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阿倍仲麻呂生平做過什麼事情 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呂簡介

阿倍仲麻呂生平做過什麼事情 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呂簡介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阿倍仲麻呂(698年—770年),朝臣姓,安倍氏,漢名朝衡(又作晁衡),字巨卿。日本奈良時代的遣唐留學生之一,開元年間參加科舉考試,高中進士。唐左散騎常侍安南都護,中日文化交流傑出的使者。1978年,西安市和奈良縣協議在兩市各建一座紀念碑供後人瞻仰和緬懷。西安的紀念碑於次年在著名的唐興慶宮遺址內落成,由我國著名建築大師張錦秋設計,漢白玉砌築,仿唐結構,碑高5.36米,端莊峻拔。碑正面刻有“阿倍仲麻呂紀念碑”八字,背面鐫刻其事蹟,柱頂四側是表現中日友好的櫻花、梅花浮雕,柱基是採用蓮瓣雕飾,柱板上刻日本遣唐使船浮雕,兩側分別是李白《哭晁卿衡》詩和阿倍仲麻呂《望鄉》詩,具有深邃的中日文化內涵。

阿倍仲麻呂生平做過什麼事情 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呂簡介

人物生平

來到中國

阿倍仲麻呂,全名阿倍朝臣仲麻呂,亦名朝臣仲滿,入唐後改名晁衡。公元698年(日本文武天皇2年)生於奈良附近的一個貴族家庭,父船守,官拜中務大輔,位至正五位上。仲麻呂天資聰敏,自幼勤奮好學,尤其酷愛漢文學。阿倍仲麻呂生活在中國唐朝社會穩定,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國威遠播的時代。鄰國名人學士紛紛來唐學習。日本在大化革新後,學習唐朝先進文化的熱情更高。他們不顧當時海上交通的艱難險阻和巨大犧牲,不斷向唐朝派遣使者和留學生。

公元716年(日本靈龜2年,唐開元4年),日本政府決定派遣以多治比縣守爲首,由557人組成的第八次遣唐船。十九歲的仲麻呂被舉爲遣唐留學生。翌年3月,仲麻呂隨多治比縣守大使一行,從難波(今大阪)起航,向中國大陸進發。同行的著名留學還有比仲麻呂長三歲的吉備真備和學問僧玄昉等人。仲麻呂和吉備真備同乘一船,渴望入唐學習先進文化的共同理想,使這兩個青年人立刻結爲好友。經過長期艱險的旅程,於九月底到達了他們日夜嚮往的文化古都——長安城。

阿倍仲麻呂生平做過什麼事情 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呂簡介 第2張

到達長安後不久,仲麻呂就入了國子監太學,這是教育貴族子弟的高等學府。學生攻讀的重點是禮記、周禮、禮儀、詩經、左傳等經典。畢業後參加科舉,只有少數優勝者才能出仕任官。仲麻呂聰敏勤奮,成績優異。太學畢業後參加科試,一舉考中進士。進士是高等文官仕補,它要求深通天下大政,長於詩文,是當時最受尊重的榮譽,因而也是學士們拼力爭奪的目標。仲麻呂作爲一個外國人,取得進士的桂冠,說明他的學識確是出類拔萃的。

與中國交流

仲麻呂和唐朝著名詩人王維、李白、儲光羲等都有過親密交往。儲光羲對他十分讚賞,曾寫詩《洛中貽朝校書衡,朝即日本人也》相贈,儲光羲的詩名在當時也因晁衡而遠播於東瀛,並被供奉於日本京都的詩仙祠中。晁衡曾經送給李白一件日本裘,李白很受感動。

酷愛中國文化的仲麻呂,不以自己的成就爲滿足。爲了繼續深造,他決心留在長安而暫不回國。仲麻呂的才華很快得到朝廷的賞識。不久他被任命爲左春坊司經局校書(正九品下),職掌校理刊正經史子集四庫之圖書,輔佐太子李瑛研習學問。左春坊司經局校書,這是一個被人羨慕、很有前途的職務。監察御史儲光羲曾用“朝生美無度,高駕仕春坊”的詩句讚美他。開元19年(731年),擢任門下省左補闕(從七品上),職掌供俸、諷諫、扈從、乘輿等事。仲麻呂擔任這個職務,使他在宮廷中經常有接觸唐玄宗的機會,因而他的學識進一步得到器重,以後不斷升官晉爵。歷任儀王友、衛尉少卿、祕書監兼衛尉卿,肅宗時擢左散騎常侍兼安南都護。

仲麻呂不僅學識淵博,才華過人,而且感情豐富,性格豪爽,是一位天才詩人。他和唐代著名詩人名士,如李白、王維、儲光羲、趙曄(驊)、包佶等人都有密切交往。天寶12載(753年),仲麻呂歸國時,傳聞他在海上遇難,李白聽了十分悲痛,揮淚寫下了《哭晁卿衡》的著名詩篇:“ 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詩人把仲麻呂比作潔白如碧的明月,把他的死,比作明月沉碧海。因爲是明月沉碧海,所以天愁人哭,萬里長空的白雲,剎時間也變得灰暗陰沉,一片愁色籠罩着天地人間。詩中感情充沛,深刻表達了兩人的誠摯友誼,成爲中日友誼史上傳誦千年的不朽名作。仲麻呂回到長安後看到李白爲他寫的詩,百感交集,當即寫下了著名詩篇《望鄉》:“卅年長安住,歸不到蓬壺。一片望鄉情,盡付水天處。魂兮歸來了,感君痛苦吾。我更爲君哭,不得長安住。”

仲麻呂和大詩人、尚書右丞王維也有莫逆之交。當他歸國前夕,王維贈給他的送行詩《送祕書晁監還日該國》,充分表達了他們兩人的深厚友誼:積水不可極,安知滄海東。九州何處遠,萬里若長空。向國惟看日,歸帆但信風。鰲身映天黑,魚眼射波紅。鄉樹扶桑外,主人孤島中。別離方異域,音信若爲通。王維還專爲此詩寫了很長的序文,熱情歌頌中日友好的歷史以及仲麻呂的過人才華和高尚品德。這是中日兩國友誼史的真實寫照。

歸國

仲麻呂在唐五十四年,歷仕玄宗、肅宗、代宗三代皇帝,備受厚遇,官至客卿,榮達公爵。但是,仲麻呂眷戀鄉士之情未嘗稍減。開元21年(733年),仲麻呂曾以雙親年邁,請求歸國。因玄宗皇帝挽留,未能實現宿願。天寶十一載末(752年),以藤原清河大使爲首的日本第十一次遣唐使到達長安。其副使吉備真備是和仲麻呂同時入唐留學的好友,久別重逢,自然不勝感慨,於是仲麻呂又動思歸之念。翌年,遣唐使事畢將歸時,仲麻呂請求同歸。這時仲麻呂入唐已經三十七年,是五十六歲的老人了。唐玄宗感念他仕唐幾十年,功勳卓著,家有年邁高堂,割愛允求,並任命他爲唐朝回聘日本使節。任命一個外國人爲中國使節,歷史上是罕見的,這說明仲麻呂是如何得到朝廷的器重和信任。

仲麻呂獲准回國的消息傳出以後,長安朝野人士,紛紛送別,依依不捨。素與仲麻呂交好的詩友們,懷着惜別的激情,揮筆作詩贈別。詩境深遠,親切感人。仲麻呂也以十分激動的心情寫了《銜命還國作》的動人詩篇,贈答友人: 銜命將辭國,非才忝侍臣。天中戀明主,海外憶慈親。伏奏違金闕,騑驂去玉津。蓬萊鄉路遠,若木故園林。西望懷恩日,東歸感義辰。平生一寶劍,留贈結交人。仲麻呂在詩中抒發了他留戀中國,惜別故人和對唐玄宗的感戴心情,意境深遠,感人至深。它是歌頌中日兩國人民傳統友誼的史詩,千百年來爲兩國人民所傳誦。《銜命還國作》後來收錄在宋代編輯的優秀詩文集《文苑英華》裏,也是《文苑英華》中唯一外國人的作品。

阿倍仲麻呂生平做過什麼事情 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呂簡介 第3張

六月,仲麻呂隨藤原清河大使一行辭別長安,往揚州延光寺邀請鑑真和尚東渡。十月十五日,他們分乘四船從蘇州起航回國。是夕浩月當空,皎潔的月光撒滿大江,秋水共長天一色。仲麻呂仰視海天,惜別中國,嚮往故鄉,遂詠成和歌一首,並譯爲漢語示與衆人,衆皆歎賞: 翹首望長天,神馳奈良邊; 三笠山頂上,想又皎月圓。但是,命運卻偏偏和歸心似箭的仲麻呂爲難。他們在歸國途中遇到了風暴,藤原清河大使和仲麻呂所乘的第一船觸礁,不能繼續航行,與其他三船失掉聯繫,被風暴吹到越南的驩州海岸。登陸後,不料又遭橫禍,全船一百七十餘人,絕大多數慘遭當地土人殺害,倖存者只有仲麻呂和藤原清河等十餘人。公元755年(天寶14年)6月,他們歷盡艱險,再次入長安。好友們見到仲麻呂脫險歸來,不勝爲之驚喜。

然而,曾幾何時,又遇兵燹。十一月,安祿山叛亂。唐玄宗蒙塵四川,仲麻呂隨往避難。直至肅宗至德2年(757年)12月,玄宗自蜀還幸長安,仲麻呂亦隨之返還。是年仲麻呂已六十一歲。以後再度仕官,歷任左散騎常侍兼安南都護、安南節度使。大曆五年(770年)終於長安,時年七十二歲。代宗爲了表彰仲麻呂的功績,追贈從二品潞州大都督。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