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蘇東坡是陶淵明“死忠粉” :曾作無數篇模仿作品

蘇東坡是陶淵明“死忠粉” :曾作無數篇模仿作品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8.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南朝詩人大多穿着華貴的衣服,遊走在園林亭臺,在胭脂氣味裏,聽着琴瑟悠揚、笙簫吹斷。但有一個詩人,穿着粗服布鞋,漫步在田野壟埂,在菊花清香裏,看着炊煙升起、麥浪千重。最大的樂趣是喝酒,不醉倒不停杯。

生前,天下人只知道他有骨氣;死後,他寫的詩名氣越來越大,成超一流的詩人。千古大才子蘇東坡也是他的“死忠粉”,有無數篇模仿作品。

他就是陶淵明。

不爲“五斗米”折腰

陶淵明死在宋初,但大部分時間生活在東晉,所以一般稱他爲東晉詩人。他是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曾祖是大名鼎鼎的陶侃。小時候家境還不錯,但到8歲時,父親去世,漸漸窮困。

20歲開始走進仕途,他的領導有桓玄、劉裕,兩個人都登基稱帝,他如果跟在後面好好混也會出人頭地。但他終究不是當官的料,在哪裏都做不長,不停地跳槽。到了405年,他40歲左右,浮沉官場20年,越混越慘,最後一次出來做官,任彭澤縣令。

一天,上級派督郵下來檢查工作。這些人都是吃拿卡要慣了的,每次回去滿載而歸。一到彭澤縣,就讓人通知陶淵明,穿好官服、備好禮品,否則等着吃苦頭。陶淵明忍無可忍,留下了千古名言:“吾不能爲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

蘇東坡是陶淵明“死忠粉” :曾作無數篇模仿作品

隨即交出官印,飄然回鄉種田去了,離他上任才過了8個月。

稍稍插播一下:這一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

普通解釋是:陶淵明做“縣長”的月薪是五斗米,他不能爲了這點可憐的工資向小人屈服。

但也有其他解釋,只說一種。有人考證出:東晉地方官的俸祿含米和錢,如果全部摺合成米,一年大概是四百斛,即四千鬥。月薪絕不可能是“五斗米”,日薪也超過十鬥。同時考證出:南朝士大夫的食量,大概每月五斗米(摺合現在大概是16斤)左右。所以陶淵明的意思是說:我一個月有了五斗米就能吃飽,其他可有可無。我回家種田也能賺到五斗米,何必當官受氣呢?

隨即,寫下了著名的辭職報告《歸去來兮辭》,大意是:田園那麼美,還是回去吧。

他回到潯陽後,過了3年,他家失火,房子全燒了,被迫搬家,生活的困難進一步加劇。又過了3年,朝廷下詔讓他復出,職務是著作佐郎,陶淵明說身體不好,委婉拒絕。直到去世,再沒有回到官場。

427年,也就是文帝除掉三個顧命大臣的第二年,剛剛調到江州做刺史的檀道濟聽說他的名聲來拜望,這時陶淵明已經病重,臥牀多日,窮得沒有飯吃。

桓道濟對他說:賢明的人處世,如果天下無道就歸隱山林,如果天下有道就出世爲官。現在天下昌明,你何必自苦到這種地步呢?

陶淵明答:我哪敢說自己是賢人。

桓道濟贈送給他肉,陶淵明沒有收下,同年,病逝。

他爲人特點是真性情

陶淵明爲人最大的特點是:真性情、不做作。

他一生離不開的是酒,無論貴賤來做客,他只要有酒,就拿出來一起喝。如果他先喝醉了,就對客人說:“我醉欲眠卿可去”。意思是我喝醉了,想去睡覺啦,你可以回去了。

一次他在釀酒,一個當官的來看他。陶淵明順手取下頭上葛巾濾酒,濾完之後,仍然把葛巾罩在頭上,然後接待他。

陶淵明有一張琴,不僅破破爛爛,還沒有琴絃。但每到飲酒聚會的時候,他就拿出來,一邊喝酒,一邊做出彈琴模樣,陶醉其間,自得其樂。周圍的人都擊節附和,似有琴聲。

他的朋友當中,有三個名人。

第一個是高僧慧遠,他當時在潯陽廬山,不管什麼達官貴人,送人不過東林寺前的虎溪。傳說有一次,陶淵明和道士陸修靜來拜訪他,三人談得非常投機。慧遠送別時,依依不捨,送了一程又一程,突然聽到山中似有虎嘯聲起,慧能一驚,原來已經越過虎溪界限了,三人相視大笑。後人就在他們分手的地方修建了一座“三笑亭”。

第二個是王弘。他做江州刺史的時候,一直想去拜訪陶淵明,但又擔心陶淵明不肯見,想出一個辦法。

他打聽到陶淵明一天要去廬山,讓手下帶着酒菜半路上等候。兩個人相遇後,就在路邊的亭子裏喝酒,喝到微醉時,王弘纔出來相見,開開心心聊了一天,王弘又邀請他去官府做客,陶淵明也不推辭。

重陽節這天,陶淵明沒有酒喝,採了一把菊花閒坐。過了一會,看到一個穿白衣服的人過來,知道是王弘給他送酒來了。兩個人當即暢飲,大醉而歸。

第三個是大才子顏延之。他們前後有兩次來往,都在陶淵明棄官以後。

蘇東坡是陶淵明“死忠粉” :曾作無數篇模仿作品 第2張

第一次在東晉末年,顏延之30歲出頭。他在潯陽做官,來往密切,約有一年。第二次已到了劉裕晚年,顏延之被貶爲始安(今廣西桂林)太守,中途經過潯陽,兩人交談了很多天,天天喝酒,每喝必醉。臨走時,顏延之留下了2萬錢給他,陶淵明把錢全部送到酒家,便於以後去拿酒。

顏延之被召回京城後不久,陶淵明去世。顏延之非常悲痛,爲他寫了《陶徵士誄並序》。

他的詩別人都學不來

中學課本里有篇《桃花源記》,那是陶淵明做的一個寧靜溫馨的夢。士大夫看不起的農村生活,在他心中是真正的桃花源。在如水的行文裏,輕快愉悅、安逸祥和,心靈得到了徹底的靜化。

在他之前,詩歌多是說教、玄言、宮廷、遊仙等爲題材,他開闢了一個新領域:田園詩。

他的《歸田園居其一》中幾句:“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農村畫面是如此的恬靜幽美、清新喜人。

《飲酒》中的一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人是閒逸而自在,山是靜穆而高遠,人和自然達到了和諧的統一。

他的散文也一樣,情真意切,優美自然,比如《歸去來兮辭》的第一段: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爲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梁啓超評價陶淵明時說,“自然界是他愛戀的伴侶,常常對着他笑”。

他的詩在當時不太被重視,南朝一個詩評家叫鍾嶸,評論漢至樑的100多名詩人,分爲上中下三品,陶淵明只列爲中品,陸機、潘岳等列爲上品。到了唐宋以後,陶淵明的地位漸漸高不可攀。

他的詩文如果用一句話概括,那就是“絢爛之極歸於平淡”。宋代蘇東坡的評價是:“淵明詩初看似散緩,熟看有奇句。……似大匠運斤,不見斧鑿之痕”。

後世像江淹、蘇東坡都模仿他的詩,可是經專家鑑定:外表像,神韻不像。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們都沒有陶淵明的真實。陶淵明是真的不想做官了,真的喜歡農村生活,而後代的人身裏山林、心在廟堂,所以最多隻能成“高仿”,與正品總是有那麼一點點差距,無法彌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