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探索北宋名相寇準的仕途之路,他的晚年爲何如此淒涼?

探索北宋名相寇準的仕途之路,他的晚年爲何如此淒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5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寇凖即寇準,北宋名相,爲人剛直,直言進諫,曾主導宋遼雙方訂立澶淵之盟。這樣一位傳奇人物,晚年時期卻被一貶再貶,最後客死他鄉,爲什麼會這樣呢?下面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寇凖即寇準,作爲北宋一代名相,澶淵之盟的主導者,晚年下場其實相當的淒涼。不但被貶邊疆,客死他鄉,最後就連屍骨都等了十年以後,才得以落葉歸根,歸葬家鄉。

一代名相,晚年爲何會如此悽慘呢?這事就得從頭說起了。

寇準出生於一個書香世家,他爹當年就是五代十國時後晉的狀元,家學淵博。有這樣一個學霸老爹,寇準自然也不會差,十九歲的時候就考中了進士,入朝爲官。

此時已是宋太祖趙匡胤在位期間,寇準被錄取之後,先後歷任巴東知縣、成安知縣、鹽鐵判官、尚書虞部郎中、樞密直學士等職位。從這個升職過程來看,寇準的仕途其實還是比較順利的。

不過,真正讓寇準名揚天下,走到大宋中心舞臺的,則是他入仕九年之後所做的一件事。

抓皇帝!

端拱二年,二十八歲的寇準,已經進入職場九年了。這一年,寇準因爲公務的原因,入殿奏事。大家可以想一下,一個二十八歲的年輕官員,已經有資格進入皇宮,直接面見皇帝本人上奏,這足以說明,寇準早期的仕途到底有多順。不過,在這次上奏的過程中,寇準卻做出了一個讓所有人都震驚的舉動。

探索北宋名相寇準的仕途之路,他的晚年爲何如此淒涼?

此時宋朝已經是宋太宗趙光義在位,入殿奏事的寇準,直言不諱,大膽進諫。當時寇準也不知道說了啥,反正就是把趙光義給氣得夠嗆,氣得他當場拂袖而去。但就在這時,寇準竟然快步上前,拉住了趙光義的衣角,非得讓趙光義聽完。

得虧是在宋朝,這要是換做其他某些朝代,估計寇準當場就得被戴上一頂‘以下犯上,意圖行刺’的大帽子了。不過寇準運氣還不錯,遇上了宋朝又遇上了趙光義。宋朝向來有不殺士大夫的傳統,趙光義這個人在歷史上評價比較複雜,但對於大臣也還算開明。所以在寇準如此大膽之後,趙光義也沒有怪罪,甚至事後還評價‘我得寇準如唐太宗得魏徵’。

這一下,寇準徹底出名了。

兩年之後,寇準升任左諫議大夫、樞密副使,正式進入宋朝決策管理層。這一年,寇準31歲。

寇準遇上了趙光義這樣的皇帝,對他本人來說,既是一件幸事,也是最大的不幸。幸運之處在於,趙光義在歷史上評價不高,打仗基本上是敗多勝少。但同時,趙光義也是歷史上有名的明君。在治理國家、對待大臣方面,都算是做得比較好的。正是因爲趙光義本人對大臣們的容忍度比較高,寇準才能青雲直上,真正發揮自己的價值。

至於不幸之處,後面再說。

進入樞密院後,寇準成了趙光義手底下最得力的大臣。雖然經常會被寇準的直言氣炸,但是不得不說,寇準的工作能力確實是真的很強,所以趙光義也能容得下寇準,甚至還對他多加青睞。

當然,寇準也不是沒毛病。

比如說,特別愛吵架。

在樞密院工作期間,寇準和自己的頂頭上司知院張遜不合,經常吵架。宋朝的樞密院,基本上等同於現在的國防部,所以寇準等於是天天在和國防部部長吵架。兩個人在自己單位吵架也就算了,還經常鬧到趙光義面前,搞得趙光義不勝其煩。最後趙光義乾脆大筆一揮,各打五十大板,將兩人全都貶黜出京。

探索北宋名相寇準的仕途之路,他的晚年爲何如此淒涼? 第2張

不過,要說各大五十大板,好像也不太對。因爲僅僅一年之後,趙光義就將寇準給召了回來,原因是此時的趙光義,用寇準已經習慣了,已經漸漸離不開寇準了。

回京之後,寇準被拜爲參知政事,這個官職,可以理解成是宋朝不設宰相時候的宰相。沒有宰相之名,但是和其他幾人一起分攤宰相的工作。

這一年,寇準纔剛剛34歲。

從19歲入朝爲官,到34歲升任參知政事,寇準的仕途,實在是順得不能再順了。

當上參知政事之後,參與立儲一事,更是寇準爲官的一個巔峯。大家都知道,北宋是個比較奇葩的朝代,北宋的開國皇帝是趙匡胤,趙匡胤死得比較突然,而且死得相對較早。甚至有很多人猜測,趙匡胤其實就是被他弟弟趙光義給弄死的。所以臨死之前,也沒確定由誰來繼位。

趙匡胤去世後,可供選擇的繼承人有兩個。一個是作爲弟弟的趙光義,另一個是趙匡胤的次子趙德昭。正常來說,老子去世之後,自然是要傳給兒子的。但問題是,北宋承接五代十國,五代十國時期,經常會發生那種老子死了傳位給幼子,但是幼子沒能力掌控江山,於是就被手下篡權的事情。

就連趙匡胤自己,也是通過這種方式得來的皇位。

所以在趙匡胤死後,大家商量了一下,覺得還是讓趙光義這個弟弟上位比較好。因爲趙光義好歹是跟着趙匡胤一起開國的人,治理天下的經驗也比較豐富。讓趙光義即位,可以保證宋朝不會出現大的問題。但是同時趙光義在上位之前,就已經答應,自己登基之後,會將大哥趙匡胤的兒子立爲太子。

問題是,已經到手的皇位,誰願意再交出去呢?

對於趙光義來說,肯定是更願意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但又怕輿論對自己不利。就在趙光義進退兩難的時候,寇準說了一句話,替趙光義解決了這個難題。

寇準說:立衆望所歸的那個。

探索北宋名相寇準的仕途之路,他的晚年爲何如此淒涼? 第3張

這話感覺像是沒說一樣,但其實內有玄機。所謂衆望所歸,這衆字可以有兩種解釋。一種是大臣們,另一種是趙光義自己。寇準當時已經相當於是宰相,他說的話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可以代表文官集團的。所以寇準的意思就是,我支持你,你願意立誰就立誰。

如果只考慮自己的意願,那趙光義當然願意立自己的兒子了。

得到寇準的支持後,第二天,趙光義便立自己的兒子趙恆爲太子,也就是後來那位宋真宗。

因爲在立儲一事上,和趙光義站在了同一條戰線,寇準也越發得到趙光義的青睞。趙光義到底崇信寇準到什麼地步?舉個例子。當時有人進貢給一份犀牛角,這東西在宋朝那會兒還是比較珍貴的。趙光義把這份犀牛角做成了兩條腰帶,一份自用,另外一份就給了寇準。

犀牛角腰帶,這在歷史上可是有特殊含義的。尤其是趙光義用的這種通天犀腰帶,更是尊貴至極。趙光義願意把這玩意兒和寇準分享,對寇準的寵信由此可見一斑了。

一個還算英明的皇帝,崇信一個正直無私的大臣,這對於一個國家來說,顯然是一件幸事。對於寇準自己來說,亦是天大的幸運。

但同時,也是寇準最大的不幸。

不幸之處在於,趙光義給寇準的膽子,養得太大了。

當年剛剛入殿奏事,就敢拉皇帝的衣角;如今已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那膽子自然更大了。

公元997年,趙光義死了,趙恆即位。

趙恆上位之後,依然重用寇準,對寇準多有倚重。在歷史上,趙恆只能算是的比較一般的皇帝。相比他爹趙光義,又差了許多。偏偏寇準並沒察覺到這其中的變化,所以接下來,寇準依然按照當初的行事風格,做了一件讓整個天下都震驚的事情。

挾持皇帝。

這件事要說起來,其實相當複雜。簡單來說,就是當時遼國大軍南下,一路勢如破竹打到了黃河邊,威逼宋朝京城汴梁。面對遼國的進犯,宋朝高層出現了兩種意見,一種是以寇準爲首的主戰派,另一種是以王欽若爲首的主和派。

最終,以寇準爲首的主戰派,獲得了勝利。確定要正面打仗之後,寇準除了正常的募兵、佈局操作之外,還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堅持讓宋真宗趙恆親征,而且是渡過黃河,到黃河北岸去和遼軍直接正面作戰。

探索北宋名相寇準的仕途之路,他的晚年爲何如此淒涼? 第4張

剛剛即位的趙恆,不願親征,但是面對寇準的脅迫,最終不得不聽從了寇準的建議。因爲此時的寇準,已經是朝堂上所有文官的領袖,就連趙恆這個皇帝,都要在很大程度上聽從他的安排。

矛盾自此埋下。

這場戰鬥的結果,就是趙恆最終過了河,表達了自己敢於死戰的決心。宋軍見到皇帝都來了,自然也願意更加英勇的作戰。遼國那邊,見到這仗確實不好打,加上宋朝之前開出的停戰條件確實很誘人,於是就放棄了強攻,選擇重新回到了談判桌上。

最終,雙方重新簽訂了和平協議,遼軍退去,宋朝答應給錢。因爲當時雙方在澶州,所以史稱‘澶淵之盟’。

提到澶淵之盟,後世很多人都會稱讚寇準的大無畏,認爲趙恆膽小怕事。很多人覺得,當時宋朝就應該趁勢北伐,擴大戰果,收復燕雲十六州,甚至一口氣直接滅了遼國纔好。反倒是趙恆這個人,膽小怕事,明明打贏了,還要給人家錢讓人家退兵,實在是讓人不齒。

這個觀點,當然是對的。但是,很多人可能忽略了一點。

如果當時打輸了怎麼辦呢?

本文鏈接:https://www.lsqww.com/fengyurenwu/dwjx/489274.html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