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皇太極費盡心機勸降洪承疇,爲什麼洪承疇的晚年卻如此淒涼?

皇太極費盡心機勸降洪承疇,爲什麼洪承疇的晚年卻如此淒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4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皇太極曾經費盡心機勸降洪承疇,洪承疇也不負所望,歷經皇太極、順治帝、康熙帝三朝,是大清的首位漢人宰相,但爲何晚年如此淒涼,衆叛親離,連清朝廷都不要他?不清楚的讀者可以和本站小編一起看下去。

01 寒門出身卻仕途順遂

洪承疇是實打實窮苦人家的孩子,出生於福建泉州。因爲家境貧寒,在11歲時便輟學幫母親做豆乾,一大清早就要起牀沿街叫賣。

當時有一個才子洪啓胤在水溝館辦村學,洪承疇只要不賣豆乾了就會去在館外偷偷地聽課,還會幫一些學生對對子。洪啓胤覺得洪承疇這孩子不僅有天分而且還胸懷大志,便將洪承疇收成自己的徒弟。

洪承疇抓住這個難得的機會,非常用功,在老師洪啓胤那裏讀了《史記》、《資治通鑑》、《孫子兵法》等很多書籍,而且每一本洪承疇都會仔細的研究,從那時候起洪承疇便表現出了自己想要治國平天下的理想。

跟隨洪啓胤學了五年的時間,洪承疇前往泉州城讀書。

在洪承疇二十三時前往省城參加鄉試,並且一次便考中了舉人;次年前往京城參加會試,考中進士。真的應了一句話“努力確實是會有回報的”,洪承疇之所以能一次便中榜,除了老師用心以外,最大的原因便是洪承疇自身的努力與抱負。若是洪承疇甘心一輩子賣豆乾的話,或許他早就淹沒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

洪承疇通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而且在明廷的仕途非常順利,可以稱得上是平步青雲:

洪承疇三十歲時被擢升爲浙江提學僉事,因爲識人善人,得到明廷器重;

皇太極費盡心機勸降洪承疇,爲什麼洪承疇的晚年卻如此淒涼?

兩年後被擢升爲兩浙承宣佈政左參議(正四品);

在洪承疇三十七歲時被擢升爲陝西糧道參政(三品);

崇禎皇帝繼位後,從崇禎元年一直到崇禎十二年,洪承疇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剿滅農民起義;也就是說這十二年的時間洪承疇最大的敵人便是闖王李自成等人領導的農民起義軍;並且因剿滅農民起義軍立下大功,一時間聲名大噪,成爲崇禎皇帝最爲倚重的心腹大將,早就官至兵部尚書,加太子太保銜。

洪承疇在圍剿李自成等人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時,不管是方針還是戰略都非常精準到位,使得李自成等人吃了不少虧。可見洪承疇雖然是文人出身,但是他不是簡單地紙上談兵,而是非常懂得“知人善任、排兵佈陣、活學活用”。將李自成等幾位農民起義將領的心思琢磨透了,再加上自己本身就是窮苦人家出身,自然是“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但是如此“百戰百勝的將軍”,爲何在遇到清軍以後便不行了呢?

02 兵敗被俘

崇禎十二年闖王李自成被洪承疇圍剿,大敗潼關,僅僅帶着18人逃到了陝南商洛的深山之中。從這個時候闖王李自成的農民軍,進入最低潮的時期。

崇禎皇帝見李自成的農民軍已不成氣候,便將洪承疇調任爲薊遼總督,帶領原先在陝西圍剿農民軍的將兵一起前往遼東,與山海關的馬科、寧遠的吳三桂“三足鼎立”,守護着錦州城松山、杏山、塔山的防線。

次年冬天在清軍攻打錦州以及寧遠城時,洪承疇派兵救援,但是在杏山與塔山敗給了清軍。

崇禎十四年春,爲了挽救遼東地區的敗局,崇禎皇帝下旨洪承疇率領宣府總兵、大同總兵、寧遠總兵吳三桂等一共八個總兵的人馬,號稱是13萬大軍,要與清軍在寧遠會戰。

清軍在太宗皇太極的率領下,採取長期圍困錦州的策略,目的就是要拿下錦州城。

洪承疇希望能採取“且戰且守”的策略,步步爲營,但是崇禎皇帝希望洪承疇能速戰速決,儘快將明軍在遼東的局面轉敗爲勝。洪承疇作爲崇禎皇帝的忠臣,只能遵旨而行。

八月份,鄭親王濟爾哈朗在錦州城外,將杏山與塔山之間明軍的聯繫給切斷,並且斷了明軍的糧道,沒有後方補給,洪承疇只能是與皇太極決一死戰,因爲洪承疇拖不起。

但兩軍對戰中,明軍數十萬人馬頃刻間土崩瓦解。

昔日在陝西戰場上戰勝農民起義軍的將士們,在與清軍的對抗中卻像是綿羊遇到了豺狼一般,不堪一擊。

次年一月洪承疇得知朝廷會有援軍到來,便派出6000人馬打算晚上夜襲清軍,但是被清軍給打敗。就這樣洪承疇在松山被圍困了長達半年的時間。城內的糧草已經斷絕,包括洪承疇在內的將士們都在硬扛。

當然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容易出現叛徒,比如松山的副將夏成德就忍受不了這樣挨餓受凍的日子,便以自己的兒子夏舒爲人質,與清軍約降。在夏成德的“幫助下”,清軍輕鬆攻破松山,洪承疇被俘。

薊遼總督洪承疇都成了清軍的俘虜,城內其他的守將自然也沒了繼續堅守的必要,祖大壽率領自己的部下歸降於大清。

從此刻開始明軍在錦州的防線已經土崩瓦解、不復存在了,對於明廷來說是晴天霹靂,而對於清廷來說則是天下的喜訊:不僅攻破了明軍在錦州的防線,還將薊遼總督洪承疇活捉。

不禁有人問:洪承疇在對戰農民軍時爲何可以百戰百勝,遇到清軍以後爲何屢戰屢敗呢?

真的是戰鬥力減弱了?

當然不是!

我認爲原因有兩點:

皇太極費盡心機勸降洪承疇,爲什麼洪承疇的晚年卻如此淒涼? 第2張

首先洪承疇在多年與農民軍的對抗中,對幾個農民軍的將領非常熟悉,不管是在戰略上還是用兵方略上,都可以做到“知己知彼”,自然勝算比較大;

其次崇禎皇帝極爲信任洪承疇,洪承疇爲剿滅農民軍提出的方案崇禎皇帝都支持;但是到了遼東以後,便不同了,崇禎皇帝明顯着急,想要儘快挽救明軍在遼東的敗局;但崇禎皇帝忽略了一件事情:在遼東戰場上,皇太極所建立的滿清纔是土著,若不根據女真人的特點進行征討;更何況皇太極採取的是“長期圍困”的策略,若是不做持久戰的打算,敗局已定。

03 成爲大清首位漢人宰相

皇太極早就聽說了洪承疇,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將帥之才,其實皇太極最爲看重的是洪承疇的影響力,將洪承疇視爲大清入關最合適的“引路人”,有這樣一位瞭解明廷、瞭解漢人的洪承疇在,大清入關便可以容易很多。

雖然皇太極勸降洪承疇的過程極爲複雜,但總歸達到了目的。皇太極對歸降後的洪承疇是恩禮有加,給了極爲豐厚的賞賜,確實看上去“千里馬遇到伯樂”一般,但實際上在皇太極一朝,皇太極從未真正的信任過洪承疇,只是讓洪承疇在家裏,並不能隨隨便便去其他地方。

除了偶爾向洪承疇請教一些事情,皇太極並未給予洪承疇任何的官職。

洪承疇真正得到清廷的重用,是在順治一朝,並且成爲大清首位漢人宰相。

1643年皇太極病逝,年僅6歲的福臨登基稱帝,我們將福臨稱之爲順治帝。

次年四月睿親王多爾袞率領十萬大軍南下攻打大明,得知李自成的農民軍一起進入京城,崇禎皇帝已經在煤山自縊而死。

多爾袞便找洪承疇商量對策,洪承疇給了多爾袞“16字”,直入北京城。

“出其不意,從薊州、密雲近京處,疾行而進”

在睿親王多爾袞的安排下,滿清開始入關,遷都北京城。之後順治帝對洪承疇十分重視,在洪承疇在明廷時的官職名稱基礎上兼任都察院右都御史,開始佐理朝廷軍務,並且成爲祕書院大學士,成爲大清實打實的首位漢人宰相。

承疇奉旨仍以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原銜,人內院佐理機務,遂爲祕書院大學士。

終皇太極一朝,洪承疇只是被尊爲座上賓,並沒有任何的官職,便意味着沒有任何的權力;究其原因我認爲有兩點:首先洪承疇畢竟是好不容易纔勸降的,需要蟄伏一段時間;其次用洪承疇的時機未到。

到了順治一朝便不同了,清軍入關,開始爲入主中原做打算。洪承疇作爲明廷舉足輕重、既具有威望的人物,自然是招降最好的人選,也就是說到了洪承疇立功的時候了。

不過洪承疇還是很難跨越自己心裏的那道坎,再見到南明的使臣明顯的很是不安。

“似有不安之色,含涕欲墮”。

順治二年五月多爾袞的同母胞弟多鐸攻下南京城,多爾袞直接下令“剃髮稱臣”,結果引起了當地人極大地反抗。多爾袞便下令讓洪承疇代替多鐸任南方總督軍務大學士,全權負責招撫之事。可以根據實際的情況隨機應變,但是若是遇到機密的事情需要跟平南大將軍商議纔可

順治四年洪承疇的父親病逝,洪承疇回鄉丁憂守制三年的時間。

但次年洪承疇便被朝廷召回了京城,讓其佐理軍務。多爾袞對洪承疇很是重視,一連多日都在向洪承疇詢問如何用制度的形式來約束已經攻佔的省份,洪承疇提了很多的建議,都被多爾袞採納。

五年後洪承疇的母親病逝,按理說洪承疇應當回鄉丁憂三年,但是順治帝下旨洪承疇無需回鄉,可以穿私服當值。

順治帝十年,明宗室新扶持起來的南明帝朱由榔,得到了孫可望與李定國兩位大將、幾十萬農民軍的歸附,又開始抗清。順治帝下旨兼任《清太宗文皇帝實錄》總裁官的洪承疇,被任命爲太子太師兼太保,前往湖廣雲南等地進行招撫,此時的洪承疇已經61歲高齡了。

在洪承疇臨走之前,順治帝親自爲其踐行,並賞賜了寶馬以及寶刀。

四年後南明政權內部發生矛盾,孫可望與李定國在與南明帝朱由榔之間的爭鬥中失敗,轉而歸降與大清,順治帝一面讓洪承疇見機行事,一面讓平西大將軍吳三桂走四川前往貴州圍剿朱由榔。

順治帝十六年正月清軍攻陷雲南昆明,歷經幾年的戰爭終於將雲南平定。

雲南平定後,洪承疇給順治帝上疏:雲南這個地方距離朝廷太遠,而且險要,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不是很好治理;需要留下官兵駐守纔可以。

順治帝採納了洪承疇的建議將平西大將軍吳三桂封爲平西王,留在了雲南。

之後洪承疇看到雲南地方的百姓生活的極爲艱苦,便向朝廷再次上疏:建議朝廷能夠先賑濟災民,暫停南下追擊逃亡緬甸的朱由榔等人;先恢復雲南的生產生活。

這年八月洪承疇因爲年老體弱、眼疾加重向朝廷請辭,次年正月洪承疇回到京城養病。

04 晚年尷尬與淒涼

順治帝病逝後,年僅八歲的玄燁登基稱帝。這時候洪承疇已經是69歲的高齡,而且順治帝爲年幼的康熙留下四位輔政大臣:索尼、鰲拜、蘇克薩哈與遏必隆,洪承疇雖然是大學士(宰相),但位置很是尷尬。

朝中之事都是四位輔政大臣說了算,洪承疇空有頭銜,但其實已經被排除在朝廷重臣之列了;洪承疇也不糊塗,既然在朝中如此孤獨,何不請求朝廷退休呢?

於是在順治帝病逝這一年的五月,洪承疇上書朝廷請求退休。

按理說作爲太宗皇太極費盡心思勸降、對大清入關做了突出貢獻、官至大學士的洪承疇來說,怎麼着朝廷也要對其進行重謝。

但是經過大臣們幾分商議,只是給了洪承疇一個三等的輕車都尉,可以世襲四代。

洪承疇犧牲了自己的名節,爲大清效忠二十幾年的時間,幾次爲大清的決策者出謀劃策,確實是皇太極嘴中的那個“引路人”。但卻在退休之時,只換來了一個小小的輕車都尉,不得不讓人感嘆:洪承疇歸降於大清真的值嗎?

其實洪承疇自歸降於大清以後,雖然在順治朝時得到重用,但其實處境一直很尷尬:

皇太極一朝,洪承疇從未做過官,皇太極只是將其當成一個顧問;

順治一朝,官至宰相,並且是大清的首位漢人宰相,可見順治帝與多爾袞對他的重視與重用;但即便得到了順治帝與多爾袞的重用,但洪承疇從未進入清廷的決策層。

到了康熙朝,四位輔政大臣輔政,將處理朝政的權力進行分割,便更沒了洪承疇什麼事情;雖然有大學士的頭像,但只是一個沒有權力的空頭銜而已。

洪承疇在康熙四年病逝,在此時最起碼洪承疇在清廷的官書中評價是積極正面的,畢竟他對清廷的貢獻還是很大的;後來到了乾隆朝,清朝的統治者以及貴族階層已經完全漢化,對於背叛明廷歸降大清的洪承疇,開始貶大於褒,所以將其列入《貳臣傳》。

結語

洪承疇的一生可以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貧苦家庭出身,但是好學勤讀書,終於一次性中榜;沒有辜負父母與老師對他的期望與付出,這一階段的洪承疇雖然過得清苦,但是很充實飽滿,因爲他有奔頭。

第二階段:開始進入仕途,並且平步青雲,從一個布衣學子,成爲明廷首屈一指的重臣。

皇太極費盡心機勸降洪承疇,爲什麼洪承疇的晚年卻如此淒涼? 第3張

第三階段:被逼無奈降清,爲大清入主中原做出了極大地貢獻,並且成爲大清首位宰相,位極人臣;但是因爲曾是崇禎皇帝倚重的大臣,而從未真正的走進清廷決策層。說白了清廷用洪承疇,但並沒有真正看得起洪承疇。

實際上洪承疇的尷尬與屈辱不僅僅在清廷,還在於他在前朝遺民心目中的形象:按理說洪承疇確實是招撫東南最佳的人選,但是沒想到到了南方這些人壓根不買洪承疇的賬,在他們的心目當中他們寧願相信“洪承疇已經死了”,而不是降了大清。

在這些江南士子的眼中:洪承疇就是背叛大明的奸臣。

洪承疇在歸降於大清後,有一次南下回鄉省親,在自己的老家泉州修建府邸,但沒想到府邸修建完以後,沒有一個親朋好友願意上門。就連洪承疇的母親與弟弟都不願意去洪承疇修建的府邸居住,洪承疇的弟弟甚至帶着自己的母親住在船上,發誓:腳不踩踏大清的地,頭不頂大清的天。

如此衆叛親離的下場,真的是洪承疇想要的嗎?

他歸降於大清真的錯了嗎?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