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後宮人物 > 慈禧是如何成爲邪惡化身的?世人如何評價慈禧

慈禧是如何成爲邪惡化身的?世人如何評價慈禧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6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文革降臨,不僅慈禧成爲全民公敵,封建黑惡勢力的總代表,而且“黨內最大走資派”的厄運,正是始於一部以慈禧爲主角的電影《清宮祕史》。

【一】

曹雪芹在《紅樓夢》第二回裏,借賈雨村之口說過這樣的話:

“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惡兩種,餘者皆無大異。若大仁者,則應運而生,大惡者,則應劫而生。運生世治,劫生世危。堯、舜、禹、湯、文、武、周、召、孔、孟、董、韓、周、程、張、朱,皆應運而生者。蚩尤,共工,桀,紂,始皇,王莽,曹操,桓溫,安祿山,秦檜等,皆應劫而生者。大仁者,修治天下;大惡者,撓亂天下。清明靈秀,天地之正氣,仁者之所秉也;殘忍乖僻,天地之邪氣,惡者之所秉也。今當運隆祚永之朝,太平無爲之世,清明靈秀之氣所秉者,上至朝廷,下及草野,比比皆是。所餘之秀氣,漫無所歸,遂爲甘露,爲和風,洽然溉及四海。彼殘忍乖僻之邪氣,不能蕩溢於光天化日之中,遂凝結充塞於深溝大壑之內,偶因風蕩,或被雲催,略有搖動感發之意,一絲半縷誤而泄出者,偶值靈秀之氣適過,正不容邪,邪復妒正,兩不相下,亦如風水雷電,地中既遇,既不能消,又不能讓,必至搏擊掀發後始盡。故其氣亦必賦人,發泄一盡始散。使男女偶秉此氣而生者,在上則不能成仁人君子,下亦不能爲大凶大惡。置之於萬萬人中,其聰俊靈秀之氣,則在萬萬人之上;其乖僻邪謬不近人情之態,又在萬萬人之下。若生於公侯富貴之家,則爲情癡情種;若生於詩書清貧之族,則爲逸士高人,縱再偶生於薄祚寒門,斷不能爲走卒健僕,甘遭庸人驅制駕馭,必爲奇優名倡。如前代之許由、陶潛、阮籍、嵇康、劉伶、王謝二族、顧虎頭、陳後主、唐明皇、宋徽宗、劉庭芝、溫飛卿、米南宮、石曼卿、柳耆卿、秦少游,近日之倪雲林、唐伯虎、祝枝山,再如李龜年,黃幡綽,敬新磨,卓文君,紅拂,薛濤,崔鶯,朝雲之流,此皆易地則同之人也。”

慈禧是如何成爲邪惡化身的?世人如何評價慈禧

畫家黃中羊作品《慈禧與四個御醫》——他們不能朝太后臉上看一眼,也不能觸及太后的皮膚去把脈。

慈禧到底算是“大惡者”,還是正邪兩氣在人間的交匯,兼有善惡,像曹雪芹所說的,“置之於萬萬人中,其聰俊靈秀之氣,則在萬萬人之上;其乖僻邪謬不近人情之態,又在萬萬人之下”?

我想絕大多數人都會認爲,她是一個徹徹底底的“大惡者”,一個十惡不赦的壞女人,讓山河破碎,讓百姓受難。

戊戌變法失敗以後,上海租界的報紙天天刊文,慈禧幾乎被唾沫淹死。英國《泰晤士報》記者濮蘭德和白克好司在《慈禧外紀》一書中說:“此等論說,顯爲在逃黨人之所鼓動。”([英]濮蘭德、白克好司:《慈禧外紀》,第144頁,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版。)

慈禧是如何成爲邪惡化身的?世人如何評價慈禧 第2張

《清宮祕史》劇照

辛亥革命的當口,出於號召革命的需要,革命黨把火力直指滿族政權,“排滿”成爲革命最顯著的招牌,“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則成爲革命的首要目標。而慈禧,無疑成爲滿族政權最邪惡的化身。這一“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觀念的延續,無疑與現代革命觀念相牴牾,這種民族主義衝動,模糊了革命者建立共和平等政治的目標。

“文革”降臨,不僅慈禧成爲全民公敵,封建黑惡勢力的總代表,而且“黨內最大走資派”的厄運,正是始於一部以慈禧爲主角的電影《清宮祕史》。可見的影響力,已遠遠超出她本人的想象。這部影片由唐若青、周璇、舒適等主演,香港永華影業公司於1948年拍攝,1950年在內地上映,到1967年,卻因戚本禹的《愛國主義還是賣國主義?》一文而聞名全國,也爲打倒劉少奇提供了一把利器。有意思的是,這一年,“北京革命羣衆”集會批判《清宮祕史》及其吹捧者,地點正是在紫禁城的正門——午門廣場上。

“文革”終於結束了,但慈禧並沒有休息,這一次她又被賦予了新的使命,成爲深揭猛批“四人幫”的靶心。1977年1月18日,“禍國殃民的葉赫那拉氏慈禧罪行展覽”在乾清宮東、西廡開幕,展品1018件,展覽面積1015平方米。此時的慈禧太后,已不再是“黨內最大走資派”的“同夥”,而成了“紅都女皇”的化身。爲寫此文,我從故宮博物院的檔案庫裏,找出了當年的展覽檔案,包括展覽籌備意見、解說詞(手稿和打印稿)等。其中,《關於籌備慈禧罪行展覽開放工作的意見》這樣寫道:

“在當前舉辦慈禧罪行展覽是一件政治性很強的工作,有助於深入揭發批判‘四人幫’的反黨罪行,尤其是揭露野心家江青夢想當女皇帝而吹捧慈禧的罪行。這樣一個展覽只能搞好,這個展覽能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主要是看這個展覽的內容、展品的選擇,文字的說明但是有沒有生動有力地口頭講解,也是條件之一,否則也會影響展出的效果。尤其像關於慈禧罪行這樣的展覽,如果不注意口頭宣傳,有可能產生付(副)作用,甚至成爲對慈禧的頌揚或只是滿足部分觀衆的好奇心,這樣就不能達到展覽的預期效果。”(《關於籌備慈禧罪行展覽開放工作的意見》,故宮博物院檔案,檔案編號19970136z。)

慈禧是如何成爲邪惡化身的?世人如何評價慈禧 第3張

展覽分成以下幾個部分:

第一部分“那拉氏是個權欲狂”,分成如下幾個小節:

“八大臣輔政,那拉氏心懷不滿”“策劃於離宮,點火於北京”“爲搞政變,奪取兵權”“利用歷史,大造輿論”“政變成功,粉墨登場”“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同治成年,慈禧假交權”“立小傀儡,爲掌大權”“心毒手狠,獨自專權”“囚禁光緒,公開訓政”;

第二部分“那拉氏是個賣國賊”,分成如下幾個小節:

慈禧是如何成爲邪惡化身的?世人如何評價慈禧 第4張

“那拉氏一上臺就加緊勾結帝國主義”“那拉氏在中法戰爭中的賣國罪行”“那拉氏在中日甲午戰爭中的賣國罪行”“八國聯軍的侵略和那拉氏的賣國罪行”“簽訂辛丑條約,徹底投入帝國主義的懷抱”“那拉氏在日俄戰爭中的罪行”“那拉氏崇洋媚外的醜態”“那拉氏出賣了我國大量主權”;

第三部分“那拉氏是個劊子手”,分成如下幾個小節:

“那拉氏鎮壓太平天國革命和捻軍起義”“那拉氏鎮壓義和團運動的罪行”“那拉氏鎮壓少數民族起義的罪行”“那拉氏鎮壓戊戌變法的罪行”“那拉氏鎮壓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罪行”;

第四部分是“那拉氏是個吸血鬼”,《講解稿》指出:“那拉氏集中了一切剝削階級貪得無厭、荒淫糜爛的本性。……當時,廣大人民羣衆,只能賣兒賣女,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而那拉氏揮霍無度,荒淫無恥達到了極點。”(《慈禧罪行展覽講解稿》,故宮博物院檔案,檔案編號19970123z。)

第五部分是“歷史車輪不容逆轉”,講解員器宇軒昂地說:

“在那拉氏掌權的半個世紀中,我國大好河山,被帝國主義瓜分得支離破碎,糟蹋得不成樣子。看,(指照片)他們瘋狂鎮壓我國人民革命,槍殺我無辜人民,強佔我領土。這個時局圖是當時的一張漫畫:黑熊代表沙俄,強佔我東北大片領土;獅子代表英國,佔據長江流域;蛤蟆代表法國,佔據兩廣和雲南;太陽代表日本,它控制着福建,並霸佔着臺灣;老鷹代表美國,它惡毒地拋出了‘門戶開放,利益均沾’的侵略政策。……”

“同志們,歷史就是一面鏡子,那位氏統治的四十多年,把我們國家糟蹋得不成樣子,如果王、張、江、姚四人幫的陰謀得逞,我們國家就會很快走上歷史的老路,勞動人民就要重吃二遍苦,重愛二茬罪。這是多麼危險的情景啊。”(《慈禧罪行展覽講解稿》,故宮博物院檔案,檔案編號19970123z。)

1980年,國內重印民國小說家蔡東藩《慈禧太后演義》,在出版說明中,也對慈禧做出這樣的定義:“慈禧太后是清代末期的‘女皇’,她專制頑固,陰險狠毒,窮奢極欲;在外國侵略者面前屈膝投降,賣國以求存身。她的一生禍國殃民,給中國造成極大的災難和恥辱,至今猶爲人民所痛恨和唾罵。”“《慈禧太后演義》一書……剖析了慈禧太后這個封建王朝沒落階段的最高統治者的腐朽本質,和她違抗歷史潮流,螳臂當車的陰暗心理;揭露了她善搞陰謀的卑鄙伎倆,以及朝廷宮闈中爭權奪利、荒淫無恥的生活。”(見蔡東藩:《慈禧太后演義》,第1頁,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慈禧是如何成爲邪惡化身的?世人如何評價慈禧 第5張

死後的慈禧,從一個審判臺押赴另一個審判臺,被一次次地鞭屍。

慈禧的面貌,就像京劇裏的臉譜,在經過一次次的塗抹之後,最終定型了。她在以後的藝術作品中現身,無論是劉曉慶演的《火燒圓明園》《垂簾聽政》,盧燕演的《末代皇帝》,還是呂麗萍演的《1894——甲午大海戰》,都是標準的反派。

但是,那張經過了一次次塗抹的面孔,已經不再屬於慈禧本人。

【二】

壞人也是人,猶如壞女人首先是一個女人。不久前,我看了一部德國電影,叫《帝國的毀滅》。這部以希特勒爲主角的影片,講述了希特勒生命中的最後12天。這部影片與衆不同之處在於,它幾乎顛覆了我們對於希特勒的固有印象,片中的希特勒不再是那個不斷咆哮的戰爭狂人,而被塑造成了輕聲細語的“做夢者”。

慈禧是如何成爲邪惡化身的?世人如何評價慈禧 第6張

影片中,希特勒是個有教養、受人尊敬,做事斯斯文文的領袖。當祕書打錯了字或做錯了其他什麼事,希特勒總能寬大爲懷;他是一個素食主義者,是一個對狗有着深情厚誼的人;他多愁善感,不讓別人在他的辦公室裏放花,因爲他不忍看到花朵凋謝。這些都不是空穴來風,而是依據歷史學家約阿希姆·費斯特的《希特勒的末日》和希特勒最後的女祕書特勞德·瓊格的真實回憶《直到最後時刻》。

這部影片2004年9月在德國上映後引起極大爭議,人們普遍的看法是,對於希特勒這樣一個惡魔,是否有必要拿他當人看?德國曆史學家第45屆大會上甚至同意專爲該片舉行一天辯論。但無論從藝術的角度,還是從歷史的角度,這部影片無疑都是一個進步。壞人也是人,他們所謂的“壞”不是與生俱來的。出於義憤地聲討“壞人”,這無疑是一件容易的事,但這樣的聲討,容易使人放棄了探究的職責。

在20世紀的革命話語中,慈禧早已被定性爲十惡不赦的壞人。在這樣情況下,對她的精神世界進行探究,都會被視爲擾亂視聽。然而,本文的主旨,並非爲誰“辯護”或者“翻案”,更非濫用同情心,而是試圖恢復歷史的真貌,讓歷史人物自身的複雜性穿透那些簡單化、平面化的意識形態表述,重新浮現出來。歷史學被視爲一門科學,本質即在於求真,假如將歷史簡單化、平面化,豈不與革命者所信奉的唯物辯證法相違背,陷入了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觀察世界的形而上學?

在爲本文搜尋資料的過程中,我從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檔案中,找來了加拿大學者鄺兆江先生《慈禧寫照的續筆:華士·胡博》一文的底稿,讀之,頗有不謀而合的興奮。現照抄幾段,算是爲自我提供一個佐證:

“戊戌政變後,康有爲、梁啓超逃亡海外,對慈禧口誅筆伐,不遺餘力,在國內外產生很大反響。從此國人對慈禧的評價貶多於褒,立場與一些清末外人迥異。康、樑沒有見過慈禧,言辭間難免夾雜主觀之辭。康格夫人、卡爾、華士等外人則同慈禧有過不同程度的接觸,他們的言論,姑且勿論如何主觀,流於片面,至少還有親歷的經驗作爲根據。他們都說明,慈禧在某些情況下可以表現雍容、優雅、體貼、慷慨、慈惠的一面。這不像是慈禧專爲討好外人僞裝出來的模樣。”

慈禧是如何成爲邪惡化身的?世人如何評價慈禧 第7張

“任何讀過同治、光緒兩朝重臣翁同龢日記的人,都會察覺翁筆下的慈禧,性格確有陰柔、祥和、甚至軟弱的一面,與外人的記述吻合。若通以陰謀視之,謂都是慈禧處心積慮炮製出來的假象,那麼她需要的耐力和瞞天過海的本領,能否數十年如一日,絲毫不露破綻?……人性本來複雜,是善是惡,一直是中外哲學家、宗教家爭論不休的課題。史學研究着重多元脈絡的探索,個人稟賦、家庭背景、成長過程、日後際遇、社會政治環境、時代思潮等因素,錯綜複雜,耐人尋味,很難三言兩語表述清楚。瞭解不等於認同,解析不等於維護,當實事求是地全面探討慈禧的一生時,這是不宜忽略的基準。康、樑只知抹黑,未必就能掌握事實的真相。外人對慈禧的頌揚,雖或失諸偏頗,卻有一定的備忘意義。”

“往者已矣,慈禧去世、清朝覆亡已經多時。對慈禧的歷史評價,似乎已早有定論。其實,離開了正邪、善惡、好歹、是非等一般認識範疇,尚有遼闊的灰色地帶需要探索、審視、勘定。”([加拿大]鄺兆江:《慈禧寫照的續筆:華士·胡博》,故宮博物院檔案,檔案編號20001705z。)

慈禧是如何成爲邪惡化身的?世人如何評價慈禧 第8張

隨着世事的流變,在故宮博物院後來關於慈禧的展覽中,階級鬥爭的火藥味一點點消散了,變成客觀、平靜的中性敘事。1999年,故宮博物院在日本神戶、橫濱、名古屋、福岡、大阪等地舉行“慈禧太后生活文物展”(2000年始又赴四川省多地展出);2000年,故宮博物院在四川自貢舉辦“慈禧生活藝術展”;2006年,故宮博物院舉辦“慈禧太后與末代皇帝展”,單從題目上看,曾經濃烈的意識形態色彩已經轉化爲中性的歷史敘事。我找出當年的展覽目錄,發現裏面包含着指甲套、把鏡、梳具、化妝盒、胭脂盒、粉盒這些細小的用品,還原出一個女人生活的唯美與精巧,讓我想起福樓拜筆下的愛瑪,那麼的愛慕虛榮,然而,讀完她的悲劇,又有誰敢沾沾自喜?

作者:祝勇,騰訊·大家專欄作者,北京電視臺大型紀錄片《辛亥》總撰稿,現供職於故宮博物院故宮學研究所。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