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秦國涌現諸多有能力的君主,“秦掃六合”的最大功勞者是誰?

秦國涌現諸多有能力的君主,“秦掃六合”的最大功勞者是誰?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7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和始皇,誰的成就最大呢?

秦朝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它在管理模式、經濟政策和文化策略方面的頂層設計都前無古人,比如皇帝制度、郡縣制度、土地制度、文字制度等等對後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然而,在統一的秦朝建立前,作爲周的諸侯國,秦國就已經度過了五六百年的時光。在漫長的數百年間,秦國涌現出許多有作爲的君主。正是他們一代一代馳而不息的開拓奮進,纔有後來了“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的英雄氣概和激情豪邁。

作爲諸侯國的秦國君主,秦孝公嬴渠樑任用商鞅進行變法,初創秦制;秦惠文王嬴駟委任張儀連橫諸侯,擴張勢力;秦武王贏蕩聯越制楚、結好魏國;秦昭襄王嬴稷以白起爲將,以范雎爲相,在任五十六年,國力日盛;秦孝文王嬴柱短暫在位,如彗星流逝;莊襄王贏楚重用呂不韋,提振雄風;秦始皇嬴政更是劍指天下,完成了一統大業。

秦國涌現諸多有能力的君主,“秦掃六合”的最大功勞者是誰?

那麼,他們中誰的成就更大呢?

我們先來看看秦孝公,他二十一歲繼位國君的時候,秦國積貧積弱、國力衰微。

弱肉強食是歷史發展的鐵律,秦國弱小,列國利爪不由分說地伸了過來。其中,魏國搶奪了秦國的河西之地。孝公的父親秦獻公多次引軍征討,結果是空留一腔悲憤。

秦孝公繼位後,立志實現父親的遺願。面對諸侯覬覦秦國的嚴峻形勢,孝公一方面求賢若渴、廣招人才,另一方面積極進取,厲兵秣馬。優越的發展環境是招才引智的關鍵,這種情況下,衛國人商鞅來到秦國,他帶來了法家思想以及一系列政治主張。

任何一個思想體系都猶如一枚特立的種子,一旦有了合適的土壤,就會發芽開花。商鞅的主張讓秦孝公耳目一新,他力排衆議,向舊體制開刀。廢井田、勸農桑、整風紀、獎軍功,商鞅設計了秦國改革的路線圖,秦國國力不斷增強,社會風氣逐步好轉。“行之十年,秦民大說,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史記》)。

秦孝公經過十年的韜光養晦,前352年,他任命商鞅爲大良造,帶領秦軍進攻魏國,收復失地,佔領了魏國的故都安邑,攻克戰略要地固陽。魏國往日的風采黯然失色,從此走向了下坡路。前344年(秦孝公十八年),商鞅遊說魏惠王稱王,提議他出徵齊、楚、韓、趙等國,重新構建霸業。

秦國涌現諸多有能力的君主,“秦掃六合”的最大功勞者是誰? 第2張

路人皆知商鞅意,唯有魏王在鼓中。魏惠王很是高興地接受了這個建議,他僭越禮制,執意稱王。一石激起千層浪,諸侯們十分憤怒,魏國很快成爲孤家寡人,國勢漸衰。

商鞅一計,讓秦國取得了明顯的比較優勢,爲以後的揚帆起航奠定了基礎。

前338年(秦孝公二十四年),孝公去世,兒子嬴駟繼位(秦惠文王)。因爲從前和商鞅結下了仇怨,秦惠文王車裂商鞅。雖然強秦的改革者從此消失了,但秦惠文王卻繼續沿着商鞅的線路圖前行。秦,一直走在強盛的路上。

收復河西、建立據點、攻滅蜀國,秦惠文王一路殺伐,奪取了長江上游地區後,派遣張儀出使楚國,離間齊楚,交好齊國,趁機擊敗楚國、佔領義渠,不斷開疆拓土。

秦惠文王死後,兒子贏蕩(武王)繼位。靠嘴皮子吃飯的張儀被驅逐出秦的江湖。而商鞅改革的成果一直呈現着亮色。雖然秦武王執政能力不怎麼樣,但是秦的筋骨依舊堅韌。

秦武王意外死亡後,弟弟嬴稷(昭襄王)繼位,母親宣太后成爲操盤手。這時候,宰相魏冉舉薦白起爲將。白起統兵出征,齊、楚大敗,秦軍如日中天。

在經過四十多年的韜光養晦之後,宣太后、魏冉被秦昭襄王剝奪了權力,范雎爲相。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范雎的好日子來了,白起的苦日子到了——被賜死。前256年,昭襄王消滅東周後,魏國成爲秦的屬國。在位五十六年後,七十五歲的秦昭襄王去世,嬴柱(秦孝文王)繼位。嬴柱是在位時間最短的秦王(上位三天去世),他的兒子贏楚(莊襄王)繼位。

在位三年的秦莊襄王註定是一個過渡式人物。他去世後,兒子嬴政——改變歷史流向的大人物出場了。

十三歲繼位的嬴政,到了二十二歲時才獨立操盤。不出手則已,一出手便是驚雷震天。嬴政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提拔李斯、尉繚等人,秦國高層班底大換血,增強了行政效能,爲日後的東出做了充分的準備。

秦國涌現諸多有能力的君主,“秦掃六合”的最大功勞者是誰? 第3張

不久,秦始皇派出王翦、王賁、蒙恬等名將,接連攻滅了六國,又北上討伐匈奴、南下平定百越,秦國的疆域前所未有。他統一文字、貨幣和度量衡,實行郡縣制,建立集權制,世人稱之爲“千古一帝”。

縱觀秦的這幾位君王,秦始皇無疑是功勳最爲卓著的。

不過,後人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等都堪稱功勳卓著的秦王。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