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伯邑考的仁孝之心竟差點害死其父姬昌?

伯邑考的仁孝之心竟差點害死其父姬昌?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5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伯邑考在書中筆墨不多,在人們心目中應該是個孝子的形象。

作家對這個人物的評價比較客觀,一方面伯邑考是個忠於孝道的厚重角色,但另一方面,伯邑考的性格中又表現出某種情緒化的強烈色彩。  

伯邑考的仁孝之心竟差點害死其父姬昌?

  圖片來源於網絡

本來,按照父親姬昌的推算,他被囚羑里已經七年,應該平安歸來。爲此,他在出行前還特意叮囑兒子不可輕舉妄動,只能順天待時。但伯邑考見七年期滿,不見父親回返,憂心忡忡,決意“自往朝歌,代父贖罪”。散宜生表示反對,因爲主公說過“七年之厄已滿,災完難足,自然歸國”。但伯邑考堅持要去,理由是父親被囚羑里,舉目無親,“爲人子者,於心何忍?”

伯邑考前往朝歌,完全是出於孝子情感的衝動,而不是理智的衡量。

我們都知道最後伯邑考不僅沒有完成“代父贖罪”的初衷,反遭殺身之禍,而且險些把父親姬昌也拖入危境。

很顯然,這種出於孝道的選擇是有欠考慮的。  

伯邑考的仁孝之心竟差點害死其父姬昌? 第2張

  圖片來源於網絡

伯邑考在小說中不是一個簡單的兒子角色,更是一個國家治理者的形象。評價他,不能用機械的“孝”的標準,而應該採用“義”的尺度

伯邑考無意中拋棄的,正是國家大義。他攜帶三件國寶,預備博得紂王歡心,好放父王歸還。亞相比干看了嘆息道:“此寶雖妙,今天子失德,又以遊戲之物進貢,正是助桀爲虐,熒惑聖聰,反加朝廷之亂。”

事情的確如此,即使這些寶物真能贖回姬昌,滿足了伯邑考的一片孝心,卻助長了昏君的淫靡之風。

很難說伯邑考做的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

伯邑考情緒化的弱點在妲己的誘惑面前再度顯露,結果送了自己的性命。他的死還給姬昌帶來了巨大的威脅:爲了消解紂王的疑心,父親不得不吃下愛子之肉。  

伯邑考的仁孝之心竟差點害死其父姬昌? 第3張

  圖片來源於網絡

即使這樣,姬昌的危險也並沒有消除。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大臣散宜生謀劃賄賂費仲、尤渾二賊,才騙得紂王,使主公平安歸國。

不能否認,伯邑考的仁孝之心真實感人。但在西歧與朝歌之間的善惡衝突中,這不過是小孝,不是至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