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明神宗朱翊鈞是怎樣的皇帝?執政後期是怎樣的

明神宗朱翊鈞是怎樣的皇帝?執政後期是怎樣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7.3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酒色的過度,使神宗的身體極爲虛弱。萬曆十四年(1586年),24歲的神宗傳諭內閣,說自己“一時頭昏眼黑,力乏不興”。禮部主事盧洪春爲此特地上疏,指出“肝虛則頭暈目眩,腎虛則腰痛精泄”。萬曆十八年(1590年)正月初一,神宗自稱“腰痛腳軟,行立不便”。萬曆三十年(1602年),神宗曾因爲病情加劇,召首輔沈一貫入閣囑託後事。從這些現象看來,神宗的身體狀況實是每況愈下。因此,神宗親政期間,幾乎很少上朝。他處理政事的主要方法是通過諭旨的形式向下面傳遞。萬曆三大徵中邊疆大事的處理,都是通過諭旨的形式,而不是大臣們所希望的“召對”形式。在三大徵結束之後,神宗對於大臣們的奏章的批覆,似乎更不感興趣了。所以,神宗荒怠的情形,還真有前後兩個階段:前一階段是不願意上朝聽政;後一階段是連大臣們的奏章也不批覆,直接“留中”不發。

但是,按照明朝的制度,皇帝是政府的惟一決策者。一旦皇帝不願處置但又不輕易授權於太監或大臣,整個文官政府的運轉就可能陷於停頓。到十七世紀初期,由於神宗不理朝政,官員空缺的現象非常嚴重。萬曆三十年(1602年),南、北兩京共缺尚書3名、侍郎10名;各地缺巡撫3名,布政使、按察使等官66名、知府25名。按正常的編制,南、北二京六部應當有尚書12名,侍郎24名,這時總共缺了近三分之一。到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十一月,南北兩京缺尚書、侍郎14名。

明神宗朱翊鈞是怎樣的皇帝?執政後期是怎樣的

地方的行政管理,有時必須由一個縣的知縣兼任鄰縣的知縣。由這樣的情形,可以想見萬曆後期政府運作的效率。御史袁可立趁雷震景德門之際上了一道奏疏,直接指責神宗:“若郊視不親,朝講久廢,章奏之批答不時,宮府之賞罰互異,敘遷有轉石之艱,征斂有竭澤之怨。是非倒置,賢奸混淆。使忠者含冤 ,直者抱憤,豈應天之實乎? ”

隨後被震怒的神宗罷官爲民。時神宗委頓於上,百官黨爭於下,這就是萬曆朝後期的官場大勢。官僚隊伍中黨派林立,門戶之爭日盛一日,互相傾軋。東林黨、宣黨、昆黨、齊黨、浙黨,名目衆多。正如梁啓超說,明末的黨爭,就好像兩羣冬烘先生打架,打到明朝亡了,便一起拉倒。這樣的惡果,未嘗不是由神宗的荒怠造成的。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