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近代名人 > 劉天華除了在樂曲上的成就外 更重要的是改良了二胡

劉天華除了在樂曲上的成就外 更重要的是改良了二胡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7.2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上的二胡應該是相當嘶啞,也不說難聽吧,但是在沒有吉他,鋼琴,薩克斯,小提琴的年代,亦不能算是普及,有一個人改良了二胡,使之受衆羣體遠遠增多,使得二胡能夠被稱爲中國的小提琴,爲民樂的普及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當然,他的成就也不僅僅改良二胡那麼簡單,他開創了民樂新時代!他叫劉天華,關鍵他還有個哥哥,叫劉半農,還有一個不是很有名,劉北茂,三人被稱爲劉氏三傑!

1895年2月4日劉天華生於江蘇省江陰市一個知識分子家庭。

1909年—1911年(14歲—16歲):在常州中學求學時,參加校中軍樂隊,學習吹軍號及軍笛,開始接觸西洋銅管樂。

1911年:辛亥革命,學校停辦之後回到故鄉江陰參加“反滿青年團”軍樂隊,吹奏軍號。從此時開始音樂工作。

劉天華除了在樂曲上的成就外 更重要的是改良了二胡

1912年—1914年(17歲—19歲):赴滬參加滬西開明劇社,任樂隊工作。在這時期學習各種西樂器,舉凡管絃樂器、鋼琴等,均加學習,尤以銅管樂器多有深造,並對西洋作曲理論有所接觸。

1914年:開明劇社解散,解散,返里任教於華墅華澄小學。開始了他音樂教學的生涯。1915年(20歲):是年春喪父,復貧病失業,心境惡劣,偶赴市購得二胡一把,每日拉奏,隨產生《病中吟》旋律初稿,表達他當時的不得志和內心的抱負。秋任教常州母校,爲母校建立了軍樂隊與絲竹合奏團,常至民間演出。

1916年(21歲):與殷尚真女士結婚。被江蘇省立五中聘爲音樂教員,並在該校組織了絲竹部和軍樂部兩支樂隊。

1917年(22歲):向江南民間音樂家周少梅學習二胡及琵琶等。

1918年(23歲):夏,從沈肇洲先生學習崇明派琵琶的演奏。開始創作《病中吟》、《月夜》、《空山鳥語》等曲。

1920年(25歲):夏,赴河南學習古琴,沿途還一路尋訪民間藝人,採集各處民間音樂。染癬疥,負病歸。至此,劉天華比較深入地認識到中國傳統音樂精緻典雅的一面。 在此期間,他對各種傳統民間音樂也進一步學習,他常和熟習音樂的好友澈塵和尚探索研究民間音樂及佛教音樂。

1921年(26歲):到上海蔘加“開明劇社”樂隊,在江陰組織暑期“國樂研究會”,授《病中吟》《月夜》《空山鳥語》等曲。

1922年(27歲):赴北京,先後任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國樂導師、北京女子高師和國立藝專音樂系科的二胡、琵琶、小提琴教授,結識了音樂家蕭友梅、楊仲子等人。他的學生有曹安和、王君儀、韓權華、蕭伯青、吳伯超等。

1923年(28歲):從託諾夫學習小提琴,同時悉心鑽研西洋音樂理論,得到了不錯的成就。小提琴的學習,給予他對胡琴的改進十分大的啓發,他又對西洋作曲方式,尤其西方和聲學的進一步研習。

1924年(29歲):《月夜》定稿。

1926年(31歲):除北大與女師外,又任教於藝專。創作《苦悶之謳》。學習崑曲。在家中組織了學習崑曲的組織,和北大、及女子師範大學的學生共同學習研究,又學習三絃拉戲,並不時研究欣賞京劇,這些都對他以後的作曲有不小幫助。

1927年(32歲):從北京燕京大學音樂系外籍教授學習理論作曲。因託諾夫去津,改從歐羅伯學習,6月,歐羅伯離京,停。創辦國樂改進社,編輯出版了《音樂雜誌》(共10期)。創作《歌舞引》《改進操》《悲歌》。

1928年(33歲):創作《除夜小唱》(良宵)、《閒居吟》,發表《空山鳥語》定稿。

1929年(34歲):創作《虛籟》。

1930年(35歲):3月,繼續從託諾夫學習,直至罹病,未間斷。聽寫《梅蘭芳歌曲譜》一冊。

1931年(36歲):在高亭公司灌音二胡曲《病中吟》及《空山鳥語》,琵琶曲《歌舞引》及《飛花點翠》。

1932年(37歲):創作《獨弦操》及《燭影搖紅》。6月1日赴天橋收集鑼鼓譜,染猩紅熱,罹病僅一星期,6月8日晨5時20分逝世。享年整37歲(別處記載38歲,是按虛歲計算)。

成就貢獻

創作樂曲

劉天華的音樂創作成就,主要在民族器樂曲方面,共作有十首二胡曲:《病中吟》、《月夜》、《苦悶之謳》、《悲歌》、《空山鳥語》、《閒居吟》、《良宵》、《光明行》、《獨弦操》、《燭影搖紅》

三首琵琶曲:《歌舞引》、《改進操》、《虛籟》。

一首絲竹合奏曲《變體新水令》、編有四十七首二胡練習曲、十五首琵琶練習曲,還整理了崇明派傳統琵琶曲十二首,其中他改編的《飛花點翠》於1928年由高亭唱片公司錄製唱片,已成爲琵琶經典樂曲。

1918年他在貧病中完成了二胡曲《病中吟》初稿,抒發了他對社會的不滿和生活無出路的憤懣心情。其後,他創作的《苦悶之謳》(1926)、《悲歌》(1927)、《閒居吟》(1928)以及《獨弦操》(又名《憂心曲》,1932)等二胡曲,以委婉動人的旋律,或憂傷壓抑,或悲憤激越,表現了知識分子在黑暗社會中苦悶、徨,要求變革、掙扎、奮鬥的心情。二胡曲《良宵》(又名《除夜小唱》,1928)、《光明行》(1931)和琵琶曲《改進操》(1927),音樂清新明朗、樂觀向上,表達了作者憧憬美好未來的喜悅心情。《光明行》運用了西洋音樂中大三和的弦琶音進行和轉調手法;《改進操》吸收了古琴上綽、注手法與三度和音的旋律特點,顯示了國樂改進的成果。此外,二胡曲《空山鳥語》(1918~1928)吸取民間單絃拉戲的模擬自然音響的手法,音樂活潑生動。《燭影搖紅》則是運用三拍子和變奏曲式的結構原則寫成的一首優美抒情的二胡曲。劉天華掌握了民族器樂的創作規律,又大膽地吸取西洋音樂的技法,使作品既具有中國傳統的音調,又有新穎獨特的表現特點,仍保持着很強的藝術生命力。當劉天華逝世時,在紀念會上有人用這十大二胡名曲標題的首位字聯成過一幅便於記憶又頗有意境的輓聯:“良月苦獨病,燭光悲空閒”。

劉天華除了在樂曲上的成就外 更重要的是改良了二胡 第2張

最流弊的地方來了,改良二胡

在樂器的製造改良上,他對於他所擅長的二胡、琵琶進行改革。他在二胡製造的材料、技術上進行改變及定製,以期達到好的音色及音量,對二胡二根弦的音準進行調整,又增加了二胡的把位,以提高其演奏的表現力。他又依十二平均律製作了新的琵琶,並增加琵琶的品和項,使琵琶能有準確的音準並能演奏半音階,他這些音樂器的改進的進行,也和樂器製作廠商合作發展,以期達到推廣的效果,他自己也曾於北京經營經營了一家音樂商店,名叫中華樂社,售樂器及譜等,可惜後來未能如其計劃進一步成立樂器廠。

中國郵政還爲此推出劉天華紀念郵票

改良記譜

記譜法的改進是劉天華相當重視的一環,他認爲樂譜的不發達完備,使得中國古代的音樂無法完整地留傳下來,而間接造成中國音樂的衰微。他首先大力推廣五線譜用於中國音樂之上,如他在1930年,爲當時將赴美國演出的京劇名家梅蘭芳,花了數月時間以聽寫記譜方式完成了五線譜的《梅蘭芳歌曲譜》。除此之外,由於當時國人仍慣用舊有的工尺譜,他於是將五線譜中一些記譜法如節奏、指法、強弱等記號融入工尺譜之中,成一套較完善而能通行的記譜方法,並以此方式整理出了《瀛州古調新譜》、《佛曲譜》及《安次縣哨子曲譜》等中國古樂及民間音樂。

改進國樂

在民國初年,劉天華見到中國音樂發展的垂危,因主張進行國樂改進。他反對完全以西樂來取代中國音樂,他認爲西樂雖完善成熟,但不能削足適履的把它用在中國人的意識性格之間。同時,他認爲身爲一箇中國音樂家,不僅要守住自身的傳統,更要把中國音樂的好處發揚光大到世界。劉天華寫有一篇未完成的文章《中西音樂的爭執問題》,他在文中批評那些主張西樂一無可取以及完全輕視中國音樂的人,他認爲對於中西音樂,應不能宥於片面之見,而要全面、平心靜氣地來討論。他以音樂能否由作者“達意”、聽者“感應”,因而能行之久遠來評斷中西音樂,而不以“古今”或“繁簡”判斷,由此看來,中西樂實應各有所長。雖然他對於中西樂同樣有不錯的評價,但他對於中國音樂仍有較深的喜愛,他曾力述國樂的優點,認爲中國音樂聲音純正,爲西樂所不及,此外,又認爲中國人較能親近自身的音樂,因此不能完全用西樂取代,這也是他提倡國樂要改革而不能完全以西方音樂取代中國音樂的重要原因。

他認爲不論復古守舊或全盤西化,都是不行的,由於他能分別深地入瞭解中西樂的特長及優點,因此他主張“必須一方面採取本國固有精粹,一方面容納外來潮流,從中西的調合與合作中打出一條新路來,然後才能說得進步兩個字”。要“介紹西樂,以爲改進中樂的輔助,並想效法西樂,配合複音,並參用西洋樂器”,再“從創造方面去求進步”。

1927年,劉天華在北京聯合蕭友梅、楊仲子等人,創立了國樂改進社,以期開始國樂改進的工作,他在幾篇文章中,對國樂改進提出了一些具體的計劃,其內容包括探查及保存故有好的及將失傳的樂曲、曲譜及樂器,並訪問仍在之音樂大師。其次,要改良記譜法、整理演奏法,編成有系統的書藉,對於樂器,則要組織樂器廠,研究改良樂器,以使國樂有良好的基礎。再其次,介紹西樂爲改進國樂之輔助,以創造新的藝術,再發行刊物及創設音樂學校以推廣成果,再創設研究所以進一步研究創新中國音樂。 這樣一個完整的計劃,卻由於當時的環境十分惡劣,正當軍閥割據南北分裂之際,政府完全不重視音樂,因此經費極度缺乏,計劃的推行十分不易,因此在這些計劃之中,他提出了最重要而急於舉辦的,如對中國音樂尤其是將失傳音樂如宮庭音樂、民間音樂等的保存及研究,還有刊行音樂雜誌、辦國樂教育及樂器的製造及改進等,這些工作的目的多在爲創造其心目中新生國樂的準備等。此外,他還記錄了民間音樂《安次縣吵子會樂譜》、《佛曲譜》(未完成)等。劉天華的全部作品和生平資料,最先收進其兄劉復編纂的《劉天華先生紀念冊》(1933),今已輯成《劉天華創作曲集》(萬葉書店,1954;人民音樂出版社,1979年修訂)。

推廣國樂教育

劉天華認爲音樂的重要目的,便是在表達人的感情以使聽者感動,希望音樂能夠普及於大衆並提升水平,因此對音樂的推廣及教育十分地重視。自十九歲起,劉天華即開始在中小學教授音樂。後前往北京,任教於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及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院音樂系,後又在北京藝專教音樂,主授二胡、琵琶及小提琴等,他編寫了南胡及琵琶的練習曲各一本,以使學生能按部就班學習;後來包括如蔣風之、陳振鐸等二胡名家都是他的學生。 此外他曾計劃國樂的義務教育,由國樂改進社的社員擔任教師,以推廣國樂的學習。其後又籌辦暑期音樂學校,對於一般人民有興趣習音樂者,亦不計代價教導。而改進社也不時舉辦音樂會以推廣音樂。他並且演奏錄製了二胡和琵琶的唱片二張,作爲保存與推廣國樂之用。

劉天華除了在樂曲上的成就外 更重要的是改良了二胡 第3張

人物評價

劉天華在教學之餘學習小提琴和西洋作曲理論,並在民族音樂的基礎上吸收西洋音樂和演奏技巧,在民族器樂創作和演奏上取得了傑出的成就。劉天華選擇二胡作爲改革國樂的突破口,借鑑了小提琴的大段落顫弓等技法和西洋器樂創作手法,融合了琵琶的輪指按音、古琴的泛音演奏等技巧,並確立和運用了多把位演奏法。所有這些,使二胡從樂曲到演奏上都增添了藝術表現的深刻性,從而使這件古代並不受人重視的民間樂器變成近代專業獨奏樂器,成爲中國民樂的主角與代表,因而劉天華被視爲近現代二胡演奏學派奠基人,二胡鼻祖。

劉天華是一位具有革新精神的音樂家。他將過去被輕視的民間樂器二胡加以改革,納入到專業音樂教學之中,使其成爲音樂會上經常獨奏的樂器。他改進二胡的製造規格和記譜法,明確固定音高的定弦,並吸收提琴某些演奏方法。他還創作了二胡練習曲47首,爲二胡教學的系統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改進了琵琶教學,創作了琵琶練習曲15首;他曾將四相十品的傳統琵琶加以改革,製作了六相和加半音品位的琵琶。他用近代記譜法記錄、整理的《梅蘭芳歌曲譜》,是最早根據實際演唱作記錄的京劇曲譜。

他發起與參與組織國樂研究會、樂友社、愛美樂社、國樂改進社等音樂社團,創辦《音樂雜誌》,對當時民族音樂的發展與傳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第一個採用了近代記譜法記錄了《梅蘭芳曲譜》,並在收集、整理民間音樂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劉天華與其兄劉半農(著名文學家)、其弟劉北茂(著名音樂家)被譽爲中國近現代文華史上的“劉氏三傑”。

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下,劉天華爲民族音樂的發展開闢了新的道路。他中西兼擅,理藝並長、而又能會通其間。他反對全盤西化,但也不排斥西方文化。在創作上既能掌握民族音樂的創作規律,又能巧妙地吸收借鑑西洋技法。他不僅將民間狀態的二胡升格爲富於獨特藝術魅力的獨奏樂器,達到高等樂府專業教學的層面,而且這些作品深受人民大衆的喜愛,成爲中國民族音樂寶庫中的珍品。他是近現代二胡藝術的奠基人,當代中國的二胡演奏藝術無不受其理論與風格的影響。在民族樂器改革和演奏技藝的創新上,他又是一個勇於開拓的革新家。他畢生爲民族音樂創作與教育而奮鬥,培養了蔣風之、陳振鐸等一批著名演奏家、理論家和教育家。可以說,劉天華是中國近現代民族音樂發展的奠基者、開拓者,民族音樂的一代宗師。

劉天華一生致力於改進國樂,反對音樂成爲“貴族們的玩具”,提出音樂“要顧及一般民衆”。他珍視中國民族音樂傳統,但不贊成抱殘守缺的“國粹主義”,認爲發展國樂,“必須一方面採取本國固有的精粹,另一方面容納外來的潮流,從東、西方的調和與合作之中,打出一條新路來”

社會影響

在中國近代,主張學習西樂以改進國樂的這種思想,並非由劉天華最早提出,早在1903年匪石寫的《中國音樂改良說》一文中就已提出此說,而當時如蕭友梅、黃自等音樂家也同樣富有這種思想,並在音樂的改革上有所成就。然而正如其兄劉半農所說的,當時除天華之外,“中西兼擅,理藝並長,而又能會通其間者,當世蓋無第二人”。尤其當時主張改革中國音樂者,多爲留學國外而擅長西樂者,像他這樣深入瞭解中國傳統音樂的人可說十分地少,也因此他在國樂的創造改進上,能夠更深地奠基於中國音樂之上,而能有不凡的成績。

是他讓中國民樂得到了世界的認可