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順治朝"親王攝政"和康熙朝"大臣輔政" 哪一個對皇帝更加有利

順治朝"親王攝政"和康熙朝"大臣輔政" 哪一個對皇帝更加有利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順治朝多爾袞一家獨大,康熙朝四家互相制衡,哪個更有利?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本站小編一起看一看。

清朝入關時,孤兒寡母,只有年少的皇帝順治和他的母親孝莊太后。他的叔父多爾袞,自然而然的成爲了攝政王,國家大事一切由其定奪。等到順治二十四歲那年,不幸身患天花,在奄奄一息之際,爲兒子玄燁欽點了四位顧命大臣。

託孤一事,在父子二人身上分別上演。主少國疑,往往是王朝最爲危難之際。更何況,清朝那時剛剛入關,人心不穩,急需能挑大樑者。但是兩人的處境還不完全相同,順治朝是多爾袞一家獨大;而康熙朝則是四家互相制衡。順治朝"親王攝政"和康熙朝"大臣輔政",哪個對皇帝才更有利呢?

順治朝"親王攝政"和康熙朝"大臣輔政" 哪一個對皇帝更加有利

(一)、同爲託孤,卻有本質上的不同

多爾袞是皇太極的兄弟,也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權臣。可以說,如果沒有他,清朝是不可能如此迅速的佔領中原。

他也頻繁的出現在影視作品中,不過大部分都是在演繹他和孝莊太后的愛恨情仇,當然這些在正史裏都是沒有記載的。而康熙的四位顧命大臣,是順治皇帝欽點,他們都是朝廷的股肱之臣,所以福臨覺得值得託付。

1. 親王攝政,雖無帝名但握皇權

《清實錄》"今公議以濟爾哈朗、多爾袞輔理國政。吾等若獲應有之罪,不自承受,及從公審斷。或不服者,天地譴之令短折而死"。在皇太極剛剛駕崩的時候,輔政大臣其實有多爾袞和濟爾哈朗兩位,而且他們只是輔政,並不是攝政。

同時,那些貝勒和王公大臣們,都可以共同參與議政,多爾袞並不是一家獨大。這種模式還是比較理想的,只有兩個人牽頭,其他人還都可以提出異議。

不過入關以後,情況就發生了極大的改變。多爾袞率領軍隊一路南下,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在軍中威望大增。

很快他又殺掉了弟弟多鐸和皇太極的兒子豪格,朝中有影響力的人物只剩下他和濟爾哈朗。多爾袞此人老謀深算,先把濟爾哈朗推在前面,又找茬把他擠兌下去。自那以後,睿親王多爾袞就成了名副其實的攝政王。

順治朝"親王攝政"和康熙朝"大臣輔政" 哪一個對皇帝更加有利 第2張

隨即他宣佈不再對侄子也就是順治皇帝行君臣之禮,而且出行所用的儀仗和宴飲的禮樂,也全部按照皇帝的標準來辦。只要是他的命令,即使順治皇帝沒有應允,也以詔書之名下發。

所以,那個時候多爾袞雖然名義上不是皇帝,但卻握有皇帝的權力。大臣們有什麼事情,都要先找攝政王商議,已經完全把順治給架空了。

2. 四臣輔政,以防昨日重現

"茲者先皇帝不以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等、爲庸劣。遺詔寄託。保翊衝主"。順治皇帝在早年間處處受制,整日膽戰心驚如履薄冰。所以,他在瀕死之際,吸取了自己身上的教訓,認爲萬萬不能再出現一個多爾袞那樣的角色。

所以,他選擇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以及鰲拜這樣的勳舊重臣輔佐自己的兒子。他們不是愛新覺羅家的人,而且都爲扳倒多爾袞貢獻過自己的力量。順治認爲,這樣的搭配,一定可以保證江山無虞,玄燁定不會遭受自己曾經那樣的際遇。

還讓他們發誓"不私往來諸王貝勒等府、受其饋遺。不結黨羽。不受賄賂",杜絕一切獨攬朝政的可能。只不過經是好經,但被和尚給念壞了。這四個人中鰲拜的勢力最大,根本不把其他三人放在眼裏,也不把年幼的康熙當回事。

尤其是索尼與蘇克薩哈相繼去世後,遏必隆歸附鰲拜,擅權專政,正如《康熙帝傳》所說"鰲拜把持了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六部的實權,任意行使康熙皇帝的權威",他儼然成了第二個多爾袞。

順治朝"親王攝政"和康熙朝"大臣輔政" 哪一個對皇帝更加有利 第3張

(二)、大臣輔政,當是更勝一籌

攝政王和顧命大臣這兩種託孤行爲,嚴格意義上講都不完美。但是如果非要裏拔將軍,當時後者對皇帝更有利。

託孤一事本來就需要碰運氣,運氣好的託付給諸葛亮那樣的忠臣,雖然一人之下,但毫無半點私心;若是運氣不好,就把國家命運託給了趙匡胤那樣的將軍,即使柴榮部署的再周密,終究也葬送了江山。單就親王攝政和大臣輔政而言,後者具有壓倒性的優勢。

1. 親王攝政,擁有皇室血統

不論是多爾袞還是鰲拜,他們對大清那都是忠心耿耿的。但是站在皇帝的角度考慮,他們已經出現了很多的僭越行爲,這本就是大不敬。而且,他們擁兵自重,很有可能包藏禍心。如果是像多爾袞這樣的親王攝政,他本就是愛新覺羅家族的人,是努爾哈赤的兒子。

順治朝"親王攝政"和康熙朝"大臣輔政" 哪一個對皇帝更加有利 第4張

即使他做了皇帝,身邊反對的聲音並不會太高漲。因爲他也是正兒八經的皇室血脈,只是像朱棣一樣,造了自己侄子的反。所以,多爾袞這樣的人對於皇帝而言,威脅更大一些。幸虧他沒有謀反之心,若是有,單憑孝莊和順治,根本就無可奈何。

而且奪去南方之地,大半都是多爾袞的功勞。像這樣有身份又有能力的人,試問哪個皇帝能對他不畏懼。

所以順治皇帝吸取了經驗教訓,他選擇自己眼中的忠臣,但是又不能和皇族有半點的血緣關係。名不正,則言不順。這些人要是造反,那就是顛覆政權,在法理上就不合。所以讓大臣來輔佐幼主,這是一個很明智的選擇。

顧命大臣們要是想造當朝皇帝的反,那可比攝政王要難上百倍。

順治朝"親王攝政"和康熙朝"大臣輔政" 哪一個對皇帝更加有利 第5張

2. 互相制衡,以防一家獨大

治大國如烹小鮮,帝王之術無外乎就是平衡之術。很多君王在位時,他不會讓朝堂上都充斥着奸佞之臣,也不會讓清流的勢力太大,而是讓各方勢力形成一種對峙之勢。如果一家獨大,那很有可能會把皇帝的權力架空。

所以,順治帝就是看到了這一點。就像當時安排了多爾袞與濟爾哈朗共同輔政,但後期多爾袞如日中天,很快就成了皇權的實際控制人。就是因爲順治年幼,無法扶植起一個能與睿親王抗衡的派系,才導致多爾袞能夠如此的肆無忌憚。

而留下了四個顧命大臣,情況就完全不同了。四個人面和心不和,這正是皇帝想要的結果。如果他們都能夠團結一致,那就會輕而易舉的架空皇帝。君王想要的就是臣子們的互相爭鬥。所以,站在皇帝的角度而言,當然是選出四個人輔政更加有益。

而且讓大臣輔政那是皇帝自己選擇的結果,而多爾袞一家獨大成爲攝政王,那是他本人在輔政以後權勢增加而造成的。

順治朝"親王攝政"和康熙朝"大臣輔政" 哪一個對皇帝更加有利 第6張

(三)、就行爲而言,攝政對皇權威脅更大

乾隆皇帝曾說"睿親王多爾袞掃蕩賊氛,肅清宮禁。分遣諸王,追殲流寇,撫定疆陲。"在他的眼裏,自己能夠坐擁如此多嬌的江山,和多爾袞密不可分。他有些僭越行爲,那也是無可厚非的。

畢竟,整個天下都是人家打下來的,到頭來還不能傳給子孫後代。其實不論是他還是鰲拜,此二人都沒有謀反之心,不然憑藉着他們的實力,很容易就顛覆了孤兒寡母。

順治朝"親王攝政"和康熙朝"大臣輔政" 哪一個對皇帝更加有利 第7張

1. 攝政王行爲更加過分

多爾袞在那時權傾朝野,大臣們有什麼事情都會先和他商量。他也不在乎別人的看法,更不在乎那個坐在皇位上的小侄子。如果他有謀反之心,肯定能夠輕而易舉的成爲九五之尊。他掌握着軍隊,也把持着朝政,還是努爾哈赤的兒子,這些都是他手中的王牌。

反觀顧命大臣們,雖然他們各懷心思,雖然後來鰲拜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都沒有對皇權形成實質性的威脅。他不過是居功自傲,認爲征戰一生,也應該享受享受,也應該儘可能多的給家人帶來實質性的好處。

順治朝"親王攝政"和康熙朝"大臣輔政" 哪一個對皇帝更加有利 第8張

而且相較於多爾袞,鰲拜只是掌握了部分朝政,軍事方面也無法與前者匹敵。所以,在皇權面前,鰲拜構不成很大的威脅。他不像多爾袞,能夠輕而易舉的推翻順治帝的統治。在當時很多人的眼裏,天下不是福臨的,而是他多爾袞的。

2. 錯在順治選錯了人

大臣輔政,這是康熙的父親爲他留下的政治遺產。他們都爲清朝的穩定,立下過汗馬功勞。順治也不曾想過,鰲拜會成爲權勢遮天的人物。如果單就親王攝政和大臣輔政,這兩個名字上看,一個是攝取的攝,另一個是輔佐的輔;前者是以親王爲主體,後者是以皇帝爲主體。

既然說是哪個對皇帝更爲有利,自然是後者無疑。因爲人家都攝政了,可以直接干涉你皇權的行使,對皇權進行了瓜分,那對皇帝而言肯定是壞處要多一些。反觀後者,只是輔佐皇帝處理政務,具體什麼事情還是皇帝說了算的。

順治朝"親王攝政"和康熙朝"大臣輔政" 哪一個對皇帝更加有利 第9張

就像多爾袞在位時,可以直接發佈皇帝詔令,那若是有一天他直接替順治發佈個退位詔書,又該當如何。單從制度上講,親王攝政已經損害了皇帝的威嚴和權力,而大臣輔政,他們只是起到一個輔助作用。只是鰲拜此人,貪婪無度,過度的干涉朝政。

結語:

在這兩者之間,無法找出完美的制度。但是大臣輔政要比親王攝政更具先進性和優越性,單純的站在皇帝角度考量,肯定是不想讓一個人,從一開始就擅權專政,掠奪自己的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