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此人下了一道政令,百年後漢人越來越富,滿人旗人卻沿街乞討

此人下了一道政令,百年後漢人越來越富,滿人旗人卻沿街乞討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清末很多歷史事件之中,當時最引人關注,而現在不爲人所知的就是“放墾蒙地”事件。

有一個歷史問題提得很好,爲什麼放墾蒙地會引起衝突仇殺,而“闖關東”卻沒引起對漢人的仇殺?瞭解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得了解“放墾蒙地”是什麼?這個政令最早下達於光緒年間。

清朝末年清朝政府大規模開放招墾,也叫“移民實邊”,帶來巨大的社會影響。清政府推行這個政策是光緒二十七年,國家下達的政策時有好幾個稱呼“丈放”、“蒙墾”、“墾放”,後來又出現“蒙荒”、“放荒”等字眼,後來又表述成“放墾蒙地”。

“蒙地”是屬於蒙旗的所有土地,它不同於東北的“官地”,也不屬於八旗“旗地”,也不屬於內地地主的土地,後期很多報刊雜誌上出現“移民實邊”的字眼,尤其是清朝末年,清政府經歷八國聯軍侵華後,就將“移民實邊”當做一個口號掛嘴邊,但實際沒采取任何保護漢人的措施。

“今欲經營蒙古…必以殖民爲入手,而殖民尤以墾荒爲始基。”

那麼我們可以給這次“放墾蒙地”事件下一個定義,即在清末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將內地的漢人大批遷入人口稀疏的邊疆地區,目的是抵禦帝國主義侵略。

清政府“放墾蒙地”的主要動機確實是“移民實邊”,加強邊防,防止俄日侵略。

此人下了一道政令,百年後漢人越來越富,滿人旗人卻沿街乞討

我們都知道俄國是什麼貨色,不動聲色地侵吞了很多我們的領土,如果很多漢人去邊疆居住、墾殖,俄國自然沒理由佔據那裏,當時這是清政府的思路,不代表正確。

蒙古抗墾既然是出於保護國家的目的,爲何會引起仇殺,讓漢人當炮灰不好嗎?

當然不好,因爲蒙古不想餓死。

清政府花樣措辭的官方文章裏,掩飾着一個見不得人的動機——錢。

蒙古是靠放牧生活的,他們需要地裏長草而不是長莊稼,可蒙古所掌握的地盤沙化太嚴重,開墾破壞草場,如果糧食絕收了,漢人還可以去別的地方,蒙古人只能餓死,所以蒙古要求“退耕還草”。

清政府是不會管的,他們這麼做本來就是爲了增加國庫收益,漢人去開墾,那就得收稅,蒙古貴族開墾的土地沒納入稅收機制,所以就遷入漢人去搶地、搶錢。

此人下了一道政令,百年後漢人越來越富,滿人旗人卻沿街乞討 第2張

這件事開始是由個別蒙古貴族引起的,他們佔有的土地多,就讓漢人在他們劃定的地方耕種,他們賺一些“外快”,後來這樣做的蒙古貴族越來越多,國家發現了發財的好機會,於是讓蒙古貴族大量“放墾”,納入國家稅收,蒙古貴族當然不願意。

那些沒有太多地的牧民更不願意,因爲這等於讓他們去死,他們能願意嗎?

“闖關東”又不同,東北地廣人稀,生存資源多,所以纔會有很多人從地少人多的山東,進入東北尋找生存機會。

東三省的氣候條件比蒙古要好得多,適合墾荒,而且滿人是漁獵的,不是放牧的,對他們而言有人幫忙耕地收糧食還是件好事,反正收糧的時候他們人少,他們也忙不過來。

既然大家有共同的利益,那爲啥還要打鬥呢?

此人下了一道政令,百年後漢人越來越富,滿人旗人卻沿街乞討 第3張

何況漢人移民到東北那纔是“移民實邊”,可以抵禦俄國入侵,有漢人當肉盾守住東北的風水寶地,讓滿人有個退路,滿人何樂而不爲呢?

其實從清朝入關,皇帝坐上龍椅的第一天,他們就一直視東北爲退路,他們心裏對長期統治中原沒信心,總想着大不了退回老家去。

如果清末換成漢人皇帝當政,換成漢武帝,割地的事絕對不可能答應,會跟他們死拼,因爲中原是漢人的老家。而滿清就不同,他們一直認爲東北纔是他們老家,所以中原怎麼割地賠款,他們並不真心在乎,大不了回老家好了。

瞭解了滿清統治者的心態,和當時的民族矛盾、社會矛盾,很多歷史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滿清對自己人還是很重視的,不會讓滿人沒飯吃餓死,而蒙古他們也不真心在乎。他們遷徙漢人入關,一方面給滿人發着補貼,滿人不可能沒活路,天天有錢拿,滿人爲什麼要殺漢人?閒的嗎?

有人打下手有什麼不好?

所以兩個歷史事件要區別看待,它的意義也是不同的。

民族矛盾從來不是什麼激烈的矛盾,有共同利益馬上就不矛盾了,這個世界上人與人之間最激烈的矛盾只有一個——資源——生存機會——錢。

“闖關東”之後漢人靠着勤儉持家,努力耕種日子越過越好,而那些被政府豢養的滿人卻家境一天不如一天,隨着清政府的倒臺,滿人失去了經濟靠山,又沒耕種的能力,一度窮得要飯。

北平城要飯的旗人成爲街道一景,讓外國人看了都感慨不已。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