福山縣政績突出升遷爲安丘縣尹(即縣令)。元延祐二年(1315),元朝首次開科取仕,深通儒學的張起巖得中榜首,欽點狀元,並授登州同知。但元仁宗孛兒只斤·愛育黎拔力八達十分垂愛這位與自己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狀元,特旨將張起巖改爲集賢修撰,轉國子博士,後升任國子監丞,進翰林待制,兼國史院編修。之後,歷任監察御史、禮部尚書、中書省參議,官至翰林院侍講。

元朝第一位漢人狀元,張起巖與煙臺福山縣的故事 第2張

據清康熙《福山縣誌》記載,張起巖在福山任職時間雖然不長,但深得民衆擁戴。他在任職期間,適值縣尹(即縣令)率人到鄉下滅蝗災,將縣衙裏的政務交給張起巖代管。由於他言行果斷公允,深得民心。當地百姓都說:“如果張教諭是我們真正的縣尹,那我們還有什麼可憂慮的!”

也許正是由於福山民衆對張起巖的真誠擁戴,因而張起巖也對福山民衆始終保持一種特殊的感情和特別的厚愛。他離開福山多年以後,仍經常惦念着福山;特別是在成爲朝廷高官以後,對福山民衆的請求仍然是有求必應。

福山縣廟學於劉齊阜昌間(1130-1137)置縣時創建,近二百年“視他邑獨未完葺”。元延佑二年(1315),新任福山縣主簿(主官屬下掌管文書的佐吏)、冠州人祁祖謙見廟學“宮垣頹圮”,慨然嘆曰:“郡縣之職,所以承流而宣化也。教化之流行,風俗之隆污,繫於學校興廢。邑固僻左矣,而學亦闕如,其可哉。”他爲此甚爲着急,於是便“謀諸同僚,爲構講堂東西齋各四楹。”就在工程全面開工並有序進行時,祁祖謙因任職屆滿而離任。在這種情況下,福山縣達魯花赤(元朝官名,是地方各級的最高長官)亦思哈、縣尹周士彥、新任主簿馬良、典史宋諒等合力完成了廟學建設工程。廟學建成後,“室宇靜深,窗戶明廓,講受有所,藏修有區。邑之人士誠感心悅,鼓篋而肄業者舉欣欣然。”延佑五年(1318),福山人爲此“走書京師”,請曾任福山縣教諭、時任國子博士的張起巖爲修廟學作記。張起巖收到書信後,“且喜且嘆”。他回想起自己初到福山縣任職時縣學“風雨不庇”的情景:“宮垣頹圮,取徑者旁午前門折而西出,橫截以牆塹。其外爲固聖殿,歲久風雨不庇。跬步之餘,鞠爲園蔬。學舍即前尹孟從政所易民舍,斷二間有奇,以棧括橫木,生徒十數席。”張起巖當年也曾多次請示縣令修建廟學,但終未能如願,因而深感遺憾。如今,廟學修建工程完工,也了卻了自己的一樁心願。他既爲之高興,也深爲祁祖謙、亦思哈、周士彥、馬良、宋諒的爲政之道而感動。於是,他於延佑五年十二月提筆作《修學記》,對福山縣修建廟學一事大加讚賞。福山縣治東南二里而近有山曰“芝山”,拔起平地,矗立直,上曰“昇仙峯”。峯西岡阜隆起,曰“祝聖山”。山腹各有石洞,中可容十數人。金大定年間,全真道祖師馬鈺曾在此修煉。往南百步許有一屋,以居道流,曰“蔣公庵”。張起巖在福山縣任職期間,“時至其處”。他聽當地人說,這裏過去是道院,不過很久以前就廢棄了。張起巖說他攝縣事時,因到縣城附近督捕蝗蟲,曾到這裏的神祠祈禱過。當時,環城數裏,在祝聖山以南蝗蟲四繞如雲集,而至此整如刀截,蝗蟲不入縣城周圍境內。雖驅之入,也立刻返回去。此山之靈,可想而知。

元至治二年(1322)春,道士林德榮來到這裏,拾瓦礫,剗(同“鏟”)荊棘,懇請諸方資助,經過11年的艱苦努力,終於在元統元年(1333)將祝聖道院重新建成。道院“因舊基創爲正殿,已又審度面勢平巇(xī,險峻)塞凹,版築以補其闕;疊石四周以爲址,廣輪餘百弓;構堂五楹,爽愷宏敞,遂爲邑之勝地”。

元朝第一位漢人狀元,張起巖與煙臺福山縣的故事 第3張

元統二年(1334)秋八月,林德榮走京師,慕名拜訪時任翰林院侍講學士的張起巖,告訴他祝聖道院重建落成,求請張起巖爲文以紀。已經離開福山將近三十年、且身爲朝廷高官的張起巖,認真聽完林德榮講述重建祝聖道院的經過後非常感動,很快便爲林德榮寫好《祝聖道院記》。他在文中說:“德榮自幼知慕全真教,遂潔身獨處,斷除世累,苦行自力,卒成厥志,亦有功於其宗教者歟!”身爲朝廷高官的張起巖能夠熱情招待自己近三十年前任職地的一位普通道人,並精心爲其作記,可見張起巖對福山有着多麼深厚的感情,也足見張起巖爲人的品格。

張起巖離開福山後,還先後應邀爲福山寫了《重修德勝廟記》(延佑元年,即1314年)、《文廟學田記》(泰定元年,即1324年)。

張起巖一生廉潔自守,平生不事產業,爲官所得俸祿皆用於賙濟同族和師友故人。去世之日,家無餘資。

張起巖離開我們已經整整660年了,這位曾經年僅20歲、才華橫溢的福山縣教諭,這位從福山走出去的元朝第一位狀元,這位爲福山人民做過許多好事的元朝著名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生前曾一直心繫福山。數百年來,福山人民也一直懷念着他。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