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後宮人物 > 誠孝張皇后:被稱爲“女中堯舜”,默默輔佐三代帝王

誠孝張皇后:被稱爲“女中堯舜”,默默輔佐三代帝王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9.9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誠孝張皇后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堯舜”是中國古代的政治典範,作爲一個女人,誠孝張皇后獲得“女中堯舜”的稱號。

600年前的這位傳奇女人,以出色的政治才幹,默默地站在幕後,輔佐三代帝王處理朝政。

她從來沒有走上前臺,沒有垂簾聽政。

她只是謹守婦道,做了一個女人該做的,就爲她的時代帶來了安定與福祉。

深得父皇母后喜愛的兒媳婦

張氏,1379年出生於河南永城,是指揮使贈彭城侯張麒誠之女,在家排行第四,自幼知書達理,性格溫婉,做事情認真細緻。

1396年,美麗端莊的張氏,被選入燕王府,成爲世子朱高熾的妃子,即燕王世子妃。1404年,朱高熾被立爲皇太子,張氏被冊封爲太子妃。

漢王朱高煦是朱高熾的二弟,經常背後中傷朱高熾。每當朱高熾悒悒不樂,張氏就以歷史故事爲譬喻,寬慰其夫。

朱高熾生性沉靜,喜好讀書,但身體肥碩,不善騎射,戎馬起家的成祖爲此很不高興。張氏就替朱高熾調理每日餐食,讓太子減少飲食,加強運動。

誠孝張皇后:被稱爲“女中堯舜”,默默輔佐三代帝王

成祖喜愛漢王朱高煦,有心廢太子立漢王。史書記載,朱高熾幾度面臨被廢,最後得以鞏固地位並登基爲帝,多是靠張氏的賢孝之德。

張氏操婦道至謹,一言一行都極其得體。她給父皇母后早晚請安,殷勤備至。每遇父皇母后便殿議事,張氏就侍奉在側,而且親自下廚準備御膳,巧手調製羹湯,再恭恭敬敬地奉與父皇母后享用。

成祖對這位大兒媳婦非常滿意,曾對徐皇后說:“這是個好媳婦,將來能興旺我家!”“要不是因爲這個兒媳婦,我早就廢了太子了!”徐皇后也爲兒子娶到賢女而慶幸不已。

張氏爲朱高熾生了十個兒子,長子朱瞻基尤得成祖喜愛,被欽點爲皇太孫。朱高熾的太子之位也隨即鞏固了。

國家大事 仁宗都徵詢媳婦的意見

公元1424年,成祖駕崩,朱高熾即位,即明仁宗,立張氏爲皇后,長子朱瞻基爲皇太子。

登基後,仁宗日夜勤於政事,所有國家大事,都徵詢媳婦的意見。

張氏位及至尊,毫無跋扈,無論是當皇太子妃,還是當皇后,都能孝謹溫順。

位尊皇太后

朱高熾登基不到一年即晏駕歸天,長子朱瞻基繼位,即明宣宗,尊封母后張氏爲皇太后。

1426年,朱高煦叛亂,挑戰侄子朱瞻基。張太后仰仗賢德的“三楊”(大臣楊士奇、楊溥、楊榮)等,三個星期就平定了叛亂,此後海內寧泰。

宣宗對太后十分孝敬,早晚給太后請安。四方進貢,宣宗都先奉與太后,自己纔敢享用。登基之初,每遇朝政大事,二十八歲的宣宗都會稟報太后,再做決定。

誠孝張皇后:被稱爲“女中堯舜”,默默輔佐三代帝王 第2張

鑑於漢唐的宮闈之禍,朱元璋留有祖訓,嚴禁後宮干預政事。恪守婦道的張太后效法馬皇后,參政而不亂政,有權而不弄權。

太后精明能幹,經常提示宣宗體恤百姓疾苦,引導宣宗勵精圖治。

1427年,太后過生日,宣宗陪她遊西苑,同登萬歲山,后妃全部侍奉左右。宣宗奉酒杯向張氏祝壽,太后與兒子對飲,欣然說:“方今天下太平,我母子才得以同享此樂啊。”

1428年,宣宗陪太后拜謁長陵、獻陵,親自騎馬爲太后導路。遇有河橋,宣宗皆下馬,親手扶太后車駕,緩慢前行。時百姓們夾道迎接,老少皆跪地山呼萬歲。太后對宣宗說道:“百姓這麼愛戴你,是因爲你能讓他們生活安定,皇兒要愛民如子,不負民望。”

謁陵後,太后訪問農家,宣召農婦詢問生計,又賜給錢鈔飲食。農婦獻蔬食酒漿,太后命人取來,親自品嚐,也讓宣宗品嚐,曰:“此田家味也。”以此諭誡皇帝,勿忘農家。

爲人慈愛的張太后處事公正。宣宗偏寵孫貴妃,無故廢黜了胡皇后,改立孫氏爲後。張太后憐惜胡皇后,一直很關照她,每有宴席,總讓胡氏位居孫氏之上。

張太后的知人善任與辨別邪正,使朱瞻基在位的十年,國泰民安,政通人和,開創了明朝最好的太平盛世。宣宗與其父仁宗 的“仁宣之治”,與張氏對父子皇帝的輔佐,是分不開的。

誠孝張皇后:被稱爲“女中堯舜”,默默輔佐三代帝王 第3張

拒絕垂簾聽政

公元1435年,明宣宗在位十年後駕崩。宣宗遺詔中,清楚寫明:國家大事,都要稟報太后,才能施行。

宣宗有兩個兒子,但太后的第三子襄王朱瞻鄯,也是賢德有禮之人。當時朝廷內外,都傳言太后可能會顧及私利,棄孫立子,立襄王爲新帝。

太后很快召集滿朝文武,遵祖制,宣佈新天子是宣宗長子朱祁鎮,即明英宗。張太后被尊爲太皇太后。

因爲英宗只有九歲,大臣們請求太皇太后垂簾聽政,張後拒絕了。她說,我不能破壞祖宗之法,朝廷委任得力的大臣輔佐就可以了。

張後下令一切奏疏交內閣大臣處理。她擔任英宗的監護人,下令凡宮中一切娛樂閒事,全部罷禁,要求子孫必須認真讀書求學,自小培養勤政之風。

張後抑制外戚,對自己孃家管理甚嚴,不允許他們憑藉關係謀求高官。她正式以書信告誡其兄張升,要循禮法、修恭儉,每個月,只能在初一與十五進朝問安,不可干預政事。張升是彭城伯兼任都督,爲人清廉,素有賢名。大臣屢次請求重用,張後都不應允。

英宗即位後,曾寵信太監王振,命他執掌司禮監。王振擅權,隨意責罰大臣。張後知道後,嚴詞斥責王振,並以太祖所定“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的禁例,欲將其處死。英宗叩頭求情,才免其死罪。張後在世時,王振一直不敢幹政。

爲防止內宮欺矇皇上,胡作非爲,張後特別申令,國家大事必先由大臣議定,才能施行。 她常派人去司禮監檢查,如果沒有按章守法,就把王振叫來問責。

張後一方面限制內宮干政,一方面倚重忠良賢臣,加上舊臣的協力輔政,朝廷政局一直比較穩定。

1442年十月十八日,張後重病不起。臨終前,她仍以國家爲念,召見大臣,詢問政事,直到瞑目逝去。遺詔中,張後勉勵大臣輔英宗,施行仁政,治國安民。

據推算,張後享壽應在七十以上。英宗尊諡她爲“誠孝恭肅明德弘仁順天啓聖昭皇后”,與仁宗合葬於獻陵,附祭於太廟。

張後駕崩後,王振肆無忌憚,擅權亂政,大明朝初年的黃金時代也徹底結束了。

由一個民間女子到世子妃、太子妃,再到母儀天下的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張氏歷經了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六朝,期間有多次臨朝聽政的機會,但她始終謹守婦道,安於內宮,輔佐丈夫與兒子、孫子治國安邦,建功立業。

男子稟幹之剛,女子配坤之順,張氏以其坤德稱賢后,所以後世稱張氏爲“女中堯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