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歷史上康熙帝登基之後,是如何處理與臣子之間的關係的?

歷史上康熙帝登基之後,是如何處理與臣子之間的關係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6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康熙帝是順治帝第三子,清朝第四位皇帝, 曾自號體元主人。今天本站小編就爲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清聖祖康熙皇帝是清朝十二帝裏面最有作爲的一位皇帝,他在位期間對內盡力緩和民族間的對抗情緒,對外南征北討,從遙居海外的臺灣到冰天雪地的遠東,康熙指揮下的清朝軍隊似乎無處不在,拋開民族情緒不談,不得不承認康熙算得上是歷史上少有的開創之君。

康熙在執政時期能取得讓後世大多數人都認可的偌大功績,其聰明的執政手段功不可沒。清朝入關初期對原明朝的各個階層採取的是高壓政策,包括八旗圈地搶奪農田,屠城震懾抵抗勢力,拼命從肉體到思想上絞殺各地反抗清朝統治的士紳和百姓等等。

當時的清朝還因爲要剿滅南明的抵抗勢力,需要大量的糧食和軍需物資優先供應給軍隊,只能是繼續壓榨民間,老百姓們的生活也繼續水深火熱,包括原明朝的鄉紳和士紳階層也被逼捐款納糧,不見得就好過明朝統治時期,這些都帶來了滿、漢之間緊張的對立情緒。

歷史上康熙帝登基之後,是如何處理與臣子之間的關係的?

到康熙繼位並親政後,大規模的抵抗勢力在攝政王多爾袞和順治皇帝兩代人的努力下,基本上都剿滅一空,但整個國家也因戰亂無比虛弱,不管當時的康熙想守成也好,開創也好,都急需要一個穩定的社會來恢復國力,否則前明能崛起李自成、張獻忠,清朝也一樣會出現類似的人物。

康熙從哪入手呢?他非常聰明的從人入手。當然,這個人不是指人民,康熙還沒有那麼高的覺悟做到爲人民服務,老百姓對於他來說,只要能有口吃的,不餓死不造反就行,在這個基礎上,康熙甚至要防止老百姓知道得過多。

康熙要重點善待和拉攏的人是鄉紳和士紳。鄉紳就是地方上的土財主,比如代表朝廷在鄉間收稅的里長、糧長等,地方上的豪強,包括各衙門裏面的胥吏都是鄉紳階層,這些地方勢力在民間就代表着政府,離開他們的支持就別想讓朝廷的政策在民間順利實施。

鄉紳的家庭裏面如果有誰取得官方認可的功名,並且在官場有了入流的品級,那麼就從鄉紳升級爲士紳,士紳就是制定社會規則的主導性羣體。清朝即便在最高層更重視滿族官員,警惕漢族官員,但也必須依靠整個漢族士紳來幫助維護其統治權的長治久安。

而康熙要想達成他成爲聖君的目標,也不可能離開士紳和鄉紳這些個羣體,滿族的那些大老粗哪懂得如何治國?因此,除了刻意從文化上的蔑視滿族的死硬分子,康熙開始拉攏這一羣體中的大多數,開始給他們更加寬鬆的環境,爲此,康熙做了兩件事。

第一:康熙在意識形態上開始重視和發展理學,拉攏全體漢族士紳承認其統治權

清朝是以滿族爲尊,但他們人口數量太少,在文化上也是處於絕對的劣勢,所以不可能全面推廣滿族習俗和文化,清朝入關以後做到的最大程度就是改服飾、髮型,以及在便於傳播的文章、小說、史冊等文學作品中儘量消除排滿的語句,再多恐怕就真的要激起更大規模的全面反抗了。

康熙基於此做出了一定的妥協,在規定滿、蒙貴族必須要嚴守本族習俗外,對佔據大多數的漢族人民和漢族士紳並不規定一定要遵從滿族習俗,並且主動把自己漢化,爲此,很多滿人貴族都表示不習慣,康熙需要找一個既能滿足滿族統治權限,又能讓全天下漢族士紳接受的理論來作爲合法性的統治依據,供滿、漢官員學習,且傳播天下。

康熙選中的是理學,理學也是在中原文化中佔據絕對統治地位的儒學中的一大分支,而清初的理學有着強烈的功利色彩,理學家們願意爲理學成爲主流學說,而將理學理論更改成對康熙有利的東西,讓它即適合滿人貴族的要求,也適合漢族士紳的需求,更適合愚弄底層百姓。當時的理學名家如熊賜履、李光地、張玉書等也竭力給康熙灌輸理學思想。

歷史上康熙帝登基之後,是如何處理與臣子之間的關係的? 第2張

康熙不但自己主動學習儒家文化,主動恢復了明朝時期制定的經筵和日講制度,還在教導皇子時逐漸開始強調“文武要務並行”,武就是滿人賴以崛起的騎射本領,而文就是讓皇族中人和滿人貴族深入學習儒家思想,大家一起來漢化,對於康熙來說,左手持有的大棒還是滿的,可右手握着的大棗就變了漢的。

皇帝要發展理學,不管是更改了什麼內容的理學,總歸還是漢家儒學,這就給了漢族儒家士紳們極大的鼓舞,所謂“夷狄入華夏則華夏之”,這個華夏也可以理解爲文化,滿族皇帝學習我華夏文化,並要以此爲根據來治國,那麼支持他又有何妨?有了這個基礎,康熙鞏固君臣關係的下一步就好走了。

第二:康熙鼓吹君臣一體,優待老臣,以此來勉勵臣僚盡心爲其統治權服務

要想順利的實施政令,君臣關係是極其重要的,明朝的崇禎皇帝就是因爲和臣僚之間的關係嚴重對立,導致大多數臣子和他陽奉陰違,即使有好的見解也不敢和崇禎闡述,崇禎臨終前說“臣皆亡國之臣”是有一定道理的,都不和他講真話嘛。

但“朕非亡國之君”就有些誇大了,一個巴掌拍不響,不願意爲臣子承擔責任,幫助他們無後顧之憂辦事的崇禎也是有責任的。崇禎亡國距離康熙執政沒多久,康熙當然會吸取這近在咫尺的教訓,康熙着重宣傳的就是君臣如父子、和諧共處的“君臣一體論”,並以唐太宗和明朝末年爲例表示:

朕觀古來帝王,如唐虞之都俞籲佛,唐太宗之聽言納諫,君臣上下,如家人父子,情誼浹洽,故能陳善閉邪,各盡所懷,登於至治。明朝末世,君臣相隔,以致四方疾苦,生民利弊無由上聞。我太祖、太宗、世祖相傳以來,上下一心,滿漢文武,皆爲一體,情意長令周通,隱微無有間隔。一遊一豫、體恤民情。創作艱難。立萬世不易之法。朕雖涼德、上慕前王之盛事。凜遵祖宗之家法。思與天下賢才、共圖治理。常以家人父子之誼、相待臣僚。罔不兢業、以前代爲明鑑也。

爲了顯示君臣一體的和諧,籠絡士紳人心,康熙不厭其煩的不斷對臣僚進行慰問和賞賜,還經常把臣子召到皇宮內賞花賞月,和他們縱論經史子集,和臣子們聚會時一再要求大家不要拘泥於禮法,暢飲級歡,以示“君臣一體,共樂生平”,皇宮後苑也經常對臣子們開放,供臣子全家休沐時遊玩,時人稱之爲“千古史冊所僅見”。

對於老年臣子康熙更是上心,老臣仕宦數十載,一般都是在民間有極高聲譽的德高望重之輩,在臣僚中也有絕高的威望,康熙對這些人更是多加優待,如康熙二十一年,七十一歲的大學士杜立德(前明崇禎年間的進士)患病未能參加上元節宮中舉辦的宴席,康熙專門安排人爲他賜酒食,並遣中使致以節日慰問。

再如康熙四十四年南巡,七十歲的江蘇巡撫宋犖(順治年間入仕,號稱康熙年間十大才子之一)迎駕,康熙爲示優待,專門下旨將自己最喜歡吃的一種豆腐賜給宋犖享用,還讓御廚將宋犖家的廚子教會做法,並特別傳達指示“宋犖是老臣,於衆巡撫不同,著照將軍總督一樣頒賜”。

歷史上康熙帝登基之後,是如何處理與臣子之間的關係的? 第3張

如上述般例子在康熙執政時期數不勝數,康熙所下達的政令也在君臣相對和諧的氣氛中大多得到順利實施,康熙晚年有感執政時期君臣一體帶來的好處,也開始給臣子們的後代安排上進之路,對於已經故去的老臣後代也都特別優待,比如親自關照已故大臣熊賜履的兒子讀書入仕等,得到的結果是臣子們“感戴高厚,沒齒難忘”。

康熙就是不停用這種方式撫慰臣僚,古代人好像也吃他這一套,因此,康熙年間,除文字獄類型的特殊案件外,康熙和臣子的關係相當融洽,這也使得康熙開創基業的內部基礎極其牢固,政令通暢,避免了晚明崇禎年間君臣互相掣肘的弊端。

綜上所述,康熙在清朝的統治基礎還不是很牢固時,用重視理學來得到漢族士紳階層的認可,又以君臣一體論和實際行爲讓漢族士紳甘心爲他效勞,有了真正對老百姓有影響力的統治階層的幫助,康熙才能安穩的逐步恢復國力,纔能有平三藩,收臺灣,平定準噶爾等一系列功績的達成,才能成爲“清聖祖”。

史書上對康熙的評價有一條是寬仁,各種清宮劇也大多是這麼描述,康熙的寬仁不是對民,而是對士紳和鄉紳這一能幫助他維護統治的羣體,史書畢竟是官寫的,往前追溯,凡是對官寬仁的皇帝,在歷史的名聲大多也很好,比如宋朝的宋真宗、宋仁宗,明朝的明仁宗、明孝宗等等,故而,即便康熙執政時期也發生過多次迫害型的文字獄案件,可康熙還是被史書認爲是開明的君主,其藝術形象也大多是正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